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这个坐拥高科技、强经济和强军队的中东强国,如今却破败千疮。
战争、分裂、外交孤立如影随形。而出现在历史风暴眼中央的人,正是执掌大权长达17年的总理内塔尼亚胡。
他曾被称为“以色列的铁腕”,如今却几乎成了压垮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并非无能,相反是太聪明、太有手段、太懂如何为自己谋利。他的每一步成功,都踩在国家命运的尸骨之上。

1949年,内塔尼亚胡出生于美以之间。他的父亲是修正犹太复国主义的理论核心人物,家族沉浸在“大以色列”的理想中。
他自己,则是在美国自由派话语最盛的年代中,学会了如何伪装、包装和游说。
年轻的他表面上温文尔雅,骨子里却是个深度右翼信徒。
他不迷恋和平,从不信任共存。他信的是:只有强硬,才能生存。
1976年,是内塔尼亚胡人生的转折点。他的哥哥约纳坦在反恐行动中阵亡,成为以色列民众心中的英雄。
这个悲剧成为他的政治筹码。他把哥哥变成民族符号,再把民族情绪变成政治资本。“英雄家属”光环之下,他迅速崭露头角,并于1996年首次成为以色列最年轻的总理。
政治第一课,他学的是利用恐惧,而不是治理国家。

他执政的每一次回归,背后都有相似的剧本:制造敌人、放大威胁、凝聚右翼、扩大权力。
1996年,为了赢得选票,他利用哈马斯的恐袭事件反转民意。
2009年,为了回锅,他转身反对“加沙撤军”;2019年官司缠身时,又扯出所谓“司法改革”,试图控制法院、摧毁司法独立,只为一件事逃审判。
他的政治逻辑,是彻底的“自我优先”。这份执着,最终也把整个国家拉成了他个人逃亡游戏的道具。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

来自加沙的导弹穿越铁墙,人质被绑,大屠杀和绝望接踵而至。整个事件震惊世界,以色列的情报系统,早在一年多前就掌握到了相关计划,却没有采取行动。
至今没人给出清晰解释。但时间点十分“巧合”,正是内塔尼亚胡司法改革被巨大反对声浪包围之际。
战争突然爆发,议会、反对党、法院、媒体立马绕不过一句话:“国家安全优先”。
民众以为保家卫国,内塔尼亚胡其实只是虚晃了一招,成功逃过一劫。

从2023年末到2025年,战火不断升级。加沙变成焦土、叙利亚机场被轰炸、黎巴嫩南部爆炸连连、卡塔尔都没能幸免。
每一次军事行动之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内塔尼亚胡的审判时间被推迟了。
2025年1月19日:与哈马斯停火协议成功签署。
3月18日:停火协议破裂。
6月3日:审判听证会将召开。
10天后,以色列空袭伊朗核设施,听证会再次延期。
这不是巧合,而是机制性的操控。
内塔尼亚胡的律师甚至厚脸皮地向法院提交总理“事务繁忙”的日程清单,要求“谅解”。

他的司法改革计划,曾让数十万以色列人走上街头,引发全国性罢工。
连美国总统拜登都忍不住公开点名批评:“你正在削弱民主。”
舆论敌不过战争。每次抗议潮,都被下一次火箭弹声淹没。真正的代价,是平民,是未来,是整个以色列在世界舞台上的彻底“脱序”:
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集体承认巴勒斯坦国,以色列国际孤立局面日益严重。
战后大屠杀的悲情标签,如今被替代成了另一种印象:残暴与偏执。
到2025年中,内塔尼亚胡政治同盟开始动摇。
7月,圣经犹太教联盟和沙斯党因征兵政策退出联合政府,他的右翼联盟在议会120席中只剩61席,悬而未决。
正常人看到的是政局不稳,内塔尼亚胡看到的是进一步升级战争的理由。
九月初,以色列空袭卡塔尔首都多哈,一个本该在“红线之外”的目标。
这是政治理性全失的表现,更是孤注一掷的疯狂。

内塔尼亚胡不是疯子,是聪明到极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是曼德维尔笔下“蜜蜂寓言”最理想的角色:将自私做到极致,期待谋得集体繁荣。
他活得很好,以色列活得像地狱。
一个人用超常的政治技巧拖延命运,17年里成功续命,但也顺带给国家装上了定时炸弹。
这就是内塔尼亚胡的宿命,也是以色列今天的局限。
以色列,已不是那个让人同情的“历史受害者”。
哈马斯不是英雄,但内塔尼亚胡更不是答案。这一场又一场“政治延命战”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深渊。
和平,没有被极端组织扼杀,而是被一个正在逃避审判的总理活活勒死。

总结
在内塔尼亚胡的世界里,所有决策都夹带着一个前提“对我有利”。
如果这是政治,那它已背叛了治理的初衷;如果这是智慧,那它就是献祭国家的“巫术”。但国家不是他的保险柜,人民也不是他逃亡路上的筹码。
历史会记住这场荒诞剧,只是代价太沉重。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