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张浚:壮志未酬的抗金名臣

初入仕途,崭露头角


张浚,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于 1097 年出生在汉州绵竹,乃唐玄宗时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裔 。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对兵法尤为痴迷,常常手不释卷,沉浸在兵书的世界中,钻研各种战略战术。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在宋徽宗政和八年,21 岁的张浚成功考取进士,就此踏上了仕途,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

初入官场的张浚,担任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尽管职位不高,但他心怀天下,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局势和百姓的疾苦。在任职期间,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积极参与朝廷事务,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他深知,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只有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带来希望。

当时,北宋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内部,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外部,金国崛起,不断侵扰北宋边境,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张浚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慨。他多次上书朝廷,慷慨陈词,痛陈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如整顿吏治、加强边防、发展经济等,希望能够引起朝廷的重视,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然而,他的建议在当时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采纳,许多官员沉迷于享乐,对国家的危机视而不见。但张浚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坚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只要坚持不懈,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

力主抗金,矢志不渝

(一)平定内乱,稳定朝局


建炎三年,对于南宋来说是极为动荡的一年。金军大举南侵,宋高宗赵构惊恐万分,一路从扬州狂奔至杭州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南宋朝廷内部又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危机 —— 苗刘兵变。

当时,御营都统制王渊因依附宦官,在扬州溃逃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情况下,却骤然升任同签书枢密院事,这激起了扈从统制苗傅、刘正彦的强烈不满。苗、刘二人本就是将门之子,自认为护卫皇室有功,却未得到应有的升迁,心中早已积怨已久。再加上宦官康履等人仗着高宗的宠信,骄奢横行,肆意欺凌武将,使得军愤民怨沸腾。于是,苗傅、刘正彦利用军民的愤慨情绪,打着 “为天下除害” 的旗号,于 3 月 5 日发动兵变。他们趁王渊退朝之时,将其擒获并斩首,随后率兵包围行宫,胁迫宋高宗传位于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改年号为明受元年 ,并请隆祐太后孟氏垂帘听政,尊宋高宗为睿圣仁孝皇帝。

此时,张浚担任礼部侍郎兼御营使司参赞军事,驻防于平江。当改元赦书传至平江时,他敏锐地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立即命令不准公布消息,并召集平江守将汤东野和提点刑狱赵哲,共同商讨应变对策。承宣使张俊接到改任秦凤路总管的命令,正准备解除兵权赴任,张浚急忙邀请他率部万人前来议事。张浚向张俊详细说明了当前的形势,成功说服他协助扼守平江。随后,张浚一面给驻防建康的吕颐浩、镇江的刘光世等将领写信,相约联合起兵问罪;一面派遣辩士前往杭州城中游说,以稳定苗刘并联络被困的官员。

苗刘为了拉拢张浚,封他为礼部尚书,并命他立即赴任。但张浚借口张俊骤然回师引起人心动荡,暂时不能离开军中,请求缓行。他召集将士,慷慨激昂地说道:“听说叛乱者出重赏买我的头,如果我的举动违背天意和民心,你们可以把我的头拿去;如果不是这样,无论谁畏缩不前,都要按军法处置。” 这番话深深感动了官兵,他们纷纷发誓拚死效力。韩世忠率部先到平江,急切地准备立即发动进攻,张浚却告诫他:“投鼠忌器,不能操之过急。应当先到秀州驻扎,等待大军齐集后再行动。” 于是,张浚等人率军进驻秀州。

在这期间,苗刘曾派人刺杀张浚。一天深夜,张浚独坐帐中处理公务,一个陌生人突然闯入。张浚毫无惧色,镇定地问道:“你不是苗傅、刘正彦派来杀我的么?” 来者答道:“您如此忠义,我怎么忍心杀您!只是见您防备不严,担心还有刺客前来,所以特意相告。” 说罢飞身而去,帐外的卫士们竟毫无察觉。第二天,张浚命令公开处死一名死囚,并声称是夜间捕获的刺客,以此来迷惑敌人。

各路人马会合后,张浚向全国通报苗刘兵变的内幕,随即率军向杭州进发。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劝诱下,苗刘集团内部开始动摇,他们迫于内外压力,最终同意宋高宗复位。4 月 1 日,宋高宗成功复位,恢复建炎年号。4 月 3 日,吕颐浩、张浚军队到达临平,苗、刘临平守将苗翊、马柔吉拒战不胜,苗傅、刘正彦二人见大势已去,领二千兵连夜逃离杭州。之后,宋高宗令韩世忠追捕二人,并于 7 月将他们擒获,押回建康,施以磔刑,这场兵变终于被彻底平定。

