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有一条消息让航空迷和股民都坐不住了: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电测)要花174亿元把生产歼20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成飞集团)给收购了。

这事儿乍一看有点儿玄乎,中航电测市值才60亿出头,而成飞集团可是造歼20的大厂,资产规模上千亿,怎么就174亿成交了?这不像是“蚂蚁吞大象”吗?

成飞集团和中航电测是啥来头?

成飞集团1958年就成立了,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简称航空工业集团)下面的骨干企业,总部在四川成都。成飞干的事儿挺牛的,集科研、设计、生产、试飞于一体,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顶梁柱。

说到它最出名的作品,那肯定是歼20——中国第一款隐形战斗机,号称“黑丝带”,性能杠杠的,能跟美国的F-22和F-35掰掰腕子。从早年的歼5、歼7,到后来的歼10,再到现在的歼20,成飞集团一路走来,硬是把中国战机研发水平推到了世界前列。

除了军品,成飞在民用航空领域也有大动作。它是大客机C919、新支线客机ARJ21和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机头的研制单位,还是国际民航巨头波音、空客的供应商。数据显示,成飞集团资产总额超过1200亿元,2021年营业收入高达567亿元,妥妥的军工巨无霸。

再看看中航电测。这家公司2002年成立,是航空工业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主打航空电子测量设备,比如飞机测控产品、配电系统、应变式传感器、称重仪表啥的。

2021年,它营业收入19.43亿元,净利润3.07亿元,市值到2023年初也就60亿元左右。跟成飞比,中航电测就是个“小弟弟”,业务规模和资产体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所以,当听说中航电测要收购成飞集团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可能吗?60亿吞1200亿,这不科学啊!

交易的真相:不是收购,是重组

表面上看是中航电测“收购”成飞集团,但实际上,这是一场航空工业集团内部的资产重组。2023年1月11日,中航电测发了公告,说要向航空工业集团发行股份,买下成飞集团100%的股权。

7月26日,交易细节出来了:成飞集团100%股权评估值是240.27亿元,增值率88.50%,但扣掉65.85亿元的国有独享资本公积,最后交易价格定在174.42亿元。

中航电测会发行20.86亿股,股价8.36元/股,交易完后,航空工业集团在公司的持股比例从0.62%涨到78.07%。

啥叫国有独享资本公积?简单说,就是国家给成飞的一些特殊资金或政策性投入,交易时不算进收购价。这么一搞,174亿的价格就出来了。说白了,这不是市场上的自由买卖,而是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航空工业集团还是幕后大老板,实际控制权没变。

为啥要这么干?答案是证券化。成飞集团这么优质的资产,直接上市有点难,程序复杂,时间长。于是,航空工业集团就想了个招儿:让成飞“借壳”中航电测上市,把成飞注入这家上市公司,既能快速进入资本市场,又能省去不少麻烦。

这笔交易有啥深意?

174亿看着不多,但这笔交易的意义可不小。

1. 给成飞输血,解决资金难题

成飞集团虽然是大厂,但日子其实不太好过。为啥?军工企业的利润不像民企那么自由。军品采购是计划经济那一套,价格按成本加合理利润算,国家不会让你漫天要价。

像歼20这种高精尖项目,研发成本高得吓人,改进型、无人僚机、六代机预研,全得企业自己掏钱,国家预算主要投在成熟项目上。成飞2021年收入567亿,但利润也就20多亿,资金压力不小。

证券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上市后,成飞能通过股市融到大笔钱,比如发新股、搞定增,拿来搞研发、扩产线。歼20的生产速度就能提起来,六代机的预研也能加快脚步。这对成飞来说,等于打通了一条资金血脉。

