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有这样一个国家,他们的纸币上印着的是中国的杂交水稻图案。因为这个国家长期缺粮,中国过去十几年的时间稳扎稳打,正在让当地人越来越多的接受杂交水稻。
这个国家就是非洲的岛国马达加斯加,我国的一些水稻专家在当地推广杂交水稻,一待就是十几年的时间,有的专家甚至学会了当地的语言。
今天就来看一下,马达加斯加这个国家是如何一步一步接手中国的杂交水稻的,水稻在这个国家的推广种植还面临着哪些问题?
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印度洋的西南部,岛上既可以生长水稻,也可以生长猴面包树。但长期以来,当地人种植水稻完全不靠技术,这就导致水稻的产量一直不能提升。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马达加斯加每年需要的粮食也在不断增长,国内难以满足供应,每年只能从国外大量进口。这就是推广杂交水稻之前,马达加斯加面临的现状。
多年以来,马达加斯加和其他非洲国家面临的粮食问题是一样的。世界一直在给这些国家提供粮食,但实际上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
这里并不干旱,而且土地肥沃,十分适宜粮食尤其是水稻的种植。换句话说,如果能够提高当地的水稻单产量,马达加斯加就能够解决吃饭问题,不用再进口粮食了。
还在18年前,也就是2007年,马达加斯加和我国就展开了杂交水稻的技术合作。
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发展,杂交水稻在当地的推广播种面积超过了5万公顷,每公顷的产量达到了7.5吨左右,相比于当地的水稻产量平均提高了两到三倍。
这也让马达加斯加成为整个非洲地区,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和产量最高的国家。
本地一些农民表示,同样的种植面积,如果是用本土的稻种,总产量大概只有900kg左右,但是使用杂交水稻的稻种,总产量可以达到两吨,收获很高。
按照目前的推广速度,未来杂交水稻再种植10万公顷马达加斯加就不用从国外进口粮食了。而在接下来 3~5年的时间,马达加斯加将在全国23个大区全面推广杂交水稻。
产量正在提升,吃饭问题接下来有望彻底解决。而对当地人来说,不光要学会种植,关键还是要学会管理技术。
过去,我国的技术人员前往马达加斯加进行推广,随着推广面积的持续扩大,种植户越来越多,马达加斯加本地也出现了拥有经验的农民和技术员。
为了让他们的知识更加系统化,一些当地的技术员也来我国进行培训。比如马达加斯加农业部的一名技术员先后两次来我国的湖南进行学习。时至今日,这位技术员已经成为该国推广杂交水稻的本土化力量。
当地人认为,中国不仅仅在推广杂交水稻的良种,最关键的是还是在教授如何获得良种良法从育苗再到病虫害的防治,再到田间管理,全都是系统化授课学习。
简单来说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国不单在马达加斯加推广两种关键,还告诉了他们接下来该怎么管理,怎么培育。
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越来越多的马达加斯加农民已经摆脱了此前动不动就饥荒的状态,尤其是那些耕地面积较少的农户,他们的受益程度更大。
比如有些农户家里面只有3亩耕地,如果是种植传统的水稻,没有技术,没有科学管理方法,水稻的亩产量很低,完全不能够保证全家人的吃饭问题。
但是种植杂交水稻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亩产量大大提高,每年都能迎来粮食大丰收,完全不用再靠天吃饭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按照这个思路,当地农民的单产量还会持续增长,未来,保证吃饭乃至全国的粮食供应完全不成问题。
种子是关键。为了让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扎根,第一步就是选择好的种子。为了能够筛选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的品种,过去十几年的时间,我国的专家几乎跑遍了马达加斯加全国各地。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不单单要卖给马达加斯加好的稻种,我们还在当地培育稻种。如果本土的品种成为主流,那么最终当地的水稻产量就会全方位提升。
经过十几年的培育,现在已经有了成果,至少有5个本土的品种具有高产、抗旱等优势,未来还要经过进一步种植筛选,才能保证这些稻种的优势越来越强。
推广的过程也是让当地人接受杂交水稻的过程。为了让本地农民看到杂交水稻的优势,技术专家往往都是通过对比种植来推广。
一块耕地种植杂交水稻,另一块耕地种植普通的水稻。在相同的耕作和管理条件下,杂交水稻的产量往往是传统水稻的两到三倍。
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正是通过这一点一滴的对比和推广,本地的农民才渐渐对杂交水稻产生了信任,他们将杂交水稻称之为“擦拉贝”,意思就是最好的东西。
