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前言

市值仅60亿的中航电测宣布以174亿元收购成飞集团100%股权时,资本市场一片哗然。

成飞,这个孕育了歼-20的国家重器,年产值轻松破千亿,单是隐身战机的年订单就远超700亿。如此庞然大物,竟被一个“小个子”一口吞下?

表面看,这无异于蚂蚁撼动大象。

然而,当掀开这桩交易的幕布,赫然发现,这不是简单的收购,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华丽转身”。

军工巨头的难言之隐

成飞到底有多牛呢?歼-20作为其核心产品,已非实验室里的概念机。

它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之上,换装国产“心脏”涡扇-15的最新版本已入列服役。

多条脉动生产线火力全开,让歼-20的年产量有望突破120架。

枭龙战机远销多国,歼-10系列撑起空军脊梁,成飞民机更是深度参与C919大飞机项目,触及波音、空客供应链。

可光环之下,是这家军工巨头的难言之隐:订单虽然源源不断,但利润却少的可怜。

高度市场化的美国洛马公司不同成飞的主要客户只有一个——国家。

当国家向自己的军工企业采购,利润空间被严格压缩,近乎左手倒右手的内部流转。

于是,一个奇特现象在成飞内部蔓延:技术雄心与资金短缺如影随形。

国家采购保障了基本运转,但对那些“过于超前”或“非当前急需”的探索性项目,资金支持常显踌躇。

歼-20本身潜力巨大,无人僚机、隐身预警机等衍生方向充满想象,然而这些项目在国家全局考量中,优先级往往靠后。

当年枭龙战机项目启动时,国家资金并未完全覆盖,正是巴基斯坦的及时注资,才让这款畅销国际的战鹰成功起飞。

借壳上市

相较之下,北方兄弟沈飞的经历更富戏剧性。

在五代机竞标中惜败成飞后,沈飞咬紧牙关自筹资金,硬是将FC-31“鹘鹰”从图纸推向了蓝天,最终蜕变为国家认可的歼-35舰载机,柳暗花明。

这些曲折揭示着中国军工企业成长的独特密码:国家订单是生命线,却非万能钥匙。

尖端技术的突破,需要企业自身拥有更灵活、更充沛的研发血液。

借壳上市,正是成飞为自己注入新血液的关键一步。

中航电测市值虽小,却是一块现成的上市“招牌”。

通过这次交易,成飞的核心资产得以注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非但未削弱,持股比例反从53.80%升至89.80%。

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卖身”,而是以最小的市场扰动,实现核心军工资产与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握手。

上市打通了社会资本涌入军工研发的闸门,从此,成飞那些极具前瞻性却暂时“不合时宜”的项目,不必再因资金短缺而搁浅。

从此以后,它能更自由地挖掘歼-20平台潜力,探索下一代战机的前沿技术,这份自由,对保持技术锐气至关重要。

结语

回望大洋彼岸的美军,他们的强大,又何尝不是因为无数个超前项目的奠基和试错呢?

三倍音速的XB-70“女武神”、隐身先驱科曼奇直升机、灵巧的“侏儒”导弹,它们虽未列装,其技术遗产却滋养了后世。

从科曼奇的隐身技术催生“隐身黑鹰”,到无数X系列验证机积累的宝贵数据,这些“弯路”最终铺就了通往技术顶峰的阶梯。

成飞此番借壳上市,正是中国军工迈向更深层次蜕变的关键信号。

它标志着中国军工企业开始挣脱单一依赖国家投入的束缚,尝试在确保国家战略安全的前提下,以更市场化的方式汲取创新养分,为未来铺路。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财经   耐人寻味   用意   大象   蚂蚁   集团   国家   军工   战机   资金   技术   项目   中国   难言之隐   中航   马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