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言论
文章由沈言论头条原创首发,请勿抄袭转载
大家都知道,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咱中国送来了马科斯列宁主义,才给我们的党提供了建成的理论基础,列宁的历史地位自然也就无需多言了。
可就在2016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一场科学教育委员会会议上,却突然又提到了列宁。
并非赞誉之词,普京反而直言列宁这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一个统一的国家改造成了联盟,并且还指着苏联地图,表示“自由退出”的机制,就像埋在大厦下的定时炸弹,迟早会炸,伤及大楼。
列宁是苏联的缔造者,更是俄罗斯的“国父级”人物,但普京为啥这么批评他?那个让国家分裂的“联盟”到底咋来的?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此时的俄国,远不是“统一的国家”。
沙皇统治崩溃后,波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早已宣布独立,乌克兰、白俄罗斯、高加索等地被德国占领,国内还有白军叛乱,14国联军武装干涉。
即便强如列宁,他也深知再这么下去,俄国就要被撕成碎片,不过他也看出了关键的矛盾,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些地区,既想独立,又怕被外国势力吞并。
为把这些“摇摆地区”留在“俄罗斯大家庭”里,列宁想了个办法,就是用“联邦制”代替“中央集权”,简单说,就是允许各民族地区以“加盟共和国”身份加入苏联,每个共和国都有自己的宪法、议会甚至军队,但名义上“平等自愿”加入,也“自由退出”。
1922年12月30日,列宁亲自主持签署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权自由退出苏联,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和俄罗斯,正式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也就是咱所说的苏联了。
只不过那时候没人想到,“自由退出”这四个字,会成为日后苏联解体的“钥匙”。
列宁设计的联邦制,听起来很美好,实际操作却像“硬凑的大家庭”,当时的乌克兰就有点逆反心理了,1922年加入苏联时,国内还有大量农民因为“余粮收集制”闹反抗。
苏联为了稳住乌克兰,不得不让步,允许乌克兰保留部分自治权,甚至把顿巴斯地区的工业资源划给它。
但就像一个很多孩子的家长,偏心其中一个,其他人自然会有怨言,所以,白俄罗斯、中亚五国这些地方,苏联都得给好处,像免税、基建投资、民族干部培养,才能让它们不闹独立。
然而让列宁没想到的是,虽然条约写了“自由退出”,但苏联中央根本没打算真的让加盟共和国走,斯大林时期,苏联通过“大俄罗斯主义”政策,把加盟共和国的军队、外交权收归中央,所谓的“宪法自由”成了空文。
直到19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央权威崩溃,“自由退出”才被重新激活,所以列宁的联盟,更像是强扭的瓜,他的想法整合了分裂的地区,但也埋下了“谁都能走”的隐患。
1991年8月,苏联发生了“8·19政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彻底失控,这时候,加盟共和国的“自由退出权”成了最锋利的武器。
8月20日,立陶宛第一个宣布独立,接着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9月,乌克兰、白俄罗斯跟进,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联合乌克兰、白俄罗斯,在白俄罗斯别洛韦日森林签署了《别洛韦日协定》,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
这些操作看似是想搞分裂,但每个国家都能从条约的框架内找出合法的地方,行使了“自由退出权”,但问题在于,苏联的“联盟”从来不是平等的。
比如乌克兰,虽然名义上是加盟共和国,但苏联时期近七成的粮食产自乌克兰,八成的军工企业在乌克兰,所谓“自由退出”,不过是苏联崩溃时的“体面退场”。
普京后来在国情咨文中也谈及此事,表示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但他没说的是,这场灾难的种子,早在列宁设计联邦制时就埋下了。
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也不难发现,普京批评列宁,其实是在焦虑俄罗斯的安全处境。
苏联时期,乌克兰是俄罗斯和西方的“战略缓冲区”,俄罗斯的西部边境到乌克兰东部,足有1000多公里,但如果乌克兰倒向西方,俄罗斯的战略纵深直接缩到俄乌边境,首都莫斯科的安全将受到威胁。
2008年北约东扩,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2014年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亲西方政府上台后申请加入北约,普京也曾在的记者会上表示乌克兰加入北约,就像在俄罗斯家门口放了一把枪。
就俄乌现在已经打了三年多的结果来看,普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列宁设计的“自由退出”联盟,让加盟共和国可以随意“分手”,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既没能力维持“帝国”,又不想失去传统势力范围,只能用强硬手段维护利益。
其实这不是列宁的错,而是历史的错,但普京所言也确实是大实话,如果苏联没那么容易解体,俄罗斯的地缘环境不会这么糟。
列宁把统一国家改造成联盟,是为了在危机中“保住国家”,但这个“联盟”,最终成了“分裂的温床”。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失去了近一半的领土与人口,战略空间也进一步被压缩,乌克兰则成了西方和俄罗斯博弈的“棋子”,民众也流离失所。
普京的批评,不是要否定列宁的历史贡献,而是在提醒后人,制度设计不能只考虑“当下救命”,更要想到“未来隐患”。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作为后来人可以有新的思考,当一个国家用“自由”“民主”作为分裂的理由时,是否真的能换来长久的和平?这确实值得引人深思。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苏联解体俄乌渐行渐远30年,2022.3.3 ,环球网
普京曾评苏联解体:列宁在制度设计上的一个失误,2025.3.25 ,成解体的根本原因军哥漫谈
1922年苏联成立,短短二十多年,为什么就能与美国抗衡?2023.7.2,一更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