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5日,柬埔寨安隆汶丛林深处,约500名红色高棉士兵与村民围坐在临时搭建的公审台前。
昔日最高统帅波尔布特被押上审判席,广播冷冷宣告:“波尔布特已彻底垮台,红色高棉的历史结束了。”
这场审判的幕后推手之一,正是曾被红色高棉斥为“叛徒”的洪森,一个借越南上位,却最终改写柬埔寨命运的政治强人。
那么,作为曾经被刺红色高棉、勾结敌人成立叛军和叛党的叛徒,洪森如何一步步逆风翻盘?
丛林战士到“叛徒”
洪森的故事,得从1970年突然到来的战争说起。
这一年,朗诺政变的枪声撕裂了柬埔寨的平静,西哈努克亲王广播号召人民站出来反抗。
十八岁的洪森几乎没犹豫,一头扎进密林,成了红色高棉游击队的一员。
他一路从泥地里摸爬滚打,靠着不要命的狠劲和天生的机灵,愣是从小兵一路蹿成了团长。
1975年4月那场恶战,离金边解放就差临门一脚,洪森被一颗子弹射入眼睛。
战友们后来讲,他当时抹了把糊住视线的血大喊:“别管我!往前冲!”
金边解放战争最终胜利了,可洪森却躺在临时手术台上,永远失去了那只眼睛。
遗憾的是,革命的火焰还未持续几天,刺骨的寒意就漫上来了。
波尔布特那把“纯洁革命”的刀子,开始对着自己人下手了。
洪森眼睁睁看着昨天还并肩冲锋的战友,今早连声辩白都来不及就没了。
1977年某个瘴气弥漫的深夜,洪森咬着牙做了人生最险的赌注。
他叫上同样心惊胆战的几个老战友,怀里揣着几块干粮,带着自己的妻儿一头扎进边境丛林,选择脱离原先的队伍,另外开辟一片天地。
洪森逃亡的每一步都踩在刀刃上,往后退是红色高棉的处决队,往前闯可能是越南人的枪口。
但幸运的是,他终究迈过了边境线,来到越南地界。
洪森逃走后,红色高棉的通缉令随即贴满村寨:“叛徒洪森,格杀勿论!”
这个标签,从此像烙铁般烫在他名字上。
丛林里那个独眼军官,突然成了丧家之犬。
最后是越南人收留了他,但始终对他持有审视和怀疑意味。
这一时期的洪森,陷入了深深的怀疑和迷茫,他知道,投奔越南极有可能只是饮鸩止渴。
但思虑再三,洪森还是决定铤而走险,选择与越南人联手。
洪森以“能够帮忙解决波尔布特”为筹码,成功引来越南政府的注意。
在河内的安全屋里,越南政委黎笋的使者问:“你说能帮我们解决波尔布特,凭什么呢?”
洪森在地图上画出代号“T4”的补给线,那是他任红色高棉东部军区副司令时亲手建造的地下通道网,直通金边城防工事薄弱点。
越南人不知道,这条生命线曾为柬共运送过数万吨国际援助粮,如今这里却将成为摧毁波尔布特的利刃。
仅凭一条秘密通道,洪森成功收获越南人的信任,并在异国站稳脚跟。
1979年1月,越南坦克部队沿着洪森标注的“T4通道”冲向金边。
洪森站在T-54坦克上,亲自率领大军碾过自己当年手书的边境标语墙。
有了洪森的助力,金边应声告破。
为了表示对洪森的感谢,越南指挥官要把金边邮局命名为“洪森大楼”。
随后,洪森在越南当局的帮助下,一步步成为柬埔寨的掌权者。
掌权初期的洪森,处处受到越南的牵制。
在越南顾问要求下,他被迫签署《越柬联合经济区协议》,把湄公河三角洲渔业资源割让给越南。
当晚他就召见渔业部长:“明天起向中国出口鳗鱼苗,价格比越南收购价低三成。”
这种两面手段,凸显出洪森借越南上位的本质目的。
而事实也证明,凭借对国家舆论的操控,洪森成功将叛徒的身份一步步褪去,最终华丽转身成为救国者。
从“叛徒”到“救国者”
洪森的手段并不是简单的喊口号,而是一套环环相扣、虚实结合的政治组合拳。
想象一下,当红色高棉的恐怖统治刚刚结束,柬埔寨百废待兴,老百姓最渴望什么?
