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萨勒曼传:铁幕之下的变法,如何用十年时间改变一个国家?三

还有人记得十年前的沙特什么样吗?

女人不能开车,电影院关门,街头全是黑袍和“宗教警察”,看着跟全世界都格格不入。

但自2016年以来,这个古老的中东君主制王国,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

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是一个名叫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的年轻王储。他出生时,沙特还是家族共治与石油的黄金牢笼;而今天,他让沙特成功去掉了“极端保守”这个标签。

小萨勒曼的个人意志、野心与权术,让沙特成为中东局势乃至全球地缘政治变化的重要变量。

比起循序渐进,他更喜欢用铁腕挑战王室传统,集权力于一身。

他高举“2030愿景”旗帜,试图摆脱石油依赖,推进经济多元化和社会现代化;他用奢华、媒体和公关塑造个人形象,吸引西方资本和青年阶层的认同。

但同时,他也以强硬手段打压异己、镇压女权运动、发动外交危机。

甚至被卷入“卡舒吉谋杀案”这样的国际丑闻。

那么问题来了——王储十载,小萨勒曼到底给沙特带来了什么改变?

他的“新沙特”,究竟是一次国家级的大型实验,还是一场个人王朝的权力合围?

石油王国的觉醒

在小萨勒曼之前,沙特的经济几乎只靠石油。

油价高,财政就有钱;油价低,全民都得省吃俭用。

对此,有野心也有魄力的小萨勒曼决心改变这一切,并推出了野心勃勃“2030愿景”计划,提出用15年时间,将沙特从单一的“石油经济”,转型为全球投资发动机和区域创新中心。

同时,他还大刀阔斧的推动国企改革,裁撤官僚机构,设立经济与发展事务委员会,强调KPI、绩效、效率,鼓励女性和青年参与经济。

此外,沙特的主权财富基金——PIF(公共投资基金),也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它不仅是国家级的投资工具,更是一个超级提款机,是2030愿景的钱袋子。

目前PIF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9000多亿美元。

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2万亿美元,届时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

与此同时,沙特还在本土启动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超级项目,最受瞩目的,莫过于NEOM新未来城和红海度假区等大型建设工程。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打根上就陈旧的国家,很难通过流于表面的改革就焕然一新。

而现实也多少有些不给小萨勒曼面子。

沙特阿美作为全球最大、也最赚钱的石油公司,上市的本意是为王国筹集巨额现金、增强透明度、引入国际资本和治理结构。然而在实际推进中,阿美的财务透明、治理结构、公司估值等一系列问题暴露无遗,反复推迟国际市场挂牌,最后只能在本国证券交易所勉强上市。

上市当天,阿美市值一度冲上两万亿美元,尽管创下全球最大的IPO纪录。

但资本市场显然对“沙特新故事”的信心非常有限,外资参与度远低于预期。

此外,小萨勒曼还将石油财富投入到了国际金融和科技产业,想下注一个新的未来。

过去几年,PIF频频出手,投资了软银愿景基金、Uber、Tesla等国际科技巨头,通过与全球最前沿企业合作,押注未来科技趋势。但随着软银愿景基金巨亏、WeWork过度扩张等案例暴雷,沙特继“狗大户”后,又有了个“人傻钱多”的新标签。

目前来看,沙特本土的创新产业和就业创造,远未达到雄心蓝图。

其经济结构转型仍面临“人才、体制、观念”等深层障碍。

众所周知,沙特是个典型的资源型国家,依托着天然的石油经济,政府长期实行高补贴、高福利政策,民众几乎不用交什么税,因此很多人也不太愿意去私营企业打工,劳动力参与率一直不高。大家都习惯了有人兜底的安稳日子,日常生活和收入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不过,随着石油价格起起落落,这种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小萨勒曼上台以后,面对财政压力,也不得不下狠手削减补贴,还引入了增值税,这让很多普通人一下子感受到了生活成本的上涨,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少抱怨和不满。

与此同时,沙特还面临着人口不断增长、年轻人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搞了NEOM新未来城、红海新城这样的超级项目,希望通过巨额投资带动经济,但这些项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难题,更何况,项目本身也存在步子迈得太大的问题。

