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业寒冬来袭?不是没人离世,而是年轻人不愿再花这笔钱了

最近殡葬圈出了件怪事:一边是殡葬专业连续四年分数线超本科线,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各大殡仪馆抢着预定,就业率常年稳定在 100%;另一边却是行业龙头福寿园 2024 年净利润直接腰斩,暴跌 52.8%,五大上市殡葬企业总营收齐刷刷下降 19.3%。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2025 年我国死亡人口预计突破 1200 万,比 2017 年多了近 200 万,增长 21.6%。按说死人多了殡葬业该发财,可现实却是企业集体喊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答案或许藏在年轻人的钱包里 —— 不是没人离世,而是他们不愿再为天价殡葬买单了。

天价墓地遭遇年轻人 “罢工”

要说殡葬业曾经多风光,看看福寿园就知道。这家被称为 “殡葬第一股” 的企业,12 年来平均毛利率高达 82%,几乎赶上茅台的赚钱能力,说它是 “地下茅台” 一点不夸张。更离谱的是墓地价格,2024 年福寿园经营性墓地平均客单价 12.12 万元,占地面积通常不超过 0.5 平米,换算下来每平米 24.2 万元 —— 这价格把北京朝阳 CBD(9.6 万一平)、上海陆家嘴(10.5 万一平)都远远甩在身后,死人住的地方比活人贵两倍还多。

可就在 2024 年,这门躺着赚钱的生意突然不香了,福寿园经营性墓穴销量暴跌 23.2%,一下子少卖了 3816 座,连带着净利润拦腰斩断。

这一切的改变,都要从年轻人开始 “算账” 说起。现在的 90 后、00 后可不吃 “死要面子” 那一套,62% 的年轻人明确表示会把治丧费用控制在 1.5 万元以内,比他们父辈少花 40%。天津静海有个小区甚至成了 “骨灰房” 聚集地,16 栋楼里存了 10 万多个骨灰盒,年轻人宁愿委屈逝者 “住楼房”,也不愿花几十万买块巴掌大的墓地。

更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人选择 “生态葬” 这种省钱又环保的方式,全国生态安葬占比已经达到 11.4%,上海累计撒海 8 万具骨灰,天津把海葬补贴提高到 2000 元,湖南江永县更狠,骨灰撒散直接给 3000 块奖励。连名人都带头 “简办”,琼瑶选花坛葬,大 S 选塔葬,明星效应下,普通人家更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了。

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正在彻底颠覆传统殡葬逻辑。老一辈讲究 “入土为安”,觉得墓地越贵越显孝心,可现在的年轻人看得通透:生前多陪老人吃顿饭,比死后烧纸别墅有用多了。调查显示,年轻人在养老上的支出比传统殡葬多了近三倍,他们宁愿把钱花在长辈生前的陪伴上,也不愿浪费在死后的虚礼上。这种从 “厚葬薄养” 到 “厚养薄葬” 的转变,直接戳破了殡葬业的 “面子经济”。

以前殡仪馆靠 “起灵金光大道”“垫背钱” 这些玄乎项目漫天要价,现在年轻人理都不理,连开空调单独收费这种套路都被怼上了热搜。当殡葬从 “必须装阔” 的社交表演,变成 “心意最重要” 的私人事务,天价墓地自然就没人买单了。

殡葬业的转型死胡同?

面对年轻人的 “消费罢工”,殡葬业不是没挣扎过,但转型之路走得实在有点歪。最明显的变化是政策开始动真格,2024 - 2025 年的 “殡葬领域整治” 就像一把砍刀,直接砍掉了行业的乱收费乱象。上海一口气取消 166 个收费项目,光取消的项目单价总额就达 11.33 万元,市属殡仪馆鲜花售价整体下降 30%,龙华殡仪馆甚至降了 50%。

湖北更彻底,不仅免除遗体接运、冷藏、火化等基本费用,还要求公办殡葬服务机构明码标价,恩施州规定从接运到安葬全流程费用不超过 5000 元。这些政策直接断了企业靠花样收费赚钱的路子,福寿园那种 “提价补销量” 的老办法彻底失灵,2025 年上半年甚至亏损 2.61 亿元,墓穴平均单价从 12 万腰斩到 6.34 万。

企业们又把希望寄托在 “高科技” 上,可转型转得有点不接地气。福寿园 2024 年清明节推出 AI 数字人服务,号称用 1 张照片和 1 分钟语音就能让逝者 “数字重生”,结果最基础的图文版就要 199 元,比市面上同类 AI 工具贵不少。他们还搞了个 “元家祠”,弄成 3D 展厅让家属在线纪念,可年轻人根本不买账 —— 纪念亲人需要的是情感共鸣,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模型。

反观哈尔滨的殡仪馆就聪明多了,搞了台殡仪自助服务机,把群众办理业务的等待时间从 10 分钟压减到 3 分钟,服务满意度高达 98%。这说明问题不在技术够不够炫,而在于能不能真正解决 “办丧事太麻烦、太花钱” 的痛点。

传统模式走不通,新路子又没找准,殡葬业陷入了尴尬的转型死胡同。福寿园曾经 8 年搞了 23 次并购,把业务扩展到 40 多座城市,市占率才勉强达到 5.8%,现在连并购都不敢轻易做了,2024 年光是山东、辽宁两处墓园就计提了 1.04 亿元减值。反倒是那些没人在意的 “小生意” 悄悄火了:线上追思会发个链接就能远程参与,树葬让清明节变成 “带着孩子看爷爷那棵树” 的家庭野餐,虚拟墓园累计使用量已经超过 200 万人次。

这些变化背后,是年轻人对殡葬需求的重构 —— 他们需要的不是天价墓地和花哨仪式,而是性价比高、有情感温度、不折腾活人的服务。就像上海推行的 “生命四堂” 规划,把告别厅改造成能讲逝者故事的生命教育空间,这种接地气的创新,比 AI 数字人实在多了。

消费观念的转变

殡葬业的寒冬,本质上是一场消费观念的革命。当死亡人口突破 1200 万,行业利润却不升反降,说明殡葬生意从来不是由死亡人数决定的,而是由活人的选择决定的。年轻人用钱包投票,撕碎了 “墓地越贵越孝顺” 的谎言,62% 的人控制治丧费在 1.5 万内,11.4% 选择生态葬,这些数据都在告诉我们:殡葬业的暴利时代该结束了。

这场变革带来的不只是行业阵痛,更是回归理性的契机。政府取消 166 项乱收费,企业尝试 AI 服务,看似矛盾实则殊途同归 —— 都是在寻找殡葬服务的本质价值。琼瑶选花坛葬,大 S 选塔葬,明星的选择已经传递出信号:真正的怀念不在排场大小,而在心意真假。

当清明节从挤公墓烧纸变成带孩子野餐看树,当 “骨灰房” 败给政府补贴的海葬,我们终于明白:殡葬业不该是 “赚死人钱” 的生意,而应该成为 “服务生者情感” 的事业。

未来的殡葬业,或许没有了 “地下茅台” 的暴利,却会多些人文温度。那些能提供平价服务、满足情感需求、尊重环保理念的企业,才能在变革中存活下来。毕竟,让逝者有尊严,让生者不疲惫,才是殡葬服务最该有的样子。

这个冬天过后,殡葬业或许会迎来更健康的春天 —— 一个告别天价、回归本真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2

标签:财经   寒冬   殡葬   年轻人   福寿   墓地   殡仪馆   逝者   骨灰   企业   上海   茅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