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批复了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名单,合肥都市圈赫然在列,而且还是唯一一个以“都市圈”名义入选的试点区域。
武汉、西安这些传统强市却意外落选。网上为此吵翻了天,尤其是武汉,毕竟人家是中部的龙头老大,心里能不打鼓吗?
合肥都市圈能入选,靠的不是运气。2024年2月,《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函复,正式晋级国家级都市圈。
虽然2024年合肥都市圈GDP为1.66万亿元,仅为南京都市圈(5.44万亿元)的约三分之一,但合肥以全省17.8%的国土面积、2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省33%的经济总量。
合肥的创新能力确实亮眼。这里拥有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科研力量,还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国之重器”。
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合肥已经形成了显著的集群效应。2024年,合肥人工智能总营收达949.91亿元,智能算力超7100P,规模居全国前列。
这次试点任务为期两年,目标是探索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资源配置方式,破除影响要素流动的各种隐性壁垒。
合肥都市圈将在技术、土地、人力资源、数据、资本、资源环境等要素配置方面全面发力,共包括7大领域22项重点工作。
试点范围包括合肥市全域及芜湖市无为市、淮南市寿县、马鞍山市含山县、安庆市桐城市、滁州市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等多个周边县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将给科学家“松绑+激励”:科研人员或团队可享有科技成果所有权70%及以上权益,或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
武汉落选引发了不少讨论。作为中部的龙头老大,武汉急的不是简单的面子问题,更是未来十年在战略棋盘上的位置和真金白银的资源倾斜问题。
西安则显得相对淡定。2024年西安GDP为1.48万亿元,仅为武汉的78%。作为西北唯一特大城市,其本外币存款仅2.8万亿元(成都为4.6万亿元),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明显不足。
西安拥有63所高校、67位院士,科研实力全国第三,但2024年本地成果转化率仅38%(武汉为45%),大量专利滞留实验室。
军工技术民用转化率不足15%,未形成如成都电子信息、武汉光谷的产业生态。
国家战略正在从“枢纽标签”转向“产业链实效”。这次试点选择覆盖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大战略区域,兼具东、中、西部地区代表性。
选择试点地区的一个重要逻辑是“要有条件、有志向,要跳一跳才可能够得着”。合肥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黑马”,符合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向,也有任务加快解决内部发展失衡的问题。
疫情与地缘冲突暴露超大城市治理短板,促使决策层反思“单极扩张”模式的风险。国家战略正在从“造极运动”转向“织网思维”,更加注重风险分散和区域平衡。
城市竞争规则正在重塑,从“拼规模”到“拼功能”,从“拼政策”到“拼产业链话语权”。
合肥之所以能入选,正是因为它作为“创新黑马”,在人工智能、新型能源等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竞争力,产业特色鲜明,改革意愿强烈。
而西安虽然科研实力雄厚,但成果转化率低;武汉虽是中部龙头,但国家战略已转向“织网思维”,需要的是区域协同发展而非单极扩张。
试点不是发奖状,而是让你去趟雷的“试验田”。合肥都市圈这片改革“试验田”能否结出硕果,我们将拭目以待。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