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真的公平?740万犹太人拥有以色列,1400万吉普赛人却在流浪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犹太人与罗姆人,同样经历流浪,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如果世界真公平,为什么罗姆人始终在边缘徘徊,而犹太人却走进了联合国演讲厅?

数字背后,是命运的落差

以色列建国76年,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

截至2024年底,全国人口破千万,犹太人就占了七百多万,平均每4个以色列人中有3个是犹太人,这是国家组成,也几乎定义了国家方向。

全球犹太人总数大概在1600万左右,大半集中在美国和以色列,两个国家撑起了这个族群的全球版图。

你能看到他们的学术影响、商界影响、媒体影响,甚至——安全影响。

罗姆人则完全不同,他们有1100多万,却分布在40多个国家,没有固定领土,没有联合国席位,也没有统一代表机构。

80%的罗姆人生活在欧洲大陆,大多集中在东欧。

这些人经常被各国政府统计为“其他族群”或“无固定居住民族”,连数据本身都带着排斥感。

一个民族上千万人口,却没有自己的国旗、国歌、国徽——甚至连护照都拿不到。

更现实的冲击还在于生存状态,犹太人很多住在特拉维夫、纽约、洛杉矶的高档社区,而罗姆人则大多集中在东欧农村的破房、垃圾堆旁的棚户,甚至是城市边缘的违建营地。

他们是人口数字里的“鬼影”。你看得见总数,看不清面孔。

两种流浪,两种结局

犹太人流浪了1900多年,每一段苦难都在向复国凝聚共识。

从古罗马驱逐到西班牙大审判,从沙皇俄国的血腥排犹法令到纳粹的集中营——这个民族一边漂泊,一边记仇,一边记住“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国家”。

1947年,联合国第181号决议通过,规定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

次年,以色列宣告成立,占地15200平方公里。就在那一年,犹太人从“民族”跃升为“国家建构者”。

谁给他们合法性?联合国。谁撑起他们的独立?大国博弈,而犹太人最厉害的一点,不是哀嚎,而是行动。

建国的第一天,以色列就处于战争状态。

他们不等国际援助,也不靠外界同情,靠的是准备、技术、教育,还有一股“我们必须活下去”的狠劲。

你几乎很难找到第二个民族,能在全球散居两千年后再建国家,而且还能守住。

罗姆人也流浪过、也受迫害,但没有那股凝聚力。

11世纪,第一批罗姆人从印度西北迁出,经中亚、西亚一路向西,到15世纪已遍布整个欧洲。

他们走得快、散得快,却没有带走统一的宗教信仰、统一的政治意识、统一的文化语言。

他们靠口头传承保持传统,用音乐、跳舞、占卜、修铁匠手艺过活,这套方式到了工业化、现代化之后,越来越难维持。

更致命的一点在于,他们从未大规模组织过“复国”运动。

没有《犹太复国主义》那样的纲领,也没有“世界吉普赛人大会”这样的集体凝聚。

有人说,他们就像一阵风,来了又走;而犹太人,像一把铁锤,击打历史,直到打出一个国家。

为什么两者命运差这么远?关键在“目标”与“组织”。

犹太人有目标——建国;有组织——从世界犹太大会到哈达沙医疗协会,几乎覆盖政治、经济、文化、救援各个层面。

罗姆人则被分裂、被边缘、被误解,连“自救”这个词都说不出口。

你说,是不是世界不公平?还是说,压根他们就不在争公平?

两个民族,两个世界的待遇

犹太人已经不只是民族,而是话语权的代名词。

你要理解什么叫“国际影响力”,从犹太人的外交待遇就能看出。

2023年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欧美国家表面劝和,实质上大多倒向以色列。

拜登访以,法国总统马克龙发推表示声援,英国首相强硬表态支持以色列自卫,欧洲多国议会里,犹太游说组织的影响力早已根深蒂固。

有人说:“控制美国的是犹太人”,这话虽然夸张,却也道出一点真相。

在美国国会中,犹太议员的比例远高于其人口比例。

在好莱坞、硅谷、金融街上,有大量犹太名字,背后是教育体系、社区组织、跨国资本三位一体的深层力量。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20%以上是犹太人,而他们只占全球人口不到0.2%。你能说这是巧合?还是说,这个民族太懂得“用脑子生存”?

