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皖北小城,凭啥频频“出圈”?

夏日的风,借一缕汴河旧道的水意,在灵璧大地上缓缓铺开。“灵”字里藏着雨,“璧”字怀里抱着玉,单是一念,便像把温润的石头含在舌尖。

灵璧,这座地处皖北的小城,今年夏天因国产游戏新作《黑神话:钟馗》预告片的爆火而迅速蹿红,一时之间成了全球游戏玩家探寻文化根源的胜地。

境内没有名山大川,地势平坦,先天自然旅游资源不足,近年来,灵璧何以在文旅赛道屡屡“出圈”?

这座“宝藏小城”用三块“压舱石”回答:只因这里有被苏轼吟咏过的奇石、被项羽托付过爱情的女子、被百姓供奉了千年的钟馗。

灵璧一石天下奇

灵璧的文脉根脉,深植于石头的肌理之中。

石头,绝非简单的物质存在,更是深厚文化的载体。早在《尚书·禹贡》中,便有“泗滨浮磬”的记载,“泗滨”就是今天的灵璧县一带,印证着灵璧石作为礼乐重器的远古地位。

历经亿万年的地壳变迁,淮河支流的流水与风沙在这片土地上精雕细琢,终将碳酸盐岩层打磨成“瘦、皱、漏、透”的审美典范,成就了“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的千古赞誉。

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天下第一石”,更让这份自然馈赠的价值定格于历史长河。

如今,灵璧奇石文化园的“九龙壁”巨石仍在静静矗立,作为镇园之宝,其纵横交错的纹理间仿佛藏着九条游龙,既象征着自然的磅礴伟力,也暗合着灵璧人坚韧向上的精神品格。这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徽派建筑的典雅与苏州园林的精巧融为一体,从南方迁建的古民居一砖一瓦皆含岁月痕迹,与庭院中矗立的奇石相映成趣。

灵璧石的魅力远不止于观赏,还在于非遗文化的传承。

“灵璧磬石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石材。”省级非遗项目灵璧磬石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吴河江对家乡特产十分自豪,对灵璧磬石雕刻一直保有极大热情,也通过自身努力守护这门传统技艺。

据吴河江介绍,现在的灵璧磬石雕刻既保留了古代皇宫制磬技艺,又延承汉代石刻线画特点,并加入圆雕、镂雕、浮雕、影雕、微雕等多种工艺,发展成为制作日常用品、文房用品以及文人雅士喜爱的收藏品。

不仅如此,灵璧石还激活了大产业,带火了一座城。

正在申报国家4A级景区的钟馗文化园(图/宿州文化和旅游局)

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灵城镇、渔沟镇和朝阳镇为中心的三大灵璧石市场,石馆(店)2000余家,经营企业600多家,从事奇石清刷整理、命名配座、工艺加工、园林设计、施工运输、线上线下销售的人员不下20万人;灵璧石工艺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灵璧县假山园林造景产业占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当地还把奇石文化与钟馗文化、楚汉文化、运河文化、农耕文化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大力发展园林景观游、地质科普游、农业观光游,推动网络文化、数字创意、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演艺娱乐等旅游新业态加快发展,形成“一核多元”的全域旅游格局,着力打造“魅力石都、传奇灵璧”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区。

红袖流芳逾千年

如果说灵璧石是自然的沉默史诗,那么虞姬文化便是灵璧人文的深情吟唱。

《史记》只给了虞姬八个字:“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后人却用2000年的岁月,不断为她补写结局。

在灵璧县城东的虞姬文化园,汉白玉雕像伫立在苍松翠柏间,这位楚汉争霸时期的奇女子,以生命诠释了“忠贞”与“气节”的内涵,让“霸王别姬”的故事在2000年后依然令人动容。

终结楚汉争雄的战局,就发生在灵璧垓下。文人墨客歌咏虞姬之作多落在灵璧,这些诗文被展示在文化园内一条长长的书法碑廊里。

苏轼《虞姬墓》:“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吴嘉纪《虞美人花》云:“年年持此意,以报项家恩。”范成大《虞姬墓》:“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这些诗句突出了虞姬的忠贞以及身后的祠祀、声名。

灵璧石的魅力远不止于观赏,还在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图/视觉安徽)

这里不仅是凭吊古迹的场所,更是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精神家园,园内的虞姬墓、文化广场、虞姬祠,每一处都在诉说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今年5月,由灵璧县文化和旅游局精心打造的《霸王别姬》泗州戏在虞姬文化园精彩上演,演员身着精致古装,生动演绎项羽与虞姬的凄美故事,为游客们展现灵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下一步,灵璧将依托“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故事,打造独特的剧情体验,让游客穿越回楚汉相争的年代,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

当地还有一道皖北地区宴席必备的名菜——霸王别姬。这道菜将鸡、甲鱼(鳖)两种食材放锅中炖煮,至汤汁清澄时放入调味料即成。这道菜借用食材的谐音,通过舌尖巧妙地传承了“霸王别姬”这一成语典故。

从文学演绎到戏曲歌赋,再到衣食住行,文化处处留痕。

朱笔点睛守护神

当石头的沉静遇上笔墨的灵动,便有了灵璧钟馗画的独特魅力。

自唐代起,灵璧便因钟馗传说和吴道子所绘钟馗像的传播,成为钟馗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之一。灵璧钟馗画是中国传统民俗画,以驱邪祈福为主要寓意,其始于唐代吴道子“钟馗样”粉本,灵璧当地画家在吴道子画法的基础上,融合民间技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传承至今,已逾千年。

对钟馗画创作和研究多年的画家王广振,有个人独特的心得体会:“钟馗画属于人物画范畴,人物画最强调精神。画作如果没有精神,就不能让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作为宿州市灵璧钟馗画研究院院长,王广振还在非遗传承上下了大功夫。“钟馗画应该结合灵璧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融入院校、其他创作技法等,这样钟馗画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2003年,灵璧县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钟馗画)”称号。2006年,《灵璧钟馗画》被列入首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

在灵璧,钟馗文化不仅蕴含在绘画当中,还孕育出钟馗剪纸、钟馗石刻、钟馗酒、钟馗戏以及占地725亩的钟馗文化园。省、市、县三级钟馗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十人,相关业态从业人员达数百人,灵璧钟馗文化正以多元形态续写新故事。

随着灵璧钟馗画的出圈,省级非遗(钟馗画)代表性传承人尹婷婷的工作室接到不少定制订单。她在传承祖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笔墨元素,除了传统的红袍钟馗,还创作了“文钟馗”形象,深受消费者欢迎。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灵璧县共接待游客3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亿余元,文旅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目前,该县正加快推进钟馗文化园申报国家4A级景区、虞姬文化园改扩建等重点项目,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

“灵璧黄牛肉”“双孢菇”等农特产品也搭上文旅快车,成为游客青睐的文旅伴手礼。灵璧的工业同样不容小觑,轴承产业园的“工业旅游”项目,让游客走进生产车间,近距离观看精密轴承的制造过程,感受“灵璧制造”的硬核实力。

从“卖资源”到“卖场景”,灵璧把3000年家底拆成三句话:让石头开口说话,请美人为爱情代言,薅神仙来人间打工。

在皖北平原,灵璧这座小城,用时间雕刻文脉,用文化回敬流年。


来源 | 《徽商》杂志第212期

文 | 孙书文


出品 |《徽商》全媒体

责任编辑 | 刘娜、王雨露

责任校对 | 张涛


一审 | 马园园

二审 | 梁爽

三审 | 鲍小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游戏   小城   灵璧   钟馗   灵璧县   文化   霸王别姬   文化园   项羽   石头   游客   石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