2. 让成飞更规范,管理上台阶

国企有个通病,管理有时候不够市场化。成飞虽然技术牛,但内部效率、资源配置未必最优。上市就不一样了,得按资本市场的规矩来,公开透明,还得接受股民和监管的监督。

这逼着成飞得优化管理、提高效率,把产业经营和资本运营结合起来,走上高质量发展路子。

3. 把中航电测变成大牛股

对中航电测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收购前,它总资产才39.7亿元,净利润不到1亿。成飞注入后,总资产直接飙到1256亿元,2023年预计归母净利润25.2亿元,市值可能从60亿蹦到1000亿以上。从一家小公司摇身变成航空工业的龙头,这跨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而且,中航电测的业务也能升级。原来它只做测控设备,现在直接跨到整机制造,产业链地位蹭蹭往上涨。

4. 军工改革的大棋局

这笔交易背后,还有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近年来,国企改革喊得挺响,军工企业也得跟上节奏。国务院国资委一直推央企证券化,鼓励把优质资产装进上市公司。成飞集团是航空工业集团的核心资产,证券化不仅能盘活资源,还能带动整个军工产业链发展。这事儿干成了,其他军工企业估计也会效仿,证券化率还能再往上提一提。

对成飞和中航电测有啥影响?

钱多了:上市后,成飞能融到更多资金,重点项目,比如歼20改进型、六代机研发,就能加快推进。

技术牛了:有了钱,研发投入能加大,技术创新能力自然就上去了,国际竞争力也能更强。

管理好了:资本市场盯着,成飞得把内部管理理顺,效率高了,浪费少了。

中航电测的收获

业务大了:从测控设备跳到整机制造,业务范围一下拓宽了。

利润高了:成飞的盈利能力直接拉高了中航电测的业绩,股东们乐开花。

市值涨了:1000亿市值不是梦,股价一飞冲天,投资者都得抢着买。

当然,也有风险。成飞注入后,中航电测得整合好这么大的资产,要是管理跟不上,可能会出乱子。不过看航空工业集团的架势,应该是早有准备。

对中国航空工业意味着啥?

这笔交易不只是成飞和中航电测的事儿,对整个中国航空工业都有深远影响。

成飞的成功上市,等于给其他军工企业开了个好头。以后,像沈飞、西飞这些大厂,说不定也会走证券化路子。军工资产证券化率高了,国家就能通过资本市场给国防工业输血,效率比以前高多了。

成飞有了钱,研发和生产能力肯定会提升。歼20产量上去了,改进型出来了,六代机也有了眉目,这对中国空军来说是实打实的利好。国际上,美国有F-22、F-35,咱们有歼20顶着,底气更足了。

成飞一扩张,上游的材料供应商、下游的配套企业都得忙起来。航空工业产业链长,涉及几百个行业,成飞的崛起能拉动一大片中小企业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少不了。

有人会问,成飞这么牛,才174亿卖了,是不是太便宜了?其实这问题得换个角度看。240亿的评估值不算低,扣掉65亿国有资本公积,174亿是合规交易价。关键这不是卖给外人,而是集团内部腾挪,目的是让成飞上市发展。真要市场化定价,成飞值多少钱不好说,但证券化带来的长远收益,可能远超这个数字。

歼20是国之重器,背后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实力,这可不是174亿能买来的。证券化是为了让成飞更强,不是卖掉它,这一点得搞清楚。

交易还没完全落地,监管审批还得走流程。不过看趋势,这事儿八九不离十。成飞上市后,估计会掀起一波热潮,股价得涨一阵子。长远看,成飞能不能把资本市场的钱用好,关键在管理和技术上。歼20的生产线能不能扩起来,六代机能不能早点露面,都得看成飞的后续动作。

中航电测这边,得赶紧适应新角色。从小公司到大龙头,管理团队得升级,不然这么大摊子不好收拾。航空工业集团估计也会盯着,确保整合不出岔子。

“蚂蚁吞大象”只是表象,174亿背后是航空工业集团的一盘大棋。成飞集团通过证券化打通了资金渠道,中航电测借机变身龙头企业,中国航空工业也多了条发展快车道。这笔交易不光是资本运作,更是军工改革的缩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财经   耐人寻味   用意   大象   蚂蚁   集团   中航   航空工业   军工   资本市场   资产   市值   资金   国家   中国航空工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