是安全,是土地,是能活下去的希望。
洪森联合越南人虽然赶走了波尔布特,但“引狼入室”的标签如影随形。
怎么破局?洪森的第一步棋,是紧紧抓住“结束暴政”这个最大的道德制高点。
他聪明地将越南军队进入柬埔寨的1月7日,包装成一个全新的国家节日——“重生日”。
每年这个时候,官方都会大张旗鼓地纪念,反复强调这一天如何终结了红色高棉的屠杀,如何让人民“重获新生”。
这个口号极其强大,它巧妙地将洪森个人的投靠越南与国家民族的“解放”和“新生”绑定在一起。
每一次纪念活动,都在无声地消解“叛徒”指控,并给他披上“救国者”的外衣。
久而久之,“没有越南就没有柬埔寨新生” 的说法深入人心,他投越的行为,在官方语境里就从“背叛”变成了“拯救”的必然代价。
但这还不够。
柬埔寨社会有着深厚的王权情结,西哈努克国王在民众心中是国家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洪森看准了这一点,上演了一出极其漂亮的“尊王”大戏。
1991年,他亲自远赴北京,恭恭敬敬地将流亡多年的西哈努克国王迎回柬埔寨。
这不仅仅是一次政治任务,更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公关秀。
在公开场合,他对国王执礼甚恭,甚至认国王为“义父”。
这一招堪称神来之笔。
通过拥抱王室,他成功借用了国王巨大的威望和合法性光环。
那些对他出身红色高棉、依靠越南上位的质疑,在“国王义子”的身份面前,被大大冲淡了。他把自己从一个“外来者”的形象,努力融入了柬埔寨传统的权力谱系之中,用王室的“金粉”来遮盖自己权力来源上的“瑕疵”。
然而,洪森深知,仅有舆论宣传和王室背书是脆弱的,权力最终需要落到实实在在的控制力上。
舆论包装权力
1993年柬埔寨在国际监督下举行的首次大选,给了洪森一个下马威——他领导的人民党得票落后于拉那烈亲王的奉辛比克党。
按常规剧本,他应该接受这个结果。
但洪森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人。
他直接调动忠于自己的武装力量,用坦克和装甲车将拉那烈的王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不是演习,是赤裸裸的武力威胁。
最终,在枪口下的谈判中,他硬生生从拉那烈手里分走了一半权力,自封为“第二首相”。这场“选举翻盘”的戏码,暴露了他对武力毫不掩饰的依赖。
这件事发生后,洪森对外宣称这是为了“防止国家分裂”,把自己包装成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中流砥柱”。
通过操控信息,将一场夺权,粉饰成对国家利益的捍卫。
几年后,洪森彻底撕下了温和的面具。
1997年,他发动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流血政变,用火箭炮直接轰击了拉那烈亲王的府邸,将这位昔日的政治盟友兼对手彻底逐出权力中心,自己坐上了唯一首相的宝座。
如此血腥的行动,如何平息国内外的愤怒和质疑?
洪森及其支持者将这场政变定性为“制止国家分裂的必要行动”,指责拉那烈勾结红色高棉残余势力,试图破坏和平进程。
通过掌控国家媒体和塑造单一信息源,他成功地将一场权力清洗,描绘成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艰难抉择”。
虽然国际社会谴责声不断,但在柬埔寨国内,洪森通过强力控制信息传播渠道,有效地压制了反对声音,并塑造了自己作为国家“唯一强有力领导者”的形象。
当然,光靠硬实力还不足以长期稳固自己的地位。
所以洪森打出了一张关键的“民生牌”——土地改革。
红色高棉时期,土地被强制收归国有,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
洪森政权上台后,宣布将土地归还给农民,宣称要“捍卫85%农民的生存权”。
这一政策虽然在实际执行中充满了腐败和不公,权贵们往往攫取了最好的土地,但它确实让一部分农民重新获得了生产资源。
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普通民众来说,“有地可种”就是最大的现实利益。
洪森巧妙地利用这一点,极大地缓解了底层民众对他的不满。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社交媒体时代,洪森对舆论的操控变得更加老练和多元。
他不再仅仅依赖官方媒体,而是亲自下场,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脸书)直接与民众沟通。
他展示家庭生活(如与妻子文拉妮的患难情深)、关心民生疾苦、发表强硬政策声明,塑造一个既亲民又果断的领导人形象。
这种直接沟通绕过了传统媒体的过滤,更容易传递他想释放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他深谙信息战的精髓,擅长主动设置议程和反击谣言。
一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今年7月泰柬边境冲突期间。
当时泰国媒体广泛传播“洪森已搭乘专机逃往中国”的传言。
洪森的反应极其迅速和有力。他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多张照片和视频:画面中,他身着军装,正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与首相洪玛奈(他的长子)、国防部长、王家军总司令等高层一起,神情严肃地研究边境地图,部署作战行动。
他配文强调:“我没有逃往任何地方,全国人民无需担忧!此刻,我正与首相、国防部长、王家军总司令及各级武装部队指挥官召开联合作战会议,部署打击入侵的泰军。”
这些实时、直接的证据,瞬间粉碎了逃亡谣言,稳定了国内军心民心,并反将泰国一军,指责对方散布虚假信息。
这场舆论反击战,充分展示了他对现代传播工具的娴熟运用和对危机公关时机的精准把握,也映射出了洪森通过舆论一步步翻盘上位的人生缩影。
参考资料
顾佳赟.洪森的改革与柬埔寨政局[J].世界知识,2023
宋清润.洪森、他信、阿披实,他们想干啥[J].世界知识,2009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