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X
A股市场在冲上3800点高地后,似乎有些后劲不足,进入了九月的整理期。这感觉就像一场狂欢后的短暂宁静,市场情绪也从之前的高涨中慢慢平复下来。
这种调整,对于经历过六月底那波强势行情的投资者来说,是牛市启动以来的第一次周度级别考验。
这次A股之所以要“中场休息”,一方面是因为前期交易确实有些过热了,尤其是在TMT板块,资金扎堆现象明显。
另一方面,科创50指数成分的调整也让市场风险偏好有所下滑。大家开始寻找新的方向,目光很自然地,就投向了河对岸。
港股的脉搏,始终与内地经济紧密相连。虽然从整体看,它的盈利周期才刚刚从谷底爬上来,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一幅非常有趣的结构分化图景。
一边是地产、能源这些传统顺周期板块,还在承压。另一边,代表新经济力量的板块却早已春意盎然。原材料、医疗保健、资讯科技、非必需消费,这些领域的盈利增速相当可观。
这种活力,在具体的公司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看看今年中报,港股那些核心景气板块的业绩简直是高歌猛进。小米集团的营收已经连续五个季度高速增长,备受关注的汽车业务,单季收入首次突破了两百亿大关。
在AI和机器人这些前沿领域,第四范式和商汤的营收大幅增长,同时亏损还在不断收窄,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创新药领域更是迎来了爆发期,今年上半年的对外授权交易总额,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信达生物、百济神州这些龙头企业,离盈亏平衡点越来越近,有的甚至已经实现了。
更不用说那些平台巨头了。阿里巴巴的财报显示,剔除掉已出售的业务后,同口径增长依然达到了约10%,阿里云的增长更是高达26%。腾讯和京东的中报营收也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这些互联网巨头作为恒生指数的压舱石,它们的稳健表现,是支撑整个大盘的关键力量。
港股市场提供了一个投资中国最活跃创新力量的独特窗口。这里有A股稀缺的互联网平台公司,也有像泡泡玛特、蜜雪冰城、老铺黄金这样的新兴消费品牌。这些新消费龙头的营收和盈利同比增幅,有些甚至超过了200%,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而“最懂中国”的内地资金,正在用真金白银为这些优质资产投票。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年内净流入一度超过9400亿港元,机构甚至预测全年有望突破1.2万亿港元。八月份之后,这股南下的资金流还在加速。
他们的策略非常清晰,主要就两个方向:一是拥抱未来的科技成长类资产,二是守住当下的低估值高股息资产。比如阿里巴巴,在公布了超预期的财报后,连续好几天都成了南向资金净买入最多的那只股票。这股力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港股市场的生态。
如果说港股的内在价值根植于中国内地,那么它的估值和流动性,则完全是另一套在全球竞技场上运行的逻辑。这里,外资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与全球宏观环境,特别是美元的流向息息相关。
最重要的外部变量,无疑是美联储的利率决策。之前,美联储连续暂停降息,就像给港股的流动性上了一道枷锁,压力不小。但市场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变化总在不经意间发生。
近期美国公布的就业数据远逊于预期,失业率创下了近四年新高。与此同时,通胀数据PPI和CPI又没有超出市场的想象。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市场对美联储重启降息的预期瞬间被点燃,大幅度提升。
这对于港股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美联储一旦降息,通常意味着美元会走弱,全球的流动性就会像水一样,从美国这个池子里溢出来,流向港股这样的新兴市场。港股的估值修复,也就有了最大的底气。
香港金管局的行动,是观察流动性松紧的另一个窗口。自六月以来,金管局已经七次入市干预,承接了大量的港元沽盘。这个总额,相当于五月份流入热钱的70%,可见其维稳的决心。随着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升温,港美之间的利差预期将缩小,这会大大缓解港元的弱势压力,为市场注入信心。
全球资本的嗅觉是极其灵敏的。在普遍的低利率环境下,港股市场里那些高股息资产的吸引力被无限放大。高盛、渣打等多家外资大行,都已经对中国股票或港股给出了“增持”或“超配”的评级。它们用评级报告,向全球投资者发出了明确的看多信号。
现在,一个非常有趣的局面形成了。港股的“中国晴雨表”和“全球竞技场”这双重属性,在当前这个时间点上,产生了奇妙的正向共振。
A股的休整,恰好为港股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A股的活跃度提升,本身就会产生流动性的外溢效应。当A股的投资者觉得市场过热,或者好的投资标的过于拥挤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寻找价值洼地。
港股,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熊市之后,估值一度处于历史低位。虽然现在已经修复到了中上水平,但相较于A股的一些热门板块,吸引力依然存在。这种资金的“高低切换”,逻辑上非常顺畅。
更关键的是,港股的价值洼地属性,同时获得了两股强大力量的确认。一股是来自北方的内地资金,他们通过港股通等渠道,影响力与日俱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另一股是来自全球的国际资本,他们基于对全球宏观环境和中国资产性价比的判断,也开始重新增配。
当“最懂中国基本面”的钱和“最懂全球流动性”的钱,在同一个地方相遇,并做出同样的选择时,这股合力是极其强大的。这解释了为什么港股市场能够被认为进入了长周期牛市的中段,其流动性周期也处于中段,预计未来一到两年都将保持宽松的基调。
这种共振之下,投资策略也变得清晰起来。一方面,要抓住代表中国新经济方向的核心成长板块,比如受益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互联网、AI、大数据,以及前景广阔的创新药和新消费。
另一方面,也要配置那些能受益于全球宏观环境、具备防御属性的资产。比如银行、非银等高股息红利板块,它们既是南向资金流入最多的领域之一,也能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中提供稳定的回报。
所以说,理解港股,必须戴上两副眼镜。一副看向中国内地,那里是它价值的根基和增长的引擎。另一副看向广阔的全球,那里是决定它估值和情绪的海洋。
港股的长期价值,毫无疑问来自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成长。而它中期的表现,则更多地取决于全球流动性的潮起潮落。眼下,正是这两大逻辑共振的有利时期,A股与港股牛市行情的同步性规律,似乎正在再次上演。
当然,市场永远没有一帆风顺。潜在的风险依然存在,比如难以预测的地缘政治冲突,海外美联储紧缩程度超预期的可能性,或是国内经济复苏、稳增长政策的效果不及预期。
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打破当前这种微妙而有利的平衡。穿越迷雾,需要我们同时把握住这双重的逻辑。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