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麻了!美国喊出 “用铁打赢稀土战”,“突破”中国卡脖子技术?

美国媒体掀起一场稀土替代技术的狂欢,福克斯新闻宣称氮化铁磁体将终结中国稀土主导地位,但调查发现,这项所谓的“黑科技”实则是七十年前的老技术,因无法解决高温氧化问题而一直被束之高阁。

九月底,福克斯新闻一则报道引发全球关注,报道称美国科学家已破解中国稀土“卡脖子”难题。报道中,明尼苏达大学华裔教授王建平团队研发的氮化铁磁体被包装成“科技救星”,声称这种材料原料只需铁和空气,磁性强于所有中国稀土磁铁,并已获得5200万美元投资即将量产。

报道配图中泛着神秘蓝光的材料,似乎预示着美国军工即将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然而,真相揭开后,这场技术突破更像是一场闹剧。

这项所谓的革命性技术实则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之所以沉寂七十余年,是因为存在致命缺陷——高温环境下极易氧化失效。业内人士调侃,这种材料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别说用在战机发动机里,就是放在汽车里晒个太阳都可能报废。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报道中宣称的“大规模生产”实际年产能仅1吨。与中国数十万吨的年产量相比,这一数字微不足道。而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如中科三环早已研发出通过国际认证的N52级高性能稀土磁体。

美国对稀土的高度依赖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一架F-35战机需要400公斤稀土材料,美军年装备需求高达175吨稀土永磁体。

当中国今年4月对7种关键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西方工业界立即感受到连锁反应:福特汽车芝加哥工厂的SUV生产线被迫停工,欧洲十余个风电项目进度受阻,德国博世电机的库存迅速见底。

G7国家被曝正在讨论稀土“限价令”,考虑设定稀土价格下限,并对中国稀土产品加征关税或碳税。美国国防部更是成为MP材料公司的最大股东,持有15%的股份,以接近当前市场价两倍的价格为其设定最低采购价。

然而,这些努力面临重重困难,金融专家余凌曲指出,美国缺乏稀土开采技术和熟练工人,在分离、精炼、磁体制造方面,涉及高端制造业,美国已荒废多年,短期內难以重拾整个链条。他认为这一过程会相当漫长,10年都未必实现。

数据显示,中国以全球约34%的储量,贡献了全球近70%的稀土矿产产量,并控制了高达90%的稀土精炼加工环节。这种结构性优势使得任何试图绕过中国的尝试都变得异常困难。

中国的优势不仅在于资源禀赋,更在于完整产业链和技术积累。在稀土加工领域,中国拥有全球69%的专利,能耗和污染排放分别比国外低30%和75%。从矿石开采、精炼提纯到成品制造,中国建立了难以复制的产业生态。

中国既控制稀土原材料,又拥有先进技术,双管齐下才形成了绝对优势,如果想要夺走这个优势,就必须至少抢占其中之一。

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两项优势还没有国家或地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拿走其中的任何一项。

面对西方的围堵,中国的反击迅速而精准。商务部将三家美军工企业列入不可靠名单,并采取出口管控。

这些企业都是美国国防工业的关键供应商,亨廷顿负责美军主力驱逐舰的动力系统,扁平地球管理公司承担台军F-16V战机的维护升级,全球维度则为冲绳基地提供监控设备。

美国商会坦言,87%的美军主战装备依赖中国稀土产品。

美国试图通过技术突破绕过中国稀土优势的尝试并非首次。从被吹捧为改变世界却最终沦为保暖袜材料的石墨烯,到仍停留在基础运算阶段的量子计算机,这次的氮化铁磁体似乎也是同样的套路。

回顾历史,美国的技术突破炒作屡见不鲜。值得注意的是,王建平的公司在去年就获得过通用电气的投资,当时承诺的生产线至今未见踪影,产能目标也从模糊表述缩水为1吨。

相比之下,中国保持着战略定力。这种自信源于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与此同时,中国持续推进低稀土和无稀土磁体的研发工作,实现了技术储备和产业应用的平衡。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对美稀土出口下降11%的同时全球民用出口增长6.2%,表明中国反对的是将稀土武器化,而非正常的国际贸易。

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本质上是产业链实力的较量。美国若想真正摆脱依赖,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产业建设,而非媒体炒作。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稀土博弈印证了“产业规律胜于政治操弄”的逻辑。中国稀土产业的主导地位源于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与产业链构建,而非单纯的资源禀赋。

美国的自救措施显得力不从心:重启的稀土矿依赖国外加工,电子垃圾回收量杯水车薪。加拿大稀土企业负责人直言:中国的分离提纯技术领先我们至少十年。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技术标准的争夺将成为下一战场。中国已主导制定12项稀土行业国际标准,涵盖绿色开采、纯度检测等关键领域。

未来,稀土领域的竞争将更多体现在研发创新与标准制定上,而开放合作仍是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核心路径。

从“贱卖资源”到“卡住西方脖子”,中国稀土逆袭靠的是技术死磕和战略定力。这场硬核战役证明:资源战背后,终究是科技战。对于美国而言,如果继续沉迷于技术幻想,恐怕下次的突破只能是从不可能升级为理论可能这样微小的进步了。

参考信源:

“替代稀土”?他们公布新技术——2023-11-17 上观新闻

中方反制让全球企业开始“卷”起来了,美企放话:明年我们就会有所作为——2025-06-11 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科技   稀土   美国   中国   技术   磁体   全球   优势   材料   氮化   产业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