在平定苗刘兵变的过程中,张浚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信念。他把握全局,指挥若定,巧妙地联合各方势力,避免了局势出现更加严重的动荡。正如朱胜非在四月罢相时所推荐的那样:“我担任宰相以来,军政、后勤事务都交给张浚处理。这次平定叛乱,实际上也是由张浚主持的。” 经此一役,张浚的威望在南宋朝廷中大幅提升,他的主战派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为他日后在抗金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营川陕,开辟战场


张浚深知,陕西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乃兵家必争之地。它不仅是兵源马源的聚集地,还能在地理上从侧翼威胁金朝。若能巩固关陕,便能直接阻止金兵西进,同时与江淮战场的宋军遥相呼应,有效地牵制金兵南下;一旦金兵攻占陕西和四川,必然会全力以赴南侵,东南地区将难以保全。基于这种战略考量,他主动请求负责川陕军事,并建议派遣韩世忠、吕颐浩分别镇守淮东、武昌,张俊、刘光世拱卫秦川。

建炎三年五月,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拜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授予他官吏任免的大权。七月,张浚满怀壮志地从建康出发,十月抵达兴元。到任后,他立即着手整顿军务,精心选用善于理财的赵开为都转运使,任命屡克强敌的曲端为威武大将军、宣抚处置司都统制,征召足智多谋的刘子羽为参议军事,重用英勇善战的吴玠、吴璘兄弟,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然而,战争的局势异常严峻。十二月,金将娄宿孛堇围攻陕州,张浚命令宋将李彦仙死守待援。陕州军民顽强抵抗,经历大小两百多次战斗,宋炎一人就射杀金兵千人,他们的英勇抗争为其他地区的战备赢得了宝贵时间。但遗憾的是,建炎四年一月,陕州最终失陷。四月,金兵长驱直入潼关,吴玠在彭原打败撤离喝部,却随后遭到金兵主力进攻而受挫,曲端率军退守泾原,金兵占领邠州。

此时,金兀术所部停留在两淮地区,准备在秋后大举南侵。为了牵制两淮之敌,减轻东南地区的压力,张浚决定在西北战场发起大规模反攻。他精心筹划,调集刘锡、刘锜、孙渥、吴玠、赵哲五人统领陕西五路二十万宋兵,以刘锡为统帅,在陕西富平一带和金军展开激烈对抗。金军也不甘示弱,命完颜宗弼、完颜娄室两路大军在富平毗邻的下邽县会师,由完颜宗辅为主将,谋划夺取陕西。

富平之战的过程惊心动魄。二十四日,金军分左、右两翼向宋军发动猛烈进攻。右翼完颜娄室带军袭击宋营,宋军因缺乏统一指挥,顿时溃乱逃窜;左翼完颜宗弼一路则遭到宋将刘锜带领的泾原军的坚决阻击,陷入了苦战。刘锜所部奋勇杀敌,与金军激战多日,一度让完颜宗弼身陷重围。但可惜的是,当完颜宗弼陷入困境时,宋军其他各路却未能及时伸出援手。随后,完颜娄室集中兵力进攻宋将赵哲所领的环庆军,环庆军孤立无援,不敌金军,主将赵哲更是临阵擅离所部,导致环庆军迅速战败。在环庆军溃败的影响下,宋军其他各路军队也纷纷溃败,金军最终大获全胜。

富平之战以宋军的惨败告终,这一结果对南宋的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陕西大部分地区落入金军之手,南宋在北方的战况急转直下,川陕地区的宋兵士气低落,失去了继续抗金的信心,将领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投降西夏、金国的将领有所增加。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富平之战也打乱了金朝灭宋的计划,将金军主力吸引到了西北,使金军在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侵,为南宋朝廷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得以组织对金防御,稳定了南宋政权在东南地区的统治 。

(三)北伐谋划,壮志难酬

绍兴三十二年,金主完颜亮败死,南宋朝廷迎来了一个看似转机的时刻。宋高宗赵构在这一年五月下诏宣布禅位,皇太子赵昚即位,是为孝宗。孝宗是南宋最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他一心渴望恢复北方失地,提高南宋在宋金关系中的地位,即位第二个月就为岳飞案平反,并对秦桧构陷的其他冤案进一步做出处理。

