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在柏林的一场历史研讨会上,德国历史学家拉鲁什直言不讳地问中国同行:“欧洲人研究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记录,但中国近代史里,25个国家都来过一手,为什么对日本的记忆特别深,仇恨也最持久?”这问题戳中了不少人。
拉鲁什不是第一个这么问的,早几年,德国教科书专家克劳迪娅·施耐德在她的研究里也反复提到,东亚历史教材的差异,让她困惑为什么日本侵华的章节在日本书里那么模糊,而在中国人脑子里却像烙印一样。施耐德从2008年起就专注这个,她在《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院刊》上发文,分析日本教科书怎么用“进出”这种词儿替换“侵略”,这不光是学术事儿,还牵扯到为什么中国人对日本的怨气,经年不散。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英国人带头砸门。那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靠卖鸦片赚白银,舰队开到珠江口,炮轰定海,逼中国签了《南京条约》,割走香港岛,还赔了两千一百万银元。这事儿开了头,后面列强跟风。法国人、美国人、俄国人,全都来分杯羹。
1860年英法联军打到北京,烧了圆明园,那可是清朝皇帝的皇家园林,里面珍宝无数,全让火烧了三天三夜,联军还抢走多少古董运回国。沙俄更狠,1858年《瑷珲条约》割了四十万平方公里土地,1860年又吞了五十万,东北一大片地就这么没了,相当于好几个省的大小。1900年八国联军——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匈,全都来劲儿,从天津登陆,冲进北京,紫禁城外抢了个底朝天,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够他们折腾好几年。这些侵略,动机简单,就是钱和地,经济利益摆在那儿,打完抢完撤,留下一堆不平等条约。
这些列强干的坏事儿,中国人当然恨,但恨得没那么刻骨铭心。为啥?因为他们来得快去得也快,侵略多是短期军事行动,目标直奔通商口岸和赔款,没想过彻底灭了中国。英国人卖鸦片是为了贸易逆差,沙俄要地是为了扩张边疆,八国联军抢东西是为了分赃。残酷是残酷,但没到系统摧毁一个民族的地步。历史书上记着,民国时期的教育里,这些事儿提得多,但更多是当成“百年耻辱”的总账,没细抠到个人恩怨。
相比之下,日本的账单长得吓人,从1894年甲午战争打响,到1945年投降,整整半个世纪。甲午一战,日本海军在黄海干翻北洋舰队,陆军登陆辽东,占了台湾和澎湖,赔了两亿三千万两银元。那时候日本刚明治维新,学了西方的工业和军力,就开始在亚洲耀武扬威。
日本的侵略不光时间长,还特别血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炸了沈阳北郊铁路,栽赃中国军队,然后坦克开进东北,占了整个三省。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线开打,南京陷落那会儿,日军杀了三十多万中国人,还发生了两万多起强奸案。医疗队拿中国人做活体实验,细菌战、冻伤测试,全是反人类的东西。
整个抗日战争,中国军民死伤三千五百多万,超过日本当时本土人口总和。这数字不是随便说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法庭的记录都摆在那儿。其他列强抢钱抢地,日本不光抢,还想灭文化。东北推行日语教育,说中国话的孩子挨打,焚烧图书馆,毁掉几十万册书。商务印书馆那种地方,全让火烧了。长江边上,机枪扫射,尸体堵河,这不是战争,是屠杀。
为啥日本的这笔账最重?一部分因为他们是邻居,地理上近,文化上更近。日本从古就学中国,唐代鉴真和尚东渡,带去佛经、医术、建筑,奈良的唐招提寺到现在还留着唐式痕迹。日本和服仿汉服,茶道出自陆羽的《茶经》,京都城布局抄长安。
历史上,日本是中华文明的忠实学生,663年白江口之战,他们试着经朝鲜打唐朝,被水师揍回去;1592年丰臣秀吉侵朝鲜,明朝援军七年苦战才退敌。明治维新后,日本第三次扩张,就直奔中国来了。这师生关系,让侵略多了一层背叛味儿。其他列强是外来户,英国人法国人远在天边,来抢就抢,走人了。日本是近亲,学了本事就反咬一口,这滋味儿自然不一样。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翻脸,才最伤人。
再说战后,日本和德国的态度,天差地别。德国人二战后,彻底翻篇。1945年纽伦堡审判,从纳粹头子到小兵,审了九十六万案子,两万多人终身禁公职。1970年,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那照片登上全球头条,德国八成民众支持。德国教科书直白,奥斯维辛集中营从小学生课本就上,小孩都知道纳粹罪行。德国清算历史,不是装样子,是真刀真枪,纳粹符号禁了,学校教导“永不再犯”。到2025年,德国总理朔尔茨还在奥斯维辛鞠躬,反思没停过。这让德国重返国际社会,道德上站得直。
日本呢?战后就另一套了。1950年代起,右翼就开始改教科书,1990年代删慰安妇内容,把“南京大屠杀”改成“南京事件”。国际教科书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日本书里“侵略”一词出现率低得可怜,常写成“进入”或“进军”。靖国神社供着十四名甲级战犯,2025年4月,七十多名议员还去拜,香火不断。长崎原爆资料馆想更新展览,右翼团体就抗议,说南京相关是“反日宣传”。
日本的“受害者意识”强,二战后总觉得自己是原子弹受害者,侵略事儿淡化了。东京审判没动裕仁天皇,战争责任就模糊了,天皇制延续,右翼借机抬头。施耐德的研究指出,日本历史教育缺少“加害者视角”,多是“和平受害”,这让年轻一代对侵华一无所知。
中国这边,历史教育不一样。抗日战争时期,课堂就转向民族主义,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中小学课本,南京大屠杀占好几页,细节全有。纪念馆出口那块碑,谢桂英的遗言刻着: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是防真相被篡改。中国人这态度,接地气,说白了就是不让后人忘事儿。2025年8月,重庆学校唱《黄河大合唱》纪念抗战八十周年,东京中学却用“日中战争”模糊侵略起因。这差距,拉大记忆鸿沟。
中国人对日本的记忆深,不是天生恨谁,而是日本侵略的独特性。时间跨度长,手段残忍,文化背叛,战后还不认账。其他列强侵略是掠夺,日本是灭绝。德国人反思深刻,日本回避暧昧,这让伤口难愈。施耐德在2025年的报告里强调,东亚教科书争议,不是老黄历,是当下问题。202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开会讨论,日本代表还是老调重弹,“历史需平衡”。中国人呢?不求报复,就求真相不歪曲。长江边上,那段历史像石头,沉甸甸的,提醒大家,有些债得慢慢算。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