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流儿
编辑|川流儿
油轮刚起航,北斗信号就可能中断;石油还没进港,美国的“二级制裁”已经盯上了中国。
2025年夏天,中东局势骤然紧绷:伊朗GPS信号失灵,导弹飞偏、无人机坠毁、科学家遭暗杀,一场技术危机打得德黑兰措手不及。
而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特朗普最新放出的“王炸”制裁,不止要封住伊朗的油口,还想掐断中国对北斗的输出通道。一边是能源生命线,另一边是技术主权,中方的对局筹码,正被悄悄调换。
伊朗这次真是摊上大事了。6月末,以色列对伊朗境内多个军事目标发动空袭,结果伊朗的防空导弹不仅没拦住对方,反而把自己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导弹偏离航线、无人机集体失控、情报站被锁定——事后调查发现,GPS信号在关键战时被美国“拔了网线”。
这不是偶然。《纽约时报》7月初援引五角大楼匿名官员称,美国与以色列合作发动了“电子封锁”,切断伊朗军用GPS主链路,目的就是让伊朗“瞎掉”。
而这场“瞎战”之后,美财政部随即亮出新制裁:对伊朗50多艘油轮、115位个人、73家实体实施打包封锁,直接冲着伊朗的石油出口核心命脉去的。
但真正要担心的,其实是中国。伊朗石油出口中,有超过90%最终流向中国市场。美国这波操作,表面上打的是伊朗,实则是冲着中国的油罐车来的。
更狠的是,特朗普政府还把目标对准了中伊的技术合作,直接点名5家中国企业“涉嫌协助伊朗军工”,理由是“向伊朗提供军事导航系统支持”。
说白了,这波制裁不止想让中国“少买点油”,还想让中方“别再帮伊朗装导航”。伊朗早就想摆脱GPS,转而投向北斗,而美国这次出手,明摆着是要断掉这条技术后路。
伊朗这几年一直在找“替补”:GPS靠不住,北斗成了热门选项。特别是在军事系统上,伊朗急需一个不被西方遥控的导航方案。
从油轮导航到导弹制导,甚至农业灌溉、城市交通,导航系统已经成了现代国家的“神经中枢”。而北斗的技术优势摆在那:厘米级定位精度、三频抗干扰、加密短报文传输……伊朗自然垂涎。
但问题是,中国未必愿意全盘接单。
伊朗内部安全漏洞频发,间谍案层出不穷。就在今年5月,伊朗防空部队高层被曝遭以色列情报渗透,多项北斗兼容设备被“反向破解”。
这让中方不得不警惕:北斗一旦被间接泄露,后果不堪设想。中国目前只向极少数“深度信任国家”开放核心北斗军用服务,比如巴基斯坦、俄罗斯等。而伊朗,显然还没走完这份“政治背调”。
更现实的考量是:中国既要守住北斗的安全边界,也不能让美国借题发挥,搞什么“北斗威胁论”。
《金融时报》7月报道指出,美国情报部门已在游说欧洲盟友限制北斗设备采购,声称“其可能用于军事监听”。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中方对伊朗技术授权,自然要谨慎再谨慎。
换句话说,北斗能不能帮伊朗突围,不是技术问题,是政治问题。
看似是伊朗的危机,实则是中美伊三角的较量。
特朗普政府这波操作,打的是三张牌。一是能源牌:伊朗石油是中俄“非美元能源联盟”的重要支柱,封锁它,就是在切中国的油路。
二是技术牌:封堵北斗,就是在维护GPS的全球垄断。别看GPS是“全人类共享”,但关键时刻,美国可以说拔就拔,伊朗就是活教材。
三是地缘牌:这次制裁也在敲打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警告他们别轻易“倒向中国的导航系统”。
而中国的处境不难想象。
一方面,伊朗对中国能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海关总署6月数据,伊朗原油在中国石油进口结构中已升至第四位。
如果伊朗石油因制裁停摆,中国恐将面临能源价格和供应链的双重冲击。
另一方面,北斗是中国科技出海的标志性工程,137个国家已接入北斗基础服务,沙特、阿联酋、土耳其等也在测试北斗军民融合能力。
若在伊朗问题上折戟,可能会影响更多潜在合作国的信心。
中方要在这盘棋里走得漂亮,既得守住北斗的技术红线,又得稳定住伊朗这颗能源“定海神针”。一边是技术主权,一边是地缘合作,骑墙者难,破局更难。
7月25日清晨,一艘伊朗油轮悄然驶出霍尔木兹海峡,船上导航系统跳过了GPS,改用了北斗坐标。
卫星图像显示,它避开了美舰巡逻路线,精准驶入阿曼湾。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航行,而是一种信号:在数字铁幕下,伊朗正试图用北斗突围。
这场博弈归根结底,不是油价涨不涨的问题,而是谁来控制未来的方向盘。石油是国家的血液,导航是国家的神经。在这个技术就是主权的时代,谁掌握数据链,谁就决定战争与和平的节奏。
中国在这场对抗中,不仅要稳住油罐车的方向,还要守住北斗的边界。这不是贸易战,也不是导航图纸的争夺,而是一场数字时代的文明突围。
更新时间:2025-08-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