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钟馗》钟馗的历史您了解多少?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今天咱们来聊聊《黑神话:钟馗》。估计很多人都看过先导预告片了,确实挺酷、挺炫。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历史上钟馗的传说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另外,先导预告片里出现的那几个鬼是什么,还有他胯下的坐骑是什么,我们也都来聊聊。

《黑神话:钟馗》海报

一说起钟馗,估计很多人都熟悉《梦溪笔谈》里提到的一个故事:唐玄宗有一次生病,夜里做梦,梦见一个大鬼过来,把导致他生病的小鬼吃掉了,之后唐玄宗的病就好了。唐玄宗十分高兴,问这个大鬼:“你是谁?” 大鬼回答说:“臣是钟馗氏。” 还提到了自己的身份:“是武举不捷之士”,意思是曾经参加武举考试却没考中,换句话说,就是个落榜生。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落榜生,像黄巢、洪秀全…… 而咱们这位钟馗还好,他没有怨天尤人,反倒成了皇帝的守护神。自从唐玄宗开始崇拜钟馗,钟馗信仰就盛行起来。这个说法很常见,但问题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早在唐玄宗之前,甚至在唐朝之前,钟馗信仰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当时就和驱鬼、辟邪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才被附会到唐玄宗身上,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版本。

我还是那句话:我是知识的搬运工。所以今天我们讲的内容,主要依据南开大学博士姜乃菡所写的《钟馗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书中提到了钟馗起源的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钟馗即 “终葵”,也就是终结的 “终” 组成的 “终葵”。这一说法源自《周礼・考工记》中的 “大圭长三尺,行上终葵首”。郑玄注释说:“终葵,椎也。” 意思是钟馗是一种驱邪法器 —— 椎的别称。古代的驱魔仪式中经常使用这种大椎,椎能击鬼,而椎又有个名称叫钟馗,由此逐渐人格化,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传说。现在很多学者都持这种观点,古代的沈括、顾炎武等人也有类似看法,近代学者如常任侠、马雍等也认同这一观点,这个说法被很多人接受。

还有一种说法与神荼、郁垒有关。我们知道神荼、郁垒是最早的门神,这一说法取自《论衡》所引用的《山海经》。书中说这两位掌管鬼的出入,是鬼的首领。但是问题就在于:他们两个跟钟馗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中间缺乏衔接的依据。目前这种说法存在,但并不流行。

第三种说法是方相氏。我们知道,古代驱魔仪式中,方相氏是核心角色。据说方相氏外形十分惹眼:“黄金四目,蒙熊皮,执戈扬盾”。方相氏与钟馗的确有相似之处,比如面目丑陋、能驱鬼。但问题在于,方相氏一直是中国驱魔仪式中的核心成员,而钟馗直到宋代才开始进入主流驱魔仪式,两者似乎是平行角色。换句话说,因为方相氏名气也很大,人们不至于把方相氏跟钟馗给混到一起去。

还有一种说法,估计很多人听说过,不少营销号也经常提及,因为比较猎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钟馗是一种真菌,是一种椎形的药用真菌,由于它和《周礼・考工记》中提到的驱鬼大椎形状相似,所以被附会成了驱邪的符号,因此 “真正的钟馗就是一坨真菌”。但这种说法很牵强,而且出现得很晚 —— 李时珍是明朝人,所以这个说法也令人怀疑。

不过,和历史学上的很多问题一样,有些问题没有定论,但有几点我们基本可以确定:

首先,唐朝以前就已经有了钟馗辟邪驱鬼的传说。

其次,钟馗相貌丑陋,本身也是大鬼,堪称 “鬼王”,这也是该传说的一个基本核心。这些核心内容在唐玄宗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目前可见的、系统记载钟馗驱鬼的较早文献是《太上洞渊神咒经》,其中记载钟馗 “捉鬼除疫”。另外,《太上洞渊神咒经》曾被唐朝皇室大力推广,原因是它对唐朝建国起到过很大帮助,为唐朝政权的合法性增添了道教色彩,因为书中提到 “木子当王”,也就是 “李氏当王” 的谶语,所以受到李唐皇室的重视,传抄十分广泛,这在敦煌文书中也有体现。

