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前不久宣布对印度加征25%额外关税,声称要 “惩罚印度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可短短两个月后,印度石油公司就用人民币完成了多批俄油支付。
为何关税大棒没能拦住这笔交易?特朗普的施压为何反而给中方做了“嫁衣”,让人民币成了印俄能源贸易的 “新选择”?
美国总统特朗普
特朗普或许没意识到,他亲手举起的施压大棒,恰恰成了人民币进入印俄能源贸易的 “催化剂”。
之前中印关系紧张时,印度国有炼油厂曾暂停用人民币结算俄油,那时的人民币还只是 “备用选项”;
但2025年美国加税后,印度的态度彻底转变 —— 与其被美国卡脖子,不如选更安全的结算货币”,随后印度石油公司就重启了人民币支付。
这背后的逻辑很直接:美国的关税不仅增加印度商品出口成本,还试图干涉印度的能源安全。
而人民币结算既能避开美元体系的限制,又能稳定采购俄罗斯的低价石油,对印度而言是 “避险又划算” 的选择。
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
俄罗斯的处境更凸显了人民币的独特性,俄乌冲突后,俄罗斯被排除在SWIFT美元结算体系外,曾尝试用阿联酋迪拉姆、印度卢比结算石油,可结果都不理想——
迪拉姆需要二次兑换成其他货币,卢比则因流通性差,让俄罗斯每年积累大量卢比在手里却 “花不出去”,甚至被迫用卢比换印度的药品和农产品。
直到转向人民币,这个难题才解决:人民币可以直接用来购买中国的机电产品、民生物资,覆盖俄罗斯从工业生产到民众生活的大部分需求。
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坦言: “人民币是务实的选择”。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选择正在产生连锁反应,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把人民币当作 “规避制裁风险” 的工具。
人民币结算俄罗斯石油
而特朗普的误判,本质上是没看清全球治理正在发生的深层变化 —— 新兴国家不再愿意被动遵守 “美式规则”,而是开始抱团寻找新的合作路径。
印俄用人民币结算石油,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全球南方国家 “规则突围” 的一个缩影:
巴西今年用人民币支付了从中国进口的矿产货款,东盟十国正在推进区域内贸易的本币结算,金砖国家也在讨论建立新的跨境结算系统……
这些行动背后都有一个共同诉求:不想再被美国的关税、制裁,绑架经济决策。
近年来,美国一边要求其他国家遵守美元结算体系,一边却频繁用SWIFT制裁 “不听话” 的国家,让各国意识到 “把鸡蛋放在美元篮子里不安全”。
这种双重标准,让越来越多国家加入 “去美元化” 的行列。
美元霸权
IMF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权重已经超过日元,成为第三大储备货币;
这一组数字说明,全球货币体系正在从 “美元独大” 向 “多元共存” 转变。
所谓 “大势所趋”,不是美国能用关税和制裁强行定义的,而是各国基于自身利益做出的共同选择。
印度需要俄罗斯的低价石油保障能源安全,俄罗斯需要人民币规避制裁、畅通贸易,其他新兴国家需要更公平的全球规则。
这些需求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印度总理莫迪和俄总统普京
特朗普以为加税能逼印度妥协,却没想到反而让印度更坚定地寻找替代方案;
他以为制裁能维护美元霸权,却没想到反而让更多国家加速逃离美元体系。
如今,印俄用人民币结算石油已经成了既定事实,东盟、巴西等国的 “去美元化” 行动还在继续。
特朗普如果还抱着 “用霸权控制他国” 的旧思维,只会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因为全球治理的话语权,正在从少数发达国家转向更多新兴国家。
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贸易规则的公平化,才是真正的大势所趋。
印度总理莫迪和美国总统特朗普
这场由印俄石油交易引发的变化,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国家用实际行动证明:谁也无法再用单边施压阻挡全球发展的新方向。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