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收购这事儿一出,很多人觉得像蚂蚁要吞大象,中航电测这么个市值才60来亿的公司,怎么就敢张口咬下成飞集团这个年产值上千亿的军工大块头?成飞是生产歼20的骨干企业,歼20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机,已经批量装备部队,年产量逐步爬升到上百架。

收购价定在174亿左右,看起来低得离谱,但仔细扒拉扒拉,就会发现这不是简单卖身,而是军工体系内部的一次大调整,目的是让成飞借壳上市,吸纳更多社会资本来搞研发,避免资金链太单一。

成飞的订单主要来自国家采购,利润空间被压得很紧,探索新项目时常常捉襟见肘。这次交易后,中航工业集团的持股比例从50%多直线上升到近90%。

控制权更稳了,成飞也能从资本市场多拿钱,推动歼20的升级和衍生型号开发。说白了,这是中国军工企业从单纯靠国家投入,转向市场化运作的一个信号。

成飞实力大家有目共睹,从歼10到歼20,再到枭龙出口多国,年营收轻松破千亿。但军工这行,客户单一,利润薄得像纸,国家采购时讲究内部平衡,成飞的很多前沿想法得不到及时资金支持。像枭龙项目,当年启动时巴基斯坦投了钱才顺利上马。

相比之下,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能从市场多渠道融资,搞出一堆验证机,即便失败也能积累技术。中国军工要追赶,就得想办法多开资金口子。

这次收购,中航电测只是个壳子,实际是航空工业集团主导的重组,成飞注入后,公司主业转向航空制造,营收规模直接翻倍。交易细节是发行20多亿股,价格8.36元一股,评估成飞总值240亿,但扣除国有资本公积65亿后作价174亿。

这不是贱卖,而是内部腾挪,确保国家资产不流失。资本市场反应热烈,股民议论纷纷,但本质是军工资产证券化的一次尝试,帮助成飞摆脱资金瓶颈,更灵活地搞技术创新。

军工重组的来龙去脉

中航电测收购成飞这事儿,从2023年1月11日晚上公告开始,就搅动了资本市场。公司股票次日起停牌,董事会披露预案,计划发行股份买成飞100%股权。

成飞全称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主要业务是军用飞机研制生产,歼20是其拳头产品,已实现国产发动机涡扇15换装,批量交付空军。

成飞还参与C919大飞机供应链,民用领域也有布局。为什么选中航电测?因为它是航空工业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市值虽小,但壳资源现成,适合注入大资产。

交易基准日是2023年1月31日,成飞评估值240.27亿元,增值率88.5%,但国有独享资本公积65.85亿元不计入作价,最终定价174.42亿元。 这笔钱不是现金付,而是发股,航空工业集团拿股后持股比例升到89.8%,牢牢把控大局。

过程没那么顺,停牌后重组推进缓慢,2024年6月26日深交所才恢复审核。 7月11日,并购重组委审议通过,交易细节反复调整,包括业绩承诺:成飞承诺2023到2025年累计营收不低于2000亿,净利润不少于100亿。

8月6日证监会批复注册,重组正式落地。 到2025年1月,新股上市,中航电测更名中航成飞,一季度营收33亿,净利润1.56亿,扣非净利增长明显。 这期间,市场质疑声不断,有人说成飞被低估,总资产过千亿,怎么只卖174亿?

其实评估是基于净资产和未来收益,扣除部分后定价合理。更重要的是,这让成飞从非上市企业变成上市公司子公司,能发行债券或再融资,资金来源多元化。

军工企业过去依赖国家订单,利润率低,研发投入受限,现在借资本市场,能多投钱到无人僚机或隐身预警机这类项目上。成飞的脉动生产线本来就高效,年产歼20有望破120架,重组后产能扩张更有底气。

说到底,这不是外部收购,而是集团内部优化。航空工业集团旗下有沈飞、成飞等,沈飞的歼35舰载机也是自筹资金搞定,证明军工企业需要自主融资能力。

成飞这次借壳,避开了IPO的漫长审核,直接上市,效率高。股民看到的是股价波动,但长远看,这是中国军工向市场化转型的步子,帮企业多一条腿走路,避免单一依赖。

成飞的订单稳定,歼20已服役上百架,出口型枭龙卖到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年订单超700亿,但利润空间小,重组后能从社会资本吸金,搞更多技术储备。像美国那些X系列验证机,失败了也值,因为积累经验,中国军工也要这样玩,转向试错机制。

成飞困境与资本解锁

成飞牛在哪儿?生产歼20、歼10、枭龙这些明星产品,技术水平顶尖,歼20的隐身设计和机动性全球领先,已列装部队,换装国产发动机后性能更稳。

成飞还深度参与C919,供应部件给波音空客供应链。但牛归牛,成飞有痛点:客户主要是国家,采购价控得严,利润薄。国家订单保障运转,但对非急需项目资金支持有限。

枭龙项目启动时,国家没全包,巴基斯坦投钱才成事。 成飞想挖歼20潜力,开发衍生型如无人僚机,但资金短缺常让项目卡壳。相比美国洛马,能从股市多融资,成飞过去太依赖财政,创新受限。

收购用意就在这儿,中航电测买成飞,不是真吞象,而是借壳注入资产。交易后,成飞成全资子公司,主业航空制造,营收规模从百亿跳到千亿级。

资本市场打开大门,成飞能发债或增发,吸社会资金搞研发,不再愁钱。持股变化大,航空工业集团从53.8%升到89.8%,控制更紧,避免资产流失。 这事儿接地气,说白了就是军工企业想多条路子挣钱,保持技术锐气。

成飞的年产值千亿,但利润率低,重组后能优化财务,负债率虽高81.54%,但现金流稳。 市场反应正面,股价连续涨停,投资者看好军工前景。

成飞的困境不是个案,中国军工企业成长路径独特,国家订单是命根子,但不是万能药。沈飞竞标五代机输给成飞后,自筹钱搞FC31,最终成歼35,证明灵活融资重要。成飞借这机会,探索市场化,保持竞争力。

歼20平台潜力大,衍生方向多,资金充裕后能多试错,像美国XB70或科曼奇项目,虽没服役,但技术遗产养后世。中国军工也要这样,重组就是钥匙,解锁资本大门,让成飞从内部流转转向外部注入。

重组效益与长远信号

重组落地后,中航成飞新格局成型,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长,产业链融合“1+1+N”模式,对外合作拓展。 成飞生产线继续高效,歼20产量稳,订单饱满。

公司调整关联交易额度,签署金融协议,支持研发投入。 业绩展望,全年营收超800亿,利润率上升。成飞的军工地位没变,但融资渠道多,帮它挖深技术护城河。

长远看,这信号中国军工迈向成熟,挣脱单一投入束缚,在国家安全前提下市场化汲取养分。成飞重组不是孤例,航空工业集团旗下其他企业可能跟进,推动行业升级。

投资者受益,股民能分羹军工红利,但本质是国家战略调整,让企业更有活力。成飞的歼20将继续领跑,衍生项目加速,保持国防前沿。

这桩交易用意耐人寻味,不是简单买卖,而是军工资本新玩法。成飞从此多条腿走路,技术创新更有后劲。中国军工路子宽了,追赶全球脚步稳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财经   耐人寻味   用意   大象   蚂蚁   集团   军工   中航   中国   国家   资金   资本市场   巴基斯坦   项目   航空工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