一句话总结,就算小萨勒曼再有雄心,也没法一夜之间把沙特变成迪拜、硅谷或者新加坡。

除此之外,小萨勒曼的反腐举措和权力收拢,确实让政府办事效率提高了一些,也整顿了某些特权阶层,但也让不少企业家和家族资本感到压力和不安,难免束手束脚。

而且,沙特的权贵和官僚体系问题由来已久,改革起来阻力不是一般的大。

小萨勒曼心狠手辣不假。

但他也知道不能一口气全都拔除,杀了一批肥鸭子,就会再来一批瘦鸭子,反而吸得更多。

说到底,沙特要让经济真正多元化,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不是只靠几个超级项目或者短期政策就能搞定的,这条路远比想象中要漫长和艰难。

铁幕下的开放

经济结构上的改革任重而道远,社会层面上的变革更容易立竿见影。

小萨勒曼上台后,沙特社会的许多禁忌被迅速打破——女性驾驶禁令解除,音乐会、体育赛事、电影院一一开放,米其林餐厅和好莱坞明星成为利雅德的新风景。

小萨勒曼的目标是要用娱乐和体育产业抢迪拜的饭碗,打破全球游客“来中东旅游,只去迪拜”的思想钢印;还斥巨资举办F1大奖赛、拳王争霸赛、电竞世界杯,收购英超纽卡斯尔联队,引进C罗、内马尔、本泽马等明星球员,邀请碧昂丝、比伯等巨星演出。

事实证明,流量经济所向披靡。体育和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沙特民众生活,也为沙特经济转型和吸引全球资本创造了条件。

对于一个长期被宗教保守主义和性别隔离桎梏的国家,这些变化无疑是历史性的。

小萨勒曼本人也被媒体塑造为“改革家”。

但与这些表面的自由同步发生的,是权力的空前集中和对一切潜在威胁的清洗。

自2017年“丽思卡尔顿反腐风暴”以来,数百名王子、富豪、企业家被一夜之间软禁、资产被没收。原本分散在各大家族、部落、机构的权力资源,被迅速收归。

国防、内政、经济、情报、媒体,“一人治国”格局已成。

任何挑战、异见以及对权力合法性的质疑,都被视为威胁,都会遭到系统性打压。

社会层面的自由,与政治领域的紧缩形成了鲜明对照。

沙特的社交媒体空间表面上非常活跃,部分言论也比过去更开放,但背后却是高度的信息监控和操控。X、脸书、油管成为沙特政府塑造形象、打击异见、引导舆论的战场。

比如,通过招募科技专家、人工智能团队、“苍蝇军团”等网络水军,操控网络舆论,发动假新闻、标签战、举报运动,对批评者进行网上骚扰和人肉搜索。

这位开放又保守的王储,虽然推动了沙特女性解放,但非常反感女权运动。

哪怕你是宗教领袖、女权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又或者只是一名普通的X用户,都可能会因为一条批评沙特政府或质疑政策的言论,而被秘密逮捕、长期羁押、甚至遭遇酷刑。

2018年的贾迈勒·卡舒吉之死。

将沙特对异见人士的强硬态度,彻底暴露在全球舆论之下。

贾迈勒·卡舒吉,是《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拥有相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小萨勒曼执掌大权后,他便对沙特现政府和小萨勒曼口诛笔伐,持批评态度。

这也让他成了沙特王室的“眼中钉”。

2018年10月2日,卡舒吉前往沙特驻土耳其大使馆办理结婚登记,结果再也没能出来。几天后,土耳其方面透露,有视频和音频记录可以证明,卡舒吉是在领馆内被秘密残害。

而幕后凶手直指沙特王储,小萨勒曼本人更是被外界认为,难逃指挥和默许的嫌疑。

此事迅速引起轰动。

卡舒吉之死,也成为“西方新闻自由”与“沙特王权铁幕”冲突的象征。

此事过后,美国国会和欧洲议会相继提出对沙特实施制裁,冻结对沙特的军售,公开要求沙特进行“人权改革”,美国两党议员更是表现出罕见的一致立场。

拜登甚至直言——沙特阿拉伯是一个“被唾弃”的国家。

不仅如此,沙特的营商环境也受到了巨大影响,许多国际企业高管、科技巨头、金融大鳄、以及好莱坞明星,纷纷取消了原定前往沙特参加投资大会和文化活动的计划。

曾经被视为吸引全球资本和名流的“未来投资倡议”峰会,也因此变得冷清许多。

面对危机,小萨勒曼采取了双重策略:

