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寺的“三史三最”

游戏《黑神话:悟空》场景的设计灵感多数来源于我国各地古代建筑,这使得其不仅是一款游戏作品,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游戏中,山西古建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桎梏,不仅展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为游戏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游戏取景地之一的五台县南禅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唐代建筑的标本”,自1953年被发现便声名鹊起,其历史文化价值,可以“三史三最”概之。

中国建筑史上的最早

南禅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大殿唐风显著,殿顶舒展平缓,屋顶坡度是1比5.15,是已知中国木构建筑中最平缓的,且出檐深远舒展,尽显唐建的疏朗大气。大殿12根檐柱中,西侧3根为方形柱,祁英涛、柴泽俊先生《南禅寺修复》一文中认为,从木质风化程度及制作手法判断,方柱的年代比圆柱还要早,很可能是南禅寺创建时的遗构。已知时代最早的方柱遗痕为咸阳秦国宫殿遗址,如西安西郊汉代遗址中,所有柱子都是方形。

目前我们看到的大殿外貌与1953年发现时是有很大变化的。1953年,山西文管会和中央社管局文物整理委员会专家组前往五台县了解五台佛光寺的修缮情况,得知南禅寺大殿的情况后,前往现场进行勘察测绘和综合分析,特别是在大殿的梁上发现“因旧名旹(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的题记,确认南禅寺大殿是一座唐代木构建筑。由于建筑严重残损,专家组祁英涛先生于1954年提交了勘察报告和修复草案,经过近20年的反复论证,1972年,南禅寺大殿维修工程动工,1975年完成。工程采用“落架重修”的方式,执行了“唐式复原”的维修思路:一是在维修工程中,清理出了建筑原始台明,再按照营造法式从台明与出檐的关系中推算出檐长度,对檐长实施了加长;二是隋唐时期的实物和壁画中大多情况下只使用了大叉手而没有侏儒柱,维修中发现侏儒柱一组构件并没有与大叉手进行榫卯连接,去掉了这一历史上的“加固”痕迹;三是前檐门窗参照佛光寺改造;四是瓦饰“鸱尾”选择参照渤海国上京的鸱尾式样。大殿其他构件的维修尽量保存原有构件,采用了铁箍、钢管柱拼合、环氧树脂灌缝的等修补和加强方法,使得大部分原构件得以保存。

中国雕塑史上的最早

南禅寺大殿的佛像雕塑是中国内地目前所知塑绘年代最早的一坛泥质彩绘造像遗存。

佛殿重建时间为唐建中三年(782), 故推测殿内现存唐代造像塑置时间亦应在这一年。但之后,根据现存墨书及碑刻,此殿建筑及塑像可能进行过多次维护修葺:宋元祐元年(1086),大殿东缝大梁底皮下,现可辨清的墨书题记为“维岁次丙寅元祐元年三月十一日竖柱檯枋……”;元至正三年(1343),大殿东缝大梁东侧悬挂一木匾,上有“妆藏……文殊普贤……至正三年……”字样; 明嘉庆之前和明万历九年(1581),现存《古刹新建净业绘轴十王设会立碑记》刻文中可知,此期间对该寺殿宇、钟楼、僧舍等建筑有过重修,新建净业殿三间,绘轴十王图一堂,有可能亦对寺内大佛殿塑像做过必要的整葺补装;《南禅寺重修圆觉庙碑记》《补修南禅寺碑记》《重修诸殿碑记》记载,清代曾多次修葺寺内佛殿等建筑,在对寺内殿宇修葺绘彩同时,亦对殿内塑像有过一定程度的补塑补装。


南禅寺佛像雕塑极具唐代雕塑艺术的风格。明显的特点是人体造型丰满,脸面丰润圆厚。胸部向外扩张,佛像站姿采取S形站立姿势,优美生动,服饰潇洒,上身袒露,双脚光赤,衣纹采取水衣纹,衣服紧贴肢体,增加了人体线条美,并大量应用飘带,增加动感,皆为唐代佛像雕塑显著特点,与敦煌唐代佛像雕塑风格相似。与南北朝佛像雕塑盖碗式佛首、脸部瘦削、面目清癯高额等特点形成鲜明对比。而后世宋金的佛像风格,造型上更加追求真实感和生活气息,世俗化明显,佛像通常面容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然,整体给人以庄重秀美的感觉,相比较而言,唐塑更多些神性。

中国佛教史上的最早

崔元和《五台山南禅寺唐代造像稽考与解读》中认为,寺中佛像是“中国内地制作时间最早和表现内容最为丰富完整的一坛‘华严三圣’及《华严》像教造像”。

殿内原有唐建中年间重建时的彩塑17身,现存14身。主尊造像为“华严三圣”,盛唐最为流行。主尊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像——毗卢遮那佛,身旁两弟子、两胁侍菩萨,身前两尊莲座上原各有一供养菩萨。左侧为普贤菩萨像,身前牵象者为黑面卷发上半身裸露的昆仑奴。佛坛左右两端各有天王像一尊。右侧文殊菩萨像,驭狮者为头戴风帽、足踏长靴、腰系战袍的胡人形象,该形象为于阗王,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新样文殊”塑像组合,文殊菩萨外着螺旋纹胸甲和腹甲,表情严肃刚毅,为“护国文殊”造型。

文殊菩萨像前侧塑善财童子像,合掌躬身,侧耳倾听,既面对骑狮文殊,又面对胁侍菩萨。崔元和认为,这是《华严经》所述“五十三参”故事中,善财童子听从文殊菩萨教诲,去拜谒释迦太子生母摩耶夫人的情节,彩塑通过“像教”形式,对《华严经》主要内容作了形象化的诠释和弘传。“此坛造像在题材内容和样式格局上,与唐代五台山密宗护国道场也存在密切关系……为后人认识和研究中唐之际五台山及中原地区的华严造像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南禅寺在历史上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庙,旧志《五台县志》《清凉山志》等文献中均无记载,大殿重修六十年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诏敕灭佛,限期拆毁天下佛寺四千六百所,拆毁招提兰若(民间小庙)四万座,会昌毁佛以前的木构建筑物,有确切年代的只有此处。

或许,正是南禅寺微名不彰,方能偏安一隅,历经千年风雨,终得幸存。


并州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游戏   史三   大殿   文殊   佛像   造像   唐代   雕塑   建筑   菩萨   至正   塑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