《答吴道子进画钟馗批》

另外,关于唐玄宗与钟馗的故事,不必将其最早起源追溯到沈括的《梦溪笔谈》。我们能看到更早的起源,比如唐玄宗的《答吴道子进画钟馗批》,其中提到:“我得病了,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须显有司” 等内容。有人据此认为唐玄宗与钟馗的传说是真的,理由是《全唐文》收录了这篇文章。但《全唐文》收录的这篇,主要源自《梦溪笔谈》,而且《全唐文》收录文章的态度并不严谨,所以不能以此作为证据。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较早将唐玄宗和钟馗联系在一起的文献,是《文苑英华》卷 95 中晚唐进士周繇的《梦舞钟馗赋》。其中提到一个细节:“皇躬抱疾,佳梦通神。见幡绰兮上言丹陛,引钟馗兮来舞华茵。”

《文苑英华》卷 95

这讲的就是唐玄宗的故事:皇上生病,做了个梦,钟馗被引来为他除妖辟邪。而引来钟馗的是黄幡绰,他是唐玄宗身边的伶人,也是唐玄宗时期的人。由此可见,晚唐时就已经有这个说法了。

特别有意思的是,唐朝不愧是中央集权制加强的时代,连落榜生都要与皇权紧密结合,以此彰显其忠义。比如敦煌文书《总坛式》中,钟馗就已经与道教五帝、玄武大帝并列。还有个有趣的点:钟馗原本和白泽、五道将军等人一起驱鬼,结果看先导片里他的坐骑 —— 虽然制作方没说是什么神兽,但我怀疑可能是白泽。白泽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驱邪神兽,原本与钟馗是同事,后来经过演变,在传说中变成了钟馗的坐骑。

白泽图

你看这多有意思!一句话,就像职场道理一样:要做就做管理岗,别做业务岗。你瞧,原本是同事,就因为长得像马,结果成了坐骑!《西游记》里的白龙马,原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就因为唐僧是管理岗,自己是业务岗,结果变成了坐骑。我跟你说,这真是没道理可讲!

关于钟馗的演变,后来内容越来越丰富。《唐逸史》在之前的基础上又加了情节:我刚才说了钟馗是落榜生,《唐逸史》还写了 “钟馗应举不捷,触阶而死”—— 他愤然自杀了。此外,还加入了 “钟馗小妹” 的情节。

钟馗小妹据说是钟馗的妹妹,早年对钟馗帮助很大。钟馗后来得势后,也没忘妹妹,甚至让她成为自己捉鬼的助手。明代赵南星的《笑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钟馗最爱吃鬼,他妹妹给他送寿礼,礼单上写着:“酒一坛,鬼两个,送与哥哥做点剁。哥哥若嫌礼物少,连挑担的是三个。” 意思是给钟馗送了两个鬼,让另一个鬼挑着担子送来,还说如果钟馗觉得不够吃,挑担的那个也算一个。结果三个鬼都被钟馗烹着吃了。挑担的鬼就问担上的鬼:“我们死是本分,你何苦来挑这担子?” 说白了,就是 “拼好饭”!

钟馗小妹的形象起初比较模糊。五代时期的《钟馗氏小妹图》《钟馗小妹图》《鬼百戏图》中,都出现了一个与钟馗并列的女性,这极有可能是钟馗小妹的由来。到了宋元时期,钟馗小妹的形象逐渐明确,功能和钟馗相似 —— 捉鬼。

另外,到了唐代,钟馗已经成为年俗的一部分。唐代文献中多次提到,过年时,皇帝不仅会赏赐大臣新的隶书,还会赏赐钟馗像,让他们挂在庭院中,目的就是辟邪。

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钟馗那么丑?这和古代驱邪之神的功用密切相关。古代认为,导致人倒霉、生病的往往是鬼。要驱赶鬼,不能找玉面书生那样颜值高、人畜无害的,必须找面目狰狞、死得冤屈、怨气大的。比如 “败死将军崇拜” 就是如此:古人得了疟疾,会祭拜历史上战死或冤死的人。最早的关公崇拜,极有可能也与 “败死将军崇拜” 有关。

再比如,长平战场上,当地老百姓崇拜赵括,难道是敬佩他的才干吗?显然不是,因为 “败死将军” 能驱邪。另外,就是要找面目狰狞的鬼来驱邪。所以这种信仰导致钟馗的颜值必然不高。要驱鬼,就得找比鬼更横的,毕竟小鬼没长眼,语言也不通,只能用更厉害的来整治它们,因此钟馗才那么丑。

还有,先导预告片里出现的那几个鬼魂可能是什么呢?它们很可能是钟馗下属的五个鬼:伶俐鬼、浇虚鬼、得料鬼、轻薄鬼和撩乔鬼。当然,具体是哪几个,还得等节目推出、游戏上线后才能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游戏   钟馗   神话   历史   说法   梦溪笔谈   小妹   唐朝   坐骑   周礼   先导   李时珍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