此时,主战派代表张浚再次进入朝廷的核心决策层。高宗重新启用了废黜近二十年的他,孝宗即位后,更是任命其为江淮宣抚使,入京共商恢复大计。隆兴元年正月,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肩负起了领导北伐的重任。

张浚对北伐进行了精心的谋划。他深知,要想成功北伐,必须充分准备,制定合理的战略计划。他积极联络各方抗金力量,选拔优秀将领,筹备军事物资,为北伐做着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在将领的任用上,他最倚重的是大将李显忠。李显忠乃大唐皇族后嗣,17 岁就从军,武艺超群,与金人有不共戴天的家仇国恨。他曾在绍兴抗金战场上与张俊配合,屡立战功,深受张浚的信任。

这年四月,孝宗为防止反对派干预,径自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隆兴北伐正式拉开帷幕。张浚在接到诏令后,迅速调兵八万,号称二十万,兵分两路。一路由李显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五月,李显忠顺利攻克灵璧,而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李显忠派灵璧降卒前去劝降,虹县守将才放弃抵抗。然而,邵宏渊却以虹县战功不出于己为耻,对李显忠心怀怨望,这为后续的北伐埋下了隐患。

李显忠建议乘胜进攻宿州,邵宏渊却按兵不动。李显忠只能率部独自攻克宿州,城破后,邵宏渊部才投入战斗。攻克宿州令孝宗大受鼓舞,他升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抚使,邵宏渊为副使。但邵宏渊耻居李下,向张俊表示拒绝接受李显忠的节制,而张浚则迁就了邵宏渊的要求,这使得前线两将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之后,李显忠与邵宏渊在宿州府库赏赐的问题上又产生纠纷。当时南宋军队都是骄兵悍将,一经挑唆,人心立刻浮动。与此同时,金将纥石烈志宁率先头部队万余人来攻宿州,被李显忠击败。但金军十万主力随即赶到,李显忠奋力苦战,邵宏渊却不仅按兵不动,还大说风凉话:“这大热的天,摇着扇子还嫌不凉快,何况在大日头下披甲苦战!” 在他的影响下,军心立时涣散,无复斗志。入夜,邵宏渊部中军统制周宏自为鼓噪,扬言金军来攻,宋军遂不战自溃。金军乘虚攻城,李显忠杀敌两千余,却终于难阻溃败,他无奈叹道:“老天未欲平中原耶?何苦阻挠如此!” 于是率部撤退。但行未多远,宋军就全线崩溃,军资器械丧失殆尽。所幸金军不知底细,没有贸然追击,宋军才在淮河一线站住了脚跟。宿州旧郡名符离,故史称这场溃败为 “符离之溃”。

“符离之溃” 给孝宗的雄心壮志带来了沉重打击,他开始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张浚也因此降为江淮宣抚使,都督两淮防线,抵挡金军南下。六月,孝宗让主和派代表汤思退复出,七月使其担任右相,同时,主战派大臣张焘、辛次膺和王十朋等相继出朝。八月,虽恢复张俊都督江淮军马的职务,但在汤思退的建议下,孝宗派淮西安抚使干办公事卢仲贤前往金军大营议和。十一月,卢仲贤带来了苛刻的议和条件:宋帝与金帝改为叔侄关系,宋朝归还备战的海、泗、唐、邓四州,归还降宋的金人,补纳绍兴末年以来因海陵南侵而停止的岁币。南宋朝廷内部对战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孝宗决定继续议和。

十二月,陈伯康因病辞相,汤思退升为左相,张俊为右相。隆兴二年正月,金朝方面再次来函,要价更高,口气更大。孝宗在主战派的鼓动下,将卢仲贤以擅许四州的罪名除名,编管郴州,改派胡昉出使金营,表示宋朝拒绝归还四州,和议陷入僵局。

孝宗令张浚巡视两淮,全力备战,准备与金军决一雌雄。但汤思退及其同党却不断攻击张浚 “名曰守备,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在主和派的压力下,孝宗最终于四月召张浚入朝罢相。四个月后,张浚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憾,死在离京途中。至此,孝宗完全倒向了主和派一方,隆兴北伐以失败告终 。

尽管张浚在多次北伐中未能取得理想的军事成果,但他始终坚持抗金的精神令人敬佩。他的努力和付出,虽然没有实现收复中原的宏伟目标,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金兵的南下,为南宋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抗金事迹和爱国情怀,也成为了南宋历史中一抹璀璨的光芒,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 。

