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将至,做好这57件事,暖身护健康过寒冬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冬日传统”:空调开到最大,热水泡脚泡上两小时,宵夜照吃、夜猫子照当,一边喊冷一边露脚踝?看似是在对抗寒冷,实则是在把身体一步步推向失控的边缘

小雪节气临近,天气由凉转寒,昼夜温差加大,很多人却对养生掉以轻心,用“自我感觉良好”掩盖了健康隐患。“冬病”多非冬天起,而是秋末未防好

国家气象中心数据显示,在小雪节气后,全国多地进入“快速降温模式”,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

研究显示,北京协和医院一项追踪10年的数据显示,小雪后半个月内,冠心病住院率上涨了近20%。而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平时并无明显不适。

这不是巧合,而是长期忽视冬季健康管理的必然结果。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越来越“抗冻”,却也越来越“脆弱”。

比如在寒风中穿短裤,是挑战时尚极限,但皮肤和血管却在无声地抗议;热饮一口接一口,却忽略了口腔黏膜和胃黏膜对温度的敏感;而那些说“我年轻扛得住”的人,往往忽略了寒冷对免疫系统的持续压迫效应。

冬季健康,不是靠“硬扛”赢来的,而是靠科学策略守住的。以下这57件事,你未必都做到了,但每一条都值得你认真对待。

穿衣重点在“护三暖”:颈部、腰部、脚部是冬季最容易受寒的部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记载,“寒从脚起,湿从脚生”,脚寒则全身寒。

棉袜比羊毛袜更适合冬季日常穿着,因其吸湿性强、脚不易出汗后着凉。不建议室内温度超过24℃,温差过大会使血管剧烈收缩,增加心脏负担。每天早晚两次搓手心30秒,刺激手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

用温水洗脸比冷水更科学,冷水洗脸虽提神,但对皮脂膜是长期破坏。早餐要“热”,不宜空腹饮牛奶,低温刺激会加重胃肠负担。冬季更要吃早饭,空腹时血液粘稠度高,容易诱发脑血栓。每天喝水1500ml以上,尤其是早起后的一杯温开水,可稀释血液、唤醒肠道

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蘑菇、鱼肝油,冬季日照不足,缺D常见。晒太阳不止为了补钙,更是调节情绪的天然方式,可促进褪黑素代谢、改善季节性抑郁不建议频繁泡热水澡,会损伤皮肤屏障,诱发瘙痒性皮炎。

每周使用加湿器不超过3次,过湿易滋生霉菌、诱发呼吸道感染勤通风比开空调更重要,每天早晚各通风15分钟以上,降低室内CO₂浓度。不宜睡前吃辛辣、烧烤食物,冬季胃肠蠕动变慢,容易加重消化负担

每晚睡前泡脚不超过20分钟,水温控制在38℃~42℃,时间过长反致虚火上升。冬季洗头建议在白天进行,夜间洗头干不透易致头痛或受寒久坐更伤身,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戴帽子不只是保暖,更是保护头部血管免受寒冷刺激老年人冬季晨练不宜早于6点半,此时气温最低,血管最脆弱。不建议冬季做剧烈运动,适度快走、八段锦更适合气候特点

长期熬夜的人群冬季更易受寒影响,因免疫力下降后,病毒感染几率大幅提升。冬季是呼吸道病毒活跃期,建议外出戴口罩,尤其在人流密集场所。保持良好作息,每晚23:00前入睡,有助于激素分泌与免疫修复

阳虚体质者冬季更易手脚冰凉,建议多食用黑芝麻、桂圆等温性食物。冬季进补需因人而异,盲目进补可能加重内热或加重慢性病症状不要忽略心理健康,冬季因日照减少,情绪低落者明显增多。

每天听音乐30分钟以上,可调节神经系统、减少焦虑感。冬天也要保持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是基础线。

青少年冬季应适度增加户外活动,促进骨骼发育和视力调节。选择高质量睡眠用品,如保暖但不闷热的被褥,避免夜间出汗。睡前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保持居室整洁,尘螨是冬季诱发哮喘的常见过敏源

久咳不止需及时就诊,冬季支气管炎高发,假装“扛过去”只会恶化。饮食不过“重”,油炸、膏粱厚味易致湿热内生,加重肠胃负担。冬季皮肤干燥者应减少洗澡频次,建议每周2-3次,并涂抹润肤乳

家中做好一氧化碳防护,若使用燃气取暖设备,务必保证通风。不建议冬季频繁更换护肤品,皮肤屏障脆弱期适应新成分易致敏忌睡前吃甜食,影响胰岛素分泌,夜间血糖波动大。

老年人易出现“冬季抑郁”,家人要多关注情绪波动。冬季更应关注血压监测,冷空气是血压波动的核心诱因。每天坚持用鼻子呼吸,可湿化空气、过滤病菌、稳定气道温度

戴围巾时应覆盖口鼻,可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直接刺激。冬季应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豆制品、鱼类,支持免疫细胞合成远离“冬天酒精取暖”误区,酒精扩张血管会加速体热散失。使用电热毯应控制温度,长期高温会引发皮肤低温烫伤

注意手部保湿,干裂不仅影响外观,也容易形成细菌感染入口。冬季易发口腔溃疡,补充维生素B族有助于黏膜修复。每日梳头100下,刺激头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冬季头痛。冬天也要适量开窗晒被,避免螨虫滋生引发过敏反应

多食含铁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预防冬季性贫血。保持心情愉快是最好“补药”,负面情绪会削弱免疫防线低温环境中避免剧烈争吵,情绪激动极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女性冬季更易痛经者,注意下腹部保暖,避免生冷饮食。

每天坚持用温毛巾热敷眼睛5分钟,缓解干眼、预防视疲劳。避免“空腹晨跑”,容易低血糖或晕厥。冬季宜“早卧晚起”,顺应自然节律,有助于阳气潜藏

坚持“每周一日轻断食”,有助于调节代谢,减少冬季体重压力。

冬天不是用来忍耐的,而是用来调养的。在这个由冰雪串联起的节气中,保暖是表象,更深层的是对身体、情绪、生活节奏的全面关照。我们无法改变冷空气的到来,但可以改变自己对寒冷的态度。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辰.中国居民冬季健康行为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21,60(3):189-193.
[2]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冬季慢性病高发原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12):1649-1652.
[3]中医药管理局.《冬季节气养生指导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养生   小雪   寒冬   健康   冬季   建议   节气   情绪   血管   保暖   冬天   冷空气   寒冷   日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