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第一财经】【观察者网】(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浅浅
编辑|浅浅
“日本这个赛季,强得可怕。”
2025年诺贝尔奖公布结果,日本直接新添两座奖杯!
分别是坂口志文的“调节性T细胞”,获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川进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获化学奖。
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个诺奖”的计划,被嘲笑是天方夜谭。
就连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也评价,日本政府“没头脑”,纯属狂妄之言。
可如今时间过半,日本就以平均一年斩获一奖的速度,远超预期。
然而中国籍获得诺奖的,却只有屠呦呦和莫言两位。
日本诺奖井喷,我们却推动缓慢,是因为科研水平差距大吗?
要理解日本诺奖井喷的现象,首先要明白诺贝尔奖评选的一个重要特点。
成果评定通常具有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延后性。
“诺贝尔奖”奖励的,往往不是当下最热门、最前沿的成果;
而是那些经过岁月沉淀、被反复验证,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开创性发现。
因此当我们惊叹2000年后日本的诺奖辉煌时,目光就必须回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70年代东京
那是日本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彼时日本已稳稳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他们人均GDP轻松越过1.5万美元,而这一数据正是诺奖诞生的“临界点”。
富裕的底气,让日本有能力将国家战略的重心之一放在基础科学的厚植上。
日本以惊人的韧性,连续40年将2.5%-3%的国民生产总值投入到基础研究这片沃土。
除了“钱袋子”的支撑,日本在科研视野上更显得高瞻远瞩。
他们很早就意识到,科学无国界,要走向世界舞台,就必须拥抱国际规则。
从1970年代开始,日本便积极鼓励科学家将研究成果用英文首发。
甚至在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中,也给予英文期刊发表的论文以高度认可。
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一种深刻的战略智慧。
日本让自己的声音被国际同行听到,让自己的成果与世界对话。
而那时我们的国家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经历经济发展的阵痛、科研投入捉襟见肘、国际交流也相对闭塞。
这种历史的错位,无疑是造成今天两国诺奖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千禧年,日本更是将“诺奖攻略”玩得炉火纯青。
2001年,日本启动的“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计划50年获30个诺贝尔奖。
他们在瑞典设立研究联络中心,直接与诺奖评委和评价体系“零距离”接触,深入研究诺奖的评选机制和偏好。
同时日本在研发投入上的决心也从未动摇,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连续40年超过3%,为科研提供了稳定的经费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奖主要聚焦于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
而日本始终将基础研究经费占科研总投入的比例稳定在12%以上。
正是这种长达几十年的持续投入、战略规划和体系构建,才让日本在进入新世纪后迎来了诺奖的“收获期”。
那么,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近20年的中国科研图景,又会发现什么呢?
虽然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水平在全球毫不起眼。
但过去二十年,我们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人才也多到遍地走。
曾经多个“卡脖子”的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从“0到1”的突破。
从“天宫”揽月、“蛟龙”探海,到“北斗”导航、“C919”翱翔蓝天;
从高速铁路网络密布,到5G技术引领全球,再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的快速发展......
实实在在的硬核成果,造福了百姓。
但这些大多是应用型的科研研究,与诺奖偏好的基础研究有出入。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没有转化为诺奖级别的“颠覆性”发现。
只是诺奖的“时滞效应”,让中国的此类研究还没“发光”罢了。
我们今天所做的投入,所取得的进展,需要经过漫长的生长时间,才能在未来结出累累硕果。
谁能说那些正在实验室里默默耕耘的中国科学家,他们的某一项基础性突破;
不会在二三十年后,成为诺奖舞台上最耀眼的主角呢?
我们正在经历的,正是日本七八十年代那样的科研积淀期。
只不过我们的起点更高,投入更大,速度也更快。
当然,也有人会带着一丝戏谑或者警惕地指出,诺贝尔奖这个诞生于瑞典的荣誉,骨子里或许还带着西方中心主义的烙印。
他们认为即便中国科技实力再强大,西方也不愿轻易将最高荣誉拱手相让。
这种观点虽不无偏颇,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曾经对西方奖项的某种“情结”。
然而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通过西方奖项来证明自己的国家。
当我们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用科技产品和创新模式深刻改变着世界格局时,我们对诺奖的看法也变得更加从容和理性。
科研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国家的富强,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是为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获奖固然是荣耀,但它绝不是我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唯一目的,更不是我们衡量科研价值的终极标准。
今天的中国人,更加自信和务实。
我们追求的是实实在在地科技自立自强,是能够真正解决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问题的核心技术。
诺奖或许会迟到,但中国的科研实力,终将以其不可阻挡的磅礴之势,赢得世界的尊重与认可。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第一财经 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