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授:我始终想不明白,中国靠什么维系了数千年的文明大统一

有位英国的老教授,叫马丁·雅克,是个顶级的中国问题专家。他研究中国几十年,写了本很火的书叫《大国雄心》,但他心里一直有个疙瘩,一个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说也是整个西方世界面对中国时的“终极困惑”

他想不通,你看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哪个不是当年响当当的文明?可结果呢,都碎成一地历史了。为什么唯独中国,能从几千年前一直“大一统”到今天,中间虽有分分合合,但“统一”这个主旋律就从来没断过?

这简直不符合西方历史的“剧本”!他们用自己那套“民族国家”的理论来套中国,怎么算都算不通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西方顶级大脑都“想不明白”的问题,答案到底藏在哪儿。

你以为中国是“国家”?错!它首先是个“文明”

要解开这个谜,首先得把脑子里的一个固有观念给扔了。

马丁·雅克教授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悟出了一个关键:西方人总想把中国塞进“民族国家”的框框里,但这个框子根本装不下中国

他引用了另一位美国汉学家白鲁恂的说法,那句话简直是一针见血:中国,根本不是一个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它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

这话怎么理解?说白了,西方所谓的“国家”,是近代才出现的概念,讲的是一块地盘、一群人、一种语言。但中国不一样,中国的“根”,是一个叫“文明”的东西

咱们的“国家”概念,从它出生的那天起,就带着“统一”的基因。不信?你看“中国”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

上世纪60年代,陕西宝鸡一个村民雨后在土崖上发现个青铜器,当成粮罐子,后来几经周折卖了30块钱。幸亏被博物馆的专家发现,清洗之后,在底部发现了100多个字的铭文。

这件宝贝,就是国宝“何尊”。它铸造于3000多年前的西周。铭文里清清楚楚刻着五个字:“宅兹中国”。大意是,周武王灭掉商朝后,要定都到天下的中央,也就是“中国”这个地方来统治人民。

看到了吗?最早的“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心,是最核心的王都。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地名,而是一个带着“C位”光环的政治概念。

后来,到了公元前221年,一个“猛人”出现了——秦始皇。他横扫六合,觉得光是自己的首都叫“中国”不过瘾,大笔一挥,把我整个疆域内,都叫“中国”

从那以后,不管朝代怎么换,皇帝姓刘、姓李,还是姓爱新觉罗,这片土地的统一称号,就再也没变过。

所以你看,西方人理解的“国家”是拼图,可以拼起来,也可以散掉。但咱们的“中国”,从根子上就是一个“整”的概念,是一个以文化为核心的文明体,只是在近代为了和世界接轨,才被迫穿上了一件叫“民族国家”的外套。

一套用了几千年的“通用软件”:汉字

光有“大一统”的念想还不行,你得有工具去实现它。咱们老祖宗手里,就攥着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工具”——汉字。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几千年不断流?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成熟的文字和书写传统。

大家可以想一个场景:一个说四川话的人,和一个说东北话的人聊天,那基本是“鸡同鸭讲”。但是,只要他俩拿出纸笔,写下汉字,瞬间就能沟通无误

这就是汉字的厉害之处。它是一种表意文字

当年,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都是画个圈圈像太阳,画个弯钩像月亮。但后来,这些古老的文字,基本都死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只有汉字,从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再到后来的篆、隶、楷、行,虽然字形在变,但它的表意内核和传承系统,异常稳定

这套“通用软件”有多牛?它能跨越方言的鸿沟。不管你嘴上怎么念,看到的“车”都是那个跑的“车”。这就保证了在广袤的土地上,政令能够通达,文化能够统一。

它还能穿越时间的迷雾。我们今天依然能读懂几千年前的文献典籍,跟古人进行思想对话。这种文化的延续性,是其他文明难以想象的。

当年秦始皇“书同文”,就是用这套软件给全国装了个统一的“操作系统”。后来的北魏、元朝、清朝,无论是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必须使用汉字来处理公文、传承文化,这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族群的沟通和融合。

再加上我们老祖宗早就玩明白了文字的载体。从坚硬的甲骨、青铜、石头,到后来的竹简、丝帛,再到便宜又方便的纸张,软硬兼施,确保了思想能刻在石头上流传千古,也能写在纸上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了汉字这套“文化统一码”,中华文明这棵大树,就有了最坚实的根。

一个“滚雪球”滚出来的民族,强而不霸

解决了政治理念和文化工具的问题,还剩最后一个核心:人。中华民族,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到底是怎么来的?

答案可能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样:不是靠生出来的,而是像滚雪球一样“滚”出来的

咱们华夏老祖宗有个特别牛的传统:认同文化,不认同血统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不管你原来是哪个部落、哪个民族的,只要你接受了我们的文化、礼仪和价值观,那你就是“自己人”。

历史上这种例子简直数不胜数。

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族,本来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战斗力爆表。但北魏孝文帝,一个鲜卑皇帝,却主动搞起了“汉化”改革,而且是堪称“壮士断腕”式的。

他带着整个皇族从山西大同迁都到中原腹地洛阳,下令所有人改穿汉服,学说汉语,皇族拓跋氏直接改姓“元”,还鼓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这么一通操作下来,鲜卑族很快就融入了华夏的汪洋大海之中

还有我们熟悉的匈奴。当年汉武帝玩命打的对手,后来也大量内迁。其中一支匈奴贵族,为了抬高身价,甚至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建立政权时国号都叫“汉”。

这种故事,在几千年的历史里反复上演。突厥人、沙陀人、蒙古人、满族人……一波又一波的民族进入中原,最后大部分都被中华这个巨大的文化“熔炉”给同化了

所以,汉族之所以人多,不是因为生育率高,而是因为它的前身“华夏”,包容性实在太强,像滚雪球一样,把周围的民族都包了进来

这种“滚雪球”模式的底层逻辑,就是我们文明的第五个突出特性——和平性

咱们的文化基因里,信奉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协和万邦”。我们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搞贸易、搞文化交流,从来没有因为文明不同就去打宗教战争。

所以,马丁·雅克也看明白了,西方那一套“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在中国这儿行不通。因为我们的老祖宗从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去征服别人,而是让别人愿意成为你的一部分

这,或许就是那个让英国老教授始终想不明白的,最终答案。

参考资料:

延续与传承: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形象大河网2023-08-25

何以中国:解码中华文明的长青基因浙江日报2025-10-06

读懂中国75年发展密码:中国强而不霸的文明基因是什么?新华网2024-09-30

马丁·雅克:文明国家还是民族国家,中国只能二选一吗?观察者网2023-01-18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欧美正在失去未来,而中国开始谈论未来澎湃新闻2017-12-1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历史   英国   中国   教授   文明   汉字   马丁   民族   国家   文化   鲜卑   老祖宗   中原   华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