同样是被纳粹屠杀的对象,犹太人的伤痛成了全球共识,罗姆人的死亡却几乎没写进教科书。

希特勒治下,超过50万名罗姆人被屠杀,几乎没有留下墓碑,也没有国家为他们追悼。

联合国后来认定,罗姆人在欧洲长期遭受系统性种族歧视,可欧洲议会通过的追悼法案,居然连“种族灭绝”四个字都不肯写进去。

原因呢?我想说,没有国家撑腰的民族,连哭都没人听。

现代的罗姆人依旧活在“看不见的隔离区”里。

比如在斯洛伐克,罗姆人居住区往往在城市边缘,有的甚至用墙隔开;在匈牙利、保加利亚,罗姆人上学难、找工作更难。

据欧盟一份调查,40%以上的罗姆人童年未能完成初等教育。

有国家的犹太人开大学、建医院、搞投资;无国籍的罗姆人靠拾荒、乞讨、逃税为生。

你再看一组数据就更清晰了:罗姆人在一些东欧国家的犯罪率接近20%,就业率却低于30%。

这种巨大的反差,注定他们始终活在主流社会的怀疑和排斥中。

他们有联合国决议、有欧盟资助、有国际组织关注,但生活环境却没太多改变。

因为,国际同情永远替代不了制度保障。

不是都能建国,也不是都能融入

2005年,欧盟宣布启动“罗姆人融入十年计划”,连续拨款上百万欧元,力图推动罗姆人进入主流社会。

十年过去,再延十年,到2020年结束,结果却令人失望。

罗姆人没有因此进入学校,没有因此找到工作,也没有因此消除偏见。

很多人依旧住在脏乱的棚屋中,依旧靠街头杂耍或拾荒维生,甚至还出现了“专吃欧盟补贴”的非法中介,专门教罗姆人如何“走漏洞”。

你想想,国际社会努力了,政策有了,为什么他们还是“住在墙外”?

这不全是社会的错,也不全是他们自己的错,问题深在文化断层与现代秩序之间的张力。

罗姆人以家庭、部落为单位生活,他们的孩子很早就被要求挣钱,传统婚姻制度、性别观念、教育观念,与现代社会极度不兼容。

你在西班牙、意大利、罗马尼亚的吉普赛社区常能看到一个画面——白天成年人睡觉,孩子在街头兜售纸巾、跳舞挣钱,这就是文化冲突。

欧盟确实努力过:教育补助、住房补贴、医疗项目,全都有。

可罗姆人不认这些“白人制度”,觉得那是同化陷阱,是让他们放弃祖传文化的圈套。

那么是不是他们就该自己找方向?

罗姆人有语言、有历史、有共识,为什么不建国?这又牵扯到更现实的问题——建国的成本、地缘现实、内部凝聚力三者他们都缺。

再退一步讲,即使不建国,是否也可以像犹太人那样靠宗教、教育、自组织凝聚起民族力量?

现实是,他们没有《塔木德》,没有《犹太法典》,只有破碎的族谱与流浪的脚步。

很多人觉得可惜,可这不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是历史压根没给他们机会准备。

再说“公平”二字。什么叫公平?是资源平等?机会均等?现实可不是考试卷面上打分,国际政治向来是看谁组织得力、谁目标明确、谁能承受代价。

犹太人靠宗教维系群体,靠教育打入上层,靠政治手段抢下国家主权。

罗姆人靠血缘维系部落,靠传统手艺糊口,靠信念延续生活。

两种方式,命运自然不同。

有人说,不建国也能活得好。对,理论上可以。可当你没有护照、没有房产、没有代表、没有身份,一次边检、一场疫情,都可能让你被原地赶走。

联合国宣布每年4月8日为“国际罗姆人日”,象征尊重,可每年的那一天,多少罗姆儿童依旧吃不上午饭?

这世界有没有绝对的公平?小寻不敢说,但可以肯定一点:光靠历史同情,换不来现实尊严。

而民族命运的天平,从来都不是靠别人的手扶正的。

参考资料: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26/4号决议全文》,2014年7月

《欧盟“罗姆人融入十年计划”中期报告》, 2015年

《以色列建国史与犹太复国运动》,以色列国家档案馆公开资料,2023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历史   以色列   吉普赛人   犹太人   公平   世界   犹太   联合国   国家   民族   欧盟   现实   组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