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靠一碗“海龟汤”涨粉746万:打开窄众爆款的想象力

“一个男人走进酒吧,点了一杯水,酒保却突然冲他大吼了一句。男人说了声‘谢谢’,转身离开。—— 这是为什么?”

如果你正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你已经进入了“海龟汤”的世界。海龟汤,一种情境猜谜游戏,玩法是在“脑洞设定”中通过提问一步步还原事件真相。就像刚才的例子,答案其实是 “酒保吼男人是为了帮他止住打嗝”。

就是这样一个新鲜小众的内容类型,却成就了现象级的黑马创作者@许二木。

2024年10月,许二木发布了第一条“海龟汤”视频。在此之前,他主要发布搞笑剧情类内容,已有百万粉丝基础。但这次内容转型,让他在9个月内涨粉746万,当前粉丝量达到1361.3万,账号下海龟汤内容播放量超过17亿。同时平台内出现大量用户二创短视频,还有用户自发制作同人漫画、角色图鉴、衍生玩法。@许二木的“海龟汤宇宙”几乎成为抖音平台内最受欢迎的“精神游乐场”。

汤达人@许二木 的爆火,不只是一次账号转型的成功,更是一种视频内容形态进化的象征:在用户面临趋于无限选择的当下,现象级内容的诞生不再依赖宽泛流量入口,而是源于精准的精神切口。

从“符号复制”到“精神畅游”:现象级内容的三次进化

目前,许二木在抖音以合集形式发布了共三季海龟汤内容,累计播放量2.5亿、4.6亿、10.6亿,逐步走高。

其中,爆款作品《双鱼》单条获赞279万,用户转发超过100万次,评论区里还有用户将谜底整理成思维导图、手写笔记等形式,成为收获数万点赞的爆款评论。@许二木 最近一个月涨粉173万,账号热度仍在快速提升。

这和我们熟悉的,曾经火过的“现象级内容”有何不同?

第一代内容:可复制的符号公式

在短视频步入用户视野的初期,爆款内容的密码是“可复制、易模仿、快节奏”。比如代古拉K、七舅脑爷、办公室小野,他们的成功,取决于极致复现平台流行的“娱乐符号”,比如手势舞、对嘴型、搞笑人设等。

这类爆款有一个显著特征:可模仿性极强。创作者不是在进行“表达”,而是在提供“模板”——越容易套用的内容,越容易传播。

第二代内容:人格化的垂类专家

随着用户对短视频消费习惯的养成,内容也随之走向纵深,许多账号依靠专业价值和创作者人设,建立起强粘性的垂直受众。例如美食领域的王刚、法律领域的罗翔、财经领域的巫师财经。

第三代内容:高浓度的情绪切口

如今,许二木的“海龟汤”就是典型代表。它不传递专业知识,也不依托爆款模板,而是制造一个高情绪浓度、强参与感的“精神游乐场”——用户不是在“看内容”,而是在“玩内容”,从中获取沉浸、参与、模仿、共创的复合体验。在海龟汤的游乐场中,玩家甚至发展出一套圈层黑话:例如,汤底指答案,变格汤指超自然元素,红汤指恐怖元素。

同时三个阶段并非后者淘汰前者,而是兼收并蓄、优质内容驱除劣质内容的过程。比如在2025年,依然会有星奇摇这样的公式化爆款,专业垂直内容也依然具有吸引力。同时,今年正红的“团播”,模版易复制、情绪高浓度,显现出第一代内容和第三代内容的复合特点。

可以看出,内容市场正在向更细分处扩容,用户也在做出更具个性、更符合圈层化特征的内容选择。

内容越窄、数据越爆:藏在悖论里的新机会

在短视频内容的三次演进中,一个有趣的现象逐渐显现:越是垂直、冷门、看似“窄”的选题,越有可能激发“泛众”的情绪共鸣。

像许二木的海龟汤,已经在抖音形成了巨大的集体共鸣。除了很多用户发布视频安利大家去看,还有很多人自制许二木同人漫画,单条获赞量最高118万。除了在许二木发布视频下评论,一些粉丝自来水内容的评论区,也会吸引来大量同好聚集评论。在抖音话题区,他的几支海龟汤代表作,也有播放量超过600万的独立词条。

