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随着初伏到来,一年中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悄然登场。老祖宗留下“头伏不补,伏天受苦”的俗语,道尽了伏天养生的关键。
此时人体阳气浮于外、虚于内,若不及时“扶阳”,很容易被暑湿侵扰,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不适。
入伏后,多吃这4种“扶阳菜”,为身体注入能量,安稳度夏。
1.生姜:夏日里的“暖阳”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生姜堪称伏天扶阳的“良药”。中医认为,生姜性温味辛,能温中散寒、解表发汗,恰好应对,伏天里因贪凉(如吹空调、吃冷饮)导致的脾胃虚寒。
伏天吃姜有讲究:晨起吃几片醋泡姜,既能刺激消化酶分泌,增进食欲,又能温和提升阳气;
煮姜枣茶时加3-5片生姜、几颗红枣,煮沸后焖10分钟,喝起来微微辛辣带甜,是驱散体内寒湿的良方。不过生姜性烈,阴虚体质(易上火、口干舌燥)者需适量,每日不超过3片为宜。
2.羊肉:伏天里的“补阳猛将”
“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在江苏、安徽等地,头伏吃羊肉,是延续千年的习俗。羊肉性温热,能补精血、益阳气,伏天吃羊肉看似“上火”,实则是利用此时,人体阳气浮越的特点,借助羊肉的温热之力,把积郁一冬的寒湿“逼”出体外。
伏天吃羊肉,需搭配清凉食材中和:清炖羊肉时加白萝卜,既能解腻,又能平衡羊肉的温热;或者做成羊肉冬瓜汤,冬瓜利尿祛湿,与羊肉搭配相得益彰。
值得注意的是,羊肉滋补力强,一次不宜多吃,每周1-2次即可,热性体质者,更要浅尝辄止。
3.韭菜:田间的“壮阳草”
韭菜,自古有“壮阳草”之称,其性温味辛,能补肾温阳、益肝健胃,尤其适合伏天因阳气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消化不良。
韭菜中含有的挥发性精油和硫化物,不仅能提升食欲,还能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从内到外暖起来。
新鲜的韭菜,最适合快炒,与鸡蛋同炒堪称经典:韭菜切段,鸡蛋打散,热油下锅快速翻炒,出锅前加少许盐调味,鲜嫩爽口,既能扶阳又不失清爽。挑选韭菜时,优先选叶宽、颜色翠绿的,老韭菜纤维粗硬,口感和营养都会打折扣。
4.辣椒:辣味里的“阳气助推器”
辣椒的“扶阳力”,藏在那股辛辣劲儿里。它性热味辛,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让身体产生温热感,帮助排出,伏天里淤积的湿气。对于爱吃辣的人来说,伏天适量吃辣,还能缓解因暑湿导致的乏力、昏沉。
伏天吃辣要“温和”:选择新鲜的小米辣、彩椒,代替干辣椒、辣椒粉,减少燥热感;
搭配苦瓜、丝瓜等凉性蔬菜同炒,比如辣椒炒苦瓜,辣味中带着清苦,既扶阳又清热,一举两得。当然,上火、口腔溃疡者需忌口,以免加重不适。
伏天养生,核心在“扶阳”,但并非盲目温补,而是根据自身体质“温和补养”。
除了吃对“扶阳菜”,还要注意少贪凉、适当运动(如清晨散步、打太极),让阳气自然升发。
在这个夏天,养足精神,积攒能量,以健康的姿态,迎接每一个烈日炎炎的日子。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