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教授给这现象起了个名,叫“四无”。听着挺玄乎,说白了就是孩子心里“空”了。
第一“无”:学习没劲儿,像台没油的发动机。
以前的孩子学习是为了“跳出农门”,为了“光宗耀祖”,目标明确。现在的孩子呢?衣食无忧,反而找不到学习的意义了。课本上的知识,在他们看来远不如手机里的游戏、短视频来得刺激。他们不是笨,是根本不想启动。这就像一辆跑车,你给它加满了油,它却停在原地,对你说:“没意思,不想跑。”结果就是厌学、逃学,甚至干脆把车钥匙一扔,宣布“休学”了。
第二“无”:现实没意思,活在“数字泡泡”里。
你有没有试过,带孩子去公园,他全程低头刷视频;带他去旅行,他只关心酒店有没有Wi-Fi?真实世界的风声、鸟叫、花香,都比不上手机里那个五光十色的虚拟世界。他们成了“数字原住民”,却在现实世界里“水土不服”。大自然、真实的人际交往,对他们来说,反而成了“低配版”的体验。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第三“无”:社交没能力,成了“社交绝缘体”。
“社恐”这个词,都快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他们可以在游戏里跟陌生人组队开黑,聊得热火朝天,却在现实中不敢跟同学多说一句话,更别提什么团队合作、解决矛盾了。他们习惯了用表情包代替表情,用“嗯嗯哦哦”代替深度交流。长此以往,他们怎么融入社会,怎么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第四“无”:生命没感觉,觉得“人间不值得”。
这是最让人揪心的一点。当学习、现实、社交都失去了吸引力,孩子就会陷入一种深深的虚无感。你问他“长大了想干什么”,他可能茫然地摇摇头;你问他“今天过得开心吗”,他可能回答“就那样”。生命在他们眼中,变成了一部按部就班、毫无惊喜的默片,无聊、没意思,甚至找不到活下去的奔头。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空心人”吗?
面对这“四无”的困局,难道我们就只能干着急吗?彭教授给出了他的“破局四招”,听起来简单,却直击要害。他管这叫“四个连接”,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给孩子的“生命充电四部曲”。
给心接上地气——与大自然连接。 别总把孩子关在钢筋水泥的“鸽子笼”里。带他去爬山,去趟海边,哪怕只是在小区的草坪上打个滚。让他闻闻泥土的芬芳,听听蝉鸣鸟叫,感受一下阳光和雨水。大自然是最好的能量场,能瞬间把人从虚拟的焦虑中拉回来,找回最原始的生命力。
给身体加点油——与身体连接。 现在的孩子,身体是“静止”的,精神却是“过载”的。让他们动起来!去打球、去跑步、去跳舞,让汗水流出来,让心跳加速。当身体被激活,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和内啡肽,就是最天然的“快乐药”,能驱散无聊和阴霾,比任何游戏都来得真实。
给世界开扇窗——与他人连接。把手机从孩子手里拿走,把他推到人群里去。鼓励他跟小伙伴面对面地玩一场游戏,跟爷爷奶奶聊聊天,参与一次社区志愿服务。让他学会读懂别人的表情,感受别人的情绪,在真实的碰撞中,学会合作、分享与共情。这才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软实力”。
给灵魂找个家——与心灵连接。这是最核心的一步。引导孩子向内看,问问自己:“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做什么事会让我忘记时间?”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热爱和价值所在,哪怕只是养好一盆花,画好一幅画。当一个人有了精神寄托,有了内在的驱动力,生命的意义感自然会油然而生。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孩子的“空心”问题,根源在我们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也正因为如此,全社会才需要坐下来,好好聊聊怎么“填满”孩子的心。
这不,10月底,在云南昆明,就要开一个专门讨论“厌学—休学—复学”的论坛,彭凯平教授也会去。这不仅仅是一群专家的会议,更像是一场为下一代“会诊”和“开方”的集体行动。
面对“四无”的孩子,我们是继续抱怨,还是伸出援手?是让他们在虚拟世界里越陷越深,还是带他们去拥抱真实、丰盈的人生?答案,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里。毕竟,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个孩子的学业,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更新时间:2025-08-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