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美元被抹去:这是量子计算行业的信任崩塌时刻提前到来

信息来源: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30-billion-wiped-quantums-dot-073109633.html

雅虎财经报道,量子计算板块在2025年11月经历了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IonQ、Rigetti Computing、D-Wave Quantum和Quantum Computing Inc四家纯量子计算上市公司在短短数周内累计市值蒸发超过300亿美元,股价从10月中旬的峰值回撤40%至55%。这场抛售的触发点并非季度财报不及预期或业务指引下调,而是投资者对商业化时间表的根本性重新评估。当市场意识到量子优势的实际应用可能比预期晚十年甚至更久时,建立在2030年前大规模商用假设上的估值溢价迅速崩塌。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技术泡沫周期、投资者情绪与基础科学进展脱节的深刻讨论。

技术成熟度曲线的错位预期

量子计算股价的飙升始于2024年下半年,当时多个技术里程碑的达成——包括谷歌发布Willow量子芯片、IBM推出更稳定的量子处理器、以及多家公司宣布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协议——激发了市场对该领域即将迎来突破的乐观情绪。IonQ的市值一度突破200亿美元,而其2025年预期收入仅约1亿美元,市销率高达200倍。Quantum Computing Inc的市值达到37亿美元,尽管公司从未实现盈利。这种脱离基本面的估值水平只有在投资者相信万亿美元级市场即将开启时才能维持。

然而,行业内部对商业化时间表的评估要谨慎得多。麦肯锡的研究预测,量子计算技术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当前的噪声中等规模量子时代、接下来的容错量子时代、以及最终的通用量子计算时代。真正具备商业价值的应用——如药物发现、材料科学突破、金融风险建模——需要容错量子计算机,而多数专家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至少还需10至20年。博鳌亚洲论坛和美国银行的研究预计,到2030年量子计算市场规模约为40至50亿美元,远低于某些乐观预测的数千亿规模。

技术瓶颈清晰可见。当前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量子态保持稳定的持续时长——仍然只有微秒到毫秒级别,远不足以支持复杂计算任务。量子纠错需要大量物理量子比特来编码一个逻辑量子比特,目前最先进的系统仍在艰难探索如何将数百个物理量子比特整合成少数几个可靠的逻辑量子比特。不同技术路线——超导、离子阱、中性原子、光子、硅半导体、拓扑量子比特——各有优劣但尚未出现明确的主导路径。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大规模投资仍存在押错技术方向的风险。

当这些现实与股价隐含的乐观叙事发生碰撞时,估值修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机构投资者开始质疑200倍至900倍市销率的合理性,特别是在收入增长缓慢、运营亏损持续扩大的背景下。Rigetti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收入同比下降41%至180万美元,同期运营亏损超过2亿美元。D-Wave的季度收入约为220万美元,年度亏损达1.67亿美元。这些数字凸显了一个严峻现实:这些公司目前的业务模式——主要依赖研发合同和早期云服务——尚未形成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SPAC上市遗产与流动性陷阱

多家量子计算公司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上市,这一路径在2020至2022年科技牛市期间极为流行。SPAC机制允许早期公司绕过传统IPO审查,以未来预期而非当前业绩获得公开市场估值。IonQ于2021年通过与dMY Technology Group III合并上市,D-Wave和Rigetti随后也采用了类似路径。

这种上市方式在牛市中效果显著,但在估值压力下暴露出结构性脆弱性。SPAC交易通常伴随着锁定期条款,当这些限制到期时,早期投资者和内部人士面临巨大的套现压力。此外,SPAC合并时的估值协商往往基于高度乐观的业务预测——五年后达到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收入——这些目标在实际执行中很少实现。当市场情绪转向,投资者开始要求更严格的估值纪律时,建立在这些假设上的股价就难以维持。

流动性因素进一步放大了波动性。量子计算股票主要吸引散户投资者和主题型基金,机构持股比例相对较低。这种投资者结构意味着情绪驱动的交易占主导,缺乏长期价值投资者的稳定作用。当负面情绪扩散时,卖盘压力迅速累积而缺乏足够的买盘支撑,导致价格螺旋式下跌。社交媒体和投资论坛上的讨论表明,许多投资者承认对量子计算技术本身了解有限,投资决策主要基于"下一个大事件"的宏观叙事而非深入的基本面分析。

从科学项目到商业实体的分化

市场修正也迫使投资者更仔细地区分不同公司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前景。IonQ采用离子阱技术路线,其量子比特具有较长的相干时间和高保真度门操作,但系统扩展性面临挑战。公司已经与多个政府机构和企业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包括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和现代汽车,这些合同提供了一定的收入可见性。IonQ的技术路线图目标是在2028年前实现商业相关的量子优势,虽然雄心勃勃但基于逐步改进现有系统的清晰策略。

Rigetti专注于超导量子比特,这是谷歌和IBM也在追求的路线,理论上更容易与现有半导体制造技术整合。但公司面临与科技巨头直接竞争的挑战,后者拥有远超小型上市公司的研发资源。Rigetti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研究合同,如与英国国家量子计算中心的合作,但这些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取决于持续的公共资金支持。

D-Wave采用量子退火方法,专门针对优化问题而非通用量子计算。这种路径的优势在于已经有实际运行的系统并交付给客户,包括洛克希德·马丁和大众汽车等。但批评者指出,量子退火在理论上的量子优势范围比门模型量子计算更窄,可能永远无法解决密码学或量子化学等需要通用量子计算的问题。这种技术选择的根本性质疑影响了公司的长期估值天花板。

Quantum Computing Inc是四家公司中技术成熟度最低的,主要专注于量子软件和算法开发,硬件能力有限。公司的业务模式更多依赖与其他量子硬件提供商合作,充当中间层解决方案供应商。这种定位在生态系统成熟时可能有价值,但在当前早期阶段缺乏差异化优势,使其股价更多受情绪而非基本面驱动。

