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金刀
编辑 | G3007
在高速服务区的冰柜里、工地小卖部的货架上、写字楼自动售货机的显眼位置,红色包装的 “东鹏特饮” 几乎是 “提神刚需” 的代名词。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个诞生于深圳的本土品牌,早已悄悄坐稳中国功能饮料行业销量的 “头把交椅”。
但最近,这家在国内市场顺风顺水的企业,却因一件事引发热议——东鹏饮料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H股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等国际机构。有人好奇:明明在国内赚得盆满钵满,为何还要 “急着” 冲击港股?也有人担忧:它的国际化野心,真能复制国内的成功吗?
要客观看待这次赴港上市,不妨先拆成两面看:一面是东鹏在国内市场的 “好生意” 底色,足够扎实;另一面是其募资瞄准的 “国际化” 布局,藏着不少待解的难题。
很多人仍以为功能饮料是国际品牌的天下,但东鹏早已用数据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无论是市场地位、单品表现,还是财务实力,它都交出了一份 “优等生” 答卷。
1. 行业地位:连续4年销量第一,份额三年近乎翻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销量算,东鹏自2021年起已连续4年位居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第一。更亮眼的是增速:2021年市场份额 15.0%,2024年已攀升至26.3%,短短三年近乎翻倍;即便按零售额算,2024年也以23.0% 的份额位列第二,仅次于国际巨头。
更难得的是 “成长性”—— 东鹏的收入增速,在全球前20大上市软饮企业中排名第一。这份成绩单,在竞争激烈的软饮行业里堪称 “领跑者”。此外高盛预计公司2025年三季度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将分别增长31%和35%,继续维持高速增长态势;报告的最后,高盛维持对东鹏饮料的买入评级(位于强力买入名单)。
2. 单品爆发力:既有 “百亿王牌”,又有 “新增长曲线”
支撑行业地位的,是不断提出爆款:
3. 财务 “硬实力”:三年收入翻番,分红超54亿回馈股东
如果说行业地位是 “面子”,扎实的财务就是东鹏的 “里子”:
4. 三大 “护城河”:构建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能持续领跑,背后是东鹏筑起的三道 “壁垒”:
从申请文件看,东鹏此次赴港上市的目标远不止 “补充资金”,同时也瞄准了 “国际化”——募集资金计划除了用于完善产能、品牌建设、全国化战略,更值得关注的是 “拓展海外市场”。
虽然目标很远大,但东鹏的国际化之路,目前还面临不少 “不可控因素”。
1. 海外现状:收入占比仅0.2%,东南亚份额不足2%
目前,东鹏的产品虽已进入香港、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市场,但就目前的数据来看,“存在感” 极低: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仅约0.2%,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不到2%。
这样的基数下,说 “市场前景广阔” 固然没错,但也意味着东鹏如果想要在海外市场大展拳脚,面对的对手实力可不容小觑。
2. 核心难题:国内优势能否复制
东鹏在国内的成功,靠的是成本优势、渠道优势和本土化运营,但这些优势在海外能否复制,还存在变数:
3. 策略模糊:只提募资,没说 “怎么干”
在招股书中,我们只能看到东鹏计划 “募资支持出海”,却没有更详细的策略:比如先重点突破哪个市场?如何适配当地口味?怎样搭建海外渠道?这些关键问题都没有答案。
要知道,国内企业出海 “折戟” 的案例并不少 —— 此前不少在港上市的新茶饮品牌,也尝试过海外扩张,但大多因 “本土化不足” 遇阻。对东鹏来说,国际化不是 “砸钱就能解决” 的事,没有清晰的策略,即便募集到资金,也可能陷入 “盲目扩张” 的陷阱。
对投资者而言,东鹏的 “国内故事” 足够吸引人,但 “国际化故事” 还需要更多细节来支撑;对东鹏来说,赴港上市或许是 “走出去” 的第一步,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