政治生涯,跌宕起伏

张浚的政治生涯,可谓是一部充满了跌宕起伏的传奇。他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却因主战而与秦桧等主和派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在南宋朝廷中历经起起落落,饱尝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奈。

绍兴七年,正当张浚积极筹备北伐,试图收复中原失地时,秦桧却在朝廷中极力主张议和。秦桧深知,张浚的北伐计划一旦成功,自己的议和主张将彻底失去市场,于是他便处心积虑地想要打压张浚。他在高宗面前不断诋毁张浚,说他志大才疏,北伐只会劳民伤财,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他还勾结其他主和派官员,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对张浚进行围攻。在秦桧的百般陷害下,张浚最终被罢相,被贬居永州。这一贬,就是长达 20 多年。在永州的日子里,张浚虽然身处困境,但他的抗金信念却从未动摇。他时刻关注着朝廷的动向,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再次被起用,为国家效力 。

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南犯,形势危急。高宗在无奈之下,只好重新起用张浚,任命他判建康府。张浚接到任命后,立刻奔赴建康,积极组织防御。他到任时,金主完颜亮在采石被部下杀死,金军内部出现了混乱。张浚抓住这个机会,整顿军备,加强防守,使建康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然而,高宗却认为宋金之战终归于和,并不真正重用张浚。他虽然重新启用了张浚,但却对他处处加以限制,不让他掌握实际的军权。张浚对此感到十分无奈,但他仍然坚守岗位,尽心尽力地为保卫国家而努力 。

隆兴元年,宋孝宗即位。孝宗是一位有抱负的皇帝,他一心渴望恢复北方失地,提高南宋在宋金关系中的地位。因此,他一即位就任命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让他负责北伐事宜。张浚得到孝宗的信任和重用,感到无比振奋。他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实现自己多年来的抗金梦想。于是,他积极筹备北伐,精心制定战略计划,选拔优秀将领,准备与金军决一死战。然而,北伐的过程却充满了艰辛和挫折。由于宋军内部将领之间的矛盾和不和,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张浚也因此受到了主和派的猛烈攻击,被迫再次罢相 。

在张浚的政治生涯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畏强权,敢于与主和派进行斗争。尽管他多次遭受挫折和打击,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他的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赞赏,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张浚忠义勋名,中兴第一,有补天浴日之功 。” 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他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却永远值得铭记 。

历史评价,功过参半

张浚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也是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的一生。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赞他是抗金英雄,有人斥责他为误国狗熊 。这些截然不同的评价,恰恰反映出张浚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张浚无疑是一位坚定的爱国志士。他一生都将抗金复国视为己任,无论遭遇多少挫折和磨难,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从未有过丝毫动摇。在南宋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力主抗金,坚决反对向金国妥协求和,这种坚定的立场和不屈的精神,在当时的朝廷中显得尤为可贵 。

在政治上,张浚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他为人宽厚仁爱,从不滥杀无辜,对待百姓关怀备至,因此赢得了民心,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在他的举荐和提拔下,许多有识之士得以崭露头角,为南宋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他重用吴玠、吴璘兄弟,这两位将领在后来的抗金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击败金军,为保卫南宋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 。此外,他还任用了刘子羽、赵开等一批能臣,这些人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推动了南宋的发展 。

在军事方面,尽管张浚指挥的一些战役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努力和付出也不能被忽视。他积极组织和参与抗金斗争,多次率军与金军展开激烈对抗,试图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他的军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金军的南下,为南宋争取到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例如,在川陕地区,他精心部署防御,成功抵御了金军的进攻,使得四川得以保全,为南宋保住了重要的战略后方 。他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也为后来的抗金将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

然而,张浚也并非完美无缺。他在军事指挥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导致他多次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富平之战中,他急于求成,未能充分考虑到战场的实际情况和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盲目发动进攻,最终导致宋军大败,陕西大部分地区落入金军之手 。在淮西之战中,他对将领的任用和调度不当,引发了内部矛盾,导致宋军不战自溃,给南宋的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此外,他在处理与其他将领的关系时,有时也显得不够成熟和稳重,导致将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

张浚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爱国精神和政治才能值得我们敬佩和赞扬,他为南宋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然而,他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也给南宋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去认识和评价张浚,既要肯定他的功绩,也要正视他的不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正如刘过在《挽张魏公》中所写:“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 。” 张浚虽然未能实现他的理想,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标签:历史   壮志未酬   南宋   朝廷   富平   将领   宿州   隆兴   国家   陕西   平江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