我们从中能够发现三个明显的内容特征:观众观看门槛低,但深度体验感高;内容即入口,高潜用户未必“知道这个内容”但会因好奇被卷入;内容具备极强的“模因性”,非常容易带动二次创作。

这类窄众内容破圈的核心是:不追求“所有人喜欢”,而是锁定一群“超级参与者”。只要击中他们,就能凭借他们的深度参与反向撬动更大受众,由点及面成为爆款。

而这类账号之所以竞争力强,是因为触发了“强需求+弱供给”的组合:有受众愿意看,但想到去做的人很少,能做出风格、做出水平的人更少。比如@许二木 的“海龟汤”,@U航 在视频平台分享自主发明的AI机器人,@毕导 解读日常琐事里的科学冷知识等,本质上需要创作者具备较高的认知门槛或表达门槛,使得同类账号难以批量复制、轻易分流。

这意味着内容创作不必再追求“大家都看”,而应达成“一部分人看了,就停不下来”。

因此,一旦形成稳定表达风格和受众期待,窄众账号反而更容易成为“内容孤岛”中的价值高地。这种反稀释性也意味着,只要方向选得准,内容精度够,窄众就能撬动广谱,做“冷门中的主流”。

公式之外、情绪之中:MCN该如何找到下一个许二木?

对内容创作者及MCN机构而言,制造窄众爆款意味着一个新命题:如何更高效地识别、支持、放大“非通用型内容”?

过往,MCN的内容策略通常有以下内容特征:

标准化:固定脚本结构或剪辑节奏,适合批量孵化,但当模型跑通后更多账号跟风,容易形成流量稀释、观感疲劳、创意内卷。

热点化:紧跟平台热点与舆论话题建立“热点雷达”,靠踩准热点换取冷启动,依赖时效性与平台机制支持,内容生命周期极短,用户难形成长期粘性。

模型化:借用成熟内容框架、快速迁移场景,例如将“小剧场对话”模式迁移到科普、职场、历史等赛道。MCN机构喜欢这种方式,是因为可以在已有数据验证的基础上,用最小成本测试新账号,但缺乏创新内核。

但“海龟汤”式的内容,显然跳出了已有框架。它不是类目型内容,也难以预判走红路径,这就对内容机构提出了三个挑战:

能否从“内容表达”而非“内容题材”识别潜力?

传统的选题逻辑往往先看内容题材,比如“美食”“职场”“情感”,但如今的新爆款,更多得益于表达机制:有没有天然引发参与的互动氛围?是否能激发集体讨论、二次创作等高活跃场景?是否具备构建“参与型社群”的可能?达成这些条件的内容,更容易在新的创作周期中突围。

能否支持“鲜明人格+表达机制”型创作者?

一批新型创作者正在崛起,他们擅长创造“表达机制”本身,他们像游戏架构师、影视编剧,需要的不止是流量支持,而是表达机制的共创、出镜团队的稳定运营等,MCN需要看到这种创造力,并提供支持,而不是试图把他们“纳入已有内容模板”。

能否不以“现有市场”做判断,而是关注能否“激活情绪”?

很多已经在短视频平台跑出来的爆款内容,比如海龟汤、寝室翻拍综艺、田间演奏小提琴…… 这些内容虽然前所未见,却能击中集体心理情绪,并能迅速发酵、传播。MCN若一味以“品类成熟度”“现有受众群”来做判断,反而可能错过未来的内容爆点。

许二木式的黑马,并非又一个成功“模板”,而是提醒内容产业:未来的竞争优势,不在于“谁能快速跑出100个复制号”,而在于“谁能更早、更深地看见一个非典型创作者的潜力,并陪他一起把内容做到极致”。

结语

从手势舞到垂类专家,再到海龟汤,内容变窄了,而内容市场开始容纳无限机会。

用户开始厌倦标配内容,渴望发现“没想到会喜欢”的内容。没有参考答案的内容探索很难,但增量也很可观,只要能击中一个真实的心理洞察,就有机会在短时间内生长出完整的内容宇宙。

未来的内容机会,不在于抢最大公约数,而在于发现更深的情绪燃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游戏   海龟   想象力   内容   创作者   用户   账号   情绪   视频   受众   平台   热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