对外,他斥巨资雇佣国际级公关公司,继续塑造沙特“开放、改革、现代化”的形象。

在媒体、社交平台、国际会议上,不断强调“愿景2030”和沙特的经济多元化蓝图。他还积极拉拢关键盟友,比如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军购、投资和石油合作强化美沙关系。

同时,与日本软银集团的孙正义等全球资本大佬,保持紧密合作,继续宣布高调投资项目,吸引跨国企业和资本回流沙特。

尽管外界质疑不断,但沙特的主权财富基金,依旧是许多国际企业无法忽视的金主。

对内则进一步加强控制。

继续加大对异见分子的清洗力度,许多批评沙特政府的知识分子、宗教人士、乃至王室成员,相继被捕或软禁。同时大幅度强化网络审查和监控,严密打击网络上的反对声音。

同时他还将“安全、稳定、民族复兴”作为政权合法性的核心叙事,用强硬手段遏制动荡,以现代化改革赢得民众支持。“铁腕天子”的形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入人心。

在国际舆论和商业利益面前,小萨勒曼只用一句话道出了本质:

“你们可以不喜欢我,但你们需要我的钱。”

小萨勒曼的改革意志,无疑是沙特历史上最强烈的。

他善于利用国际资本、咨询公司、媒体公关,塑造自己年轻、开放、科技、全球化的形象。

因为他深知,石油时代的终结将威胁王室的根基。

必须用“经济多元化”和“社会活力”来寻找新的合法性。

但他同样明白,在一个没有宪政、没有独立司法、家族结构庞杂、部落认同根深蒂固的国家,任何变革都是权力斗争的一部分,必须以高压和威慑来消灭一切不确定性。

正如他所崇拜的马基亚维利所言:

君主应当既让人爱又让人怕,如果不能两者兼得,则宁可让人害怕。

短期来看,社会变革与高压控制的结合,确实为沙特赢得了国际资本的信任、年轻一代的支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为小萨勒曼个人树立了所向无敌的人设。

即便也门战争、卡舒吉案、封锁卡塔尔等事件,一度引发国际批评。

但很多国家与企业仍选择与沙特继续合作。

长期来看,这种高压下的变革模式,埋下了巨大的风险。

沙特社会的活力和创新,必须以信息自由、思想多元、权力制衡为前提,只有让社会各阶层、不同派系、女性、青年、知识分子、宗教群体都能平等发声,国家治理才有真正的可持续性。

对一切异议和批评的打压,终将激化社会的不满和恐惧,使改革失去自我修正能力。

争议、风险与未来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样的沙特,未来会走向何方?

小萨勒曼的改革让沙特变得更现代、更开放、更有活力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

至少在表面上,这个国家已经和十年前判若两国。

但在权力极度集中、社会高压、经济转型阵痛等问题下,沙特也有不少新危机。

一旦油价下跌、经济转型受挫,社会不满会不会爆发?

青年一代在高失业、低机会中,会不会转向极端?

王室内部如果出现新分裂,国家还能像今天这样稳定吗?

改革如果只是王储的个人工程,制度能不能持续?

这一切,恐怕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有人说,小萨勒曼是沙特的中兴之主,也有人说他是中东的彼得大帝 ,他让沙特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几十年都不敢想的变革;他用铁腕和创新,让石油王国变成了区域性大国。

但现代化的道路,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在国内变法的同时,小萨勒曼也在国际舞台上大刀阔斧,推行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对外政策,试图让沙特成为地区乃至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

下期视频,我们将一起解读小萨勒曼的对外战略。

看他如何在大国博弈、区域冲突与全球变革中,为沙特谋划新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历史   铁幕   时间   沙特   社会   石油   经济   国际   王储   资本   国家   权力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