互联网泡沫类比的启示与误导

将量子计算的估值崩溃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相比较是一个诱人的叙事框架,但这种类比既有洞察也有误导。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涉及对革命性技术商业化速度的过度乐观预期。1990年代末,投资者相信互联网将在几年内重塑所有行业,为几乎没有收入的公司赋予天文估值。当现实证明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模式创新和消费者习惯改变需要更长时间时,估值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指数下跌近80%。

量子计算股票确实表现出类似的估值脱节——建立在未来潜力而非当前业绩上的极端市销率,以及投资者对技术细节的有限理解。但关键差异在于,互联网技术在泡沫期间已经展示了基本功能性——人们实际使用网络浏览、电子邮件、电子商务,问题只是盈利模式和规模速度。相比之下,量子计算尚未展示出在任何实际应用中明确超越经典计算的持续优势。谷歌2019年宣称的"量子霸权"实验执行的是一个专门设计的无实际用途的算法,后续研究甚至质疑其对经典计算的优势程度。

这种差异意味着量子计算面临的不仅是商业化时间表的不确定性,还有根本的技术可行性问题。物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对容错量子计算是否能以合理成本实现仍存在争论。一些怀疑论者认为,量子纠错所需的物理资源可能永远无法经济地扩展到足以解决有意义问题的规模。如果这些深层技术障碍最终被证明难以克服,那么这不是一个类似互联网的"时机太早"问题,而是一个更根本的技术路径可行性问题。

机构投资者的风险重新定价

抛售的时机与更广泛的市场环境相关。2024年下半年,美联储维持较高利率水平以对抗通胀,提高了无风险收益率,使得高度投机性资产的吸引力下降。在低利率环境中,投资者愿意为遥远未来的现金流支付溢价,但当国债收益率上升时,耐心资本的机会成本增加,估值模型中的折现率上升导致远期现金流的现值大幅缩水。

更具体而言,科技板块的整体情绪发生了转变。人工智能相关股票在2023至2024年经历了爆炸性增长,但到2024年底,市场开始质疑这些估值的可持续性,特别是在英伟达等领头羊出现波动之后。量子计算作为"下一个AI"的叙事在这种背景下失去了说服力——如果当前的AI热潮都在降温,为什么市场应该支持一个更遥远、更不确定的技术赌注?

机构分析师发布的报告也起到了催化作用。多份研究指出量子计算公司的估值与互联网泡沫高峰期的最极端案例相当,一些分析师明确预测这些股票在2026年可能进一步下跌50%或更多。Motley Fool和其他投资研究机构警告散户投资者,这些公司的烧钱率意味着可能需要在未来几年进行稀释性融资,进一步压低股价。

政策环境与地缘政治维度

量子技术的战略重要性为该行业提供了一定的缓冲,但也引入了新的不确定性。美国、中国、欧盟都将量子计算列为国家战略优先事项,投入数十亿美元的公共资金支持研发。美国国家量子倡议法案授权在未来十年投资超过12亿美元,中国据报道投资规模更大。这种政府支持为量子计算公司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和技术验证机会。

然而,地缘政治竞争也带来风险。量子技术被视为国家安全关键领域,可能面临出口管制和投资限制。美国已经对向某些国家出口先进量子技术实施控制,这可能限制公司的全球市场准入。此外,如果政府资金优先流向大型国家实验室或科技巨头的研究项目,小型上市公司可能在竞争政府合同时处于劣势。

中国在量子通信和某些量子计算路径上的进展引发了美国是否在该领域落后的担忧,这种焦虑可能导致政策摇摆——在加大投资和收紧管制之间。对于依赖稳定政策环境和国际合作的公司而言,这种不可预测性增加了长期规划的难度。

投资策略的重新校准

对于试图评估这是抄底机会还是继续下跌开始的投资者,关键在于时间视野和风险承受能力。如果相信量子计算最终将实现突破并创造巨大价值,当前的估值修正可能提供了以更合理价格进入的机会。历史上,许多变革性技术在商业化早期都经历了类似的炒作-失望周期,亚马逊的股价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下跌90%,但长期持有者最终获得了巨额回报。

然而,这种策略要求极高的耐心和对可能归零风险的接受。与互联网时代的亚马逊不同,量子计算公司面临的不是简单的时间问题,而是基础科学和工程挑战的复杂组合。投资者需要评估每家公司在技术竞赛中的具体位置、管理团队的执行能力、财务跑道的充足性以及在量子优势实现前维持运营的能力。

风险分散是另一种方法。与其直接投资单个量子计算公司,投资者可以通过持有科技巨头如IBM、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和亚马逊来间接参与该领域。这些公司都有实质性的量子计算研究项目,但量子业务只占其整体业务的很小部分,因此技术风险被稀释。如果量子计算实现突破,这些公司有资源快速商业化;如果失败,对其股价的影响有限。

从量子计算板块300亿美元市值蒸发到关于技术成熟度的根本性讨论,从SPAC上市结构的脆弱性到互联网泡沫类比的局限性,这次估值震荡揭示的不仅是资本市场的狂热与恐慌循环,更是科学进步时间表与投资者期望之间的永恒张力。量子比特的叠加态允许同时处于多种可能性,但对于投资这些公司的决策者而言,选择必须坍缩为具体行动——持有、抛售还是等待。答案取决于个人对物理学极限、工程创造力和资本市场效率的信念。在这场关于未来计算范式的豪赌中,唯一的确定性是不确定性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财经   量子   时刻   美元   行业   技术   投资者   公司   股价   收入   泡沫   优势   美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