而对农技专家来说,推广的过程处处充满艰辛。马达加斯加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大量的农民就住宿在草棚里,到了雨季就会有漏水漏雨的情况,农技专家每到一处也只能居住在这些地方。
有时候外出几十公里还得自带干粮做饭,木薯往往就是农忙时节最好的充饥口粮。虽然很艰辛,但是当地农民也渐渐看到了中国农技专家的诚意。
杂交水稻对气候、温度和日照也有一定的要求。按照当地的气候,杂交水稻必须在1月之前完成播种,因为通常来说,这个国家在此时会有一定规模的降水。
但是马达加斯加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的土壤不太容易存得住水。有时候即便降雨量很大,雨水也会很快流失,如果不下雨的话,则会马上出现干旱。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专家们开始调整策略,在当地大力推广旱地育秧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就不用考虑季节因素,能够及时的将水稻播种。
2021年,专家在当地经过这样的尝试,平均每公斤的产量达到了11.87吨,比此前的水平提高了3.8倍。
所以这就可以充分的看出来,在整个推广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够违背本地的气候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量稳定。
除此之外,马达加斯加的农业设施落后,尤其是没有完善的灌溉设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各地区降雨的情况,也要做到因地制宜的推广稻种。
截止到目前,根据当地海拔高低的不同,也培育出了不一样的水稻品种,能够适应高海拔地区,也能够适应中低海拔地区,同时还能够保证产量,抗病虫害。整体上来看,稻种的适应性很强。
而对当地农民来说,种植杂交水稻不但能够吃饱饭,有些家庭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些农民原本一穷二白就住在一个草棚子里,家里没有任何家居。但是学会了杂交水稻的种植以后,这些家庭不但能吃饱饭,而且有了稳定的收入。
中国的农技专家发现,在推广杂交水稻的农村,有的农民已经把原来的草棚子改造成了楼房,有的家庭买起了手扶拖拉机,还有的家庭拥有了电视和太阳能。
看着这种十分显著的变化,中国的农技专家也很欣慰,毕竟这里的农民不但吃饱饭了,更是过上了好的日子。这也意味着,农技专家在当地披星戴月的工作完全没有白费。
从整个非洲来看,马达加斯加是第一个实现杂交水稻育种、制种、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国家。
我国在马达加斯加推广稻种和种植技术,完全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种子垄断政策。西方国家当然也有好的稻种,但是他们为了利益,完全不教授当地人技术,只是向非洲人卖种子。
这就是为什么马达加斯加政府把杂交水稻印在了本国的纸币上,因为他们能够看出来谁在真正帮他们,谁在真正的帮助他们实现粮食安全的梦想。
未来还要在当地培育出更多本土化的稻种,同时还要培训出更多本土化的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杂交水稻的技术才能在马达加斯加真正落地生根。
西方的商业公司为了高额的利润一直在进行垄断,所以经过对比就能看出谁才是他们真正的朋友。
按照此前的估算,马达加斯加每年的大米缺口在70万吨左右,如果继续增加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未来完全能够保证粮食需求,缺口将会被逐渐弥补。
对这样一个贫穷的国家来说,如果不用大规模进口粮食,政府不但能够节省下大量的资金用于其他领域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保证社会整体的稳定。
所以,杂交水稻的推广种植,就是要彻底根除笼罩在马达加斯加的饥饿问题。下一步,马达加斯加政府会在全国推广,如此一来,比如南部地区经常弥漫的饥饿问题就会得到缓解。
当然,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技术,因为当地时不时就会发生旱涝灾害,只有让培育出来的稻种能够适应气候,才能保证产量的稳定。
参考资料:
《饥饿问题在马达加斯加南部日益加剧,人民饿得开始吃树根》 南风窗 2021年5月29日
《中国杂交水稻飘香马达加斯加》 澎湃新闻 2023年3月27日
《飘过印度洋的稻花香》 新华社 2025年5月19日
《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农民致富之路,国家自足之粮》 国际在线 2023年5月20日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