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航空发动机绝密技术,被一70后农村小伙攻克,国家重奖800万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它对于作战飞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国在航空发动机制造上,一直面临着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现象

但是,这项绝密技术,却被我国一位仅有初中学历的小伙攻破,国家对此重奖800万。

那么,这位小伙是谁?他又是如何攻破这项绝密技术的?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生死任务·】——»

2002年,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接到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制造用于航空发动机核心叶片修型的金刚石滚轮。

该部件不是那么轻易造出来的,它的精度要求达到0.003毫米,就是约为头发丝直径的1/25,还需承受超高温高压环境。

当时,我国在金刚石滚轮制造技术方面处于一片空白,全球仅有美、德两国掌握该技术。

他们凭借着航空发动机制造的核心话语权,对我国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

因此,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不得不花费高昂的代价从国外进口金刚石滚轮,不仅成本高昂,而且供货周期长,严重制约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更为紧急的是,此次研发任务的时间紧迫,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而公司里唯一对这项技术有稍微了解的老技工刘永祥,此时却因病住院,无法参与到研发工作中。

就在大家面面相觑时,年仅24岁的洪家光主动请缨,组建8人攻关团队。接下了这个棘手的任务。

洪家光心里清楚,这项任务难如登天,但他不能有丝毫退缩,这关乎着整个中国航空事业是否实现“卡脖子”的世纪难题。

团队成员们大多和他一样,年轻且充满干劲,但在金刚石滚轮制造技术方面,大家都只是初出茅庐的新手。

于是在毫无经验、无设备的困境下,他们首先就面临着金刚石材料脆性难题。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洪家光发现,金刚石滚轮的制造关键在于高精度的磨削和修整工艺,而要实现这一工艺,就必须对加工设备进行改造和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基本设备的故障频繁出现,每一次故障都可能导致实验的中断和数据的丢失。

于是,洪家光将每一次的数据都一一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决定开始进行第一次实验时,可结果却让所有人都大失所望。

加工出来的金刚石滚轮精度远远达不到要求,误差甚至超过了规定范围的数倍。

面对这样的结果,团队成员们的心情跌入了谷底,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人提出了放弃。

洪家光看着疲惫而又沮丧的团队成员们,心中充满了无奈,但他知道,现在正是最关键的时刻,如果自己这可军心动摇了,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于是,他强打起精神,鼓励大家不要灰心丧气,他说:“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虽然这一步走得不太顺利,但至少我们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只要多尝试,一定会成功!”

于是在接下来,他们反复进行试验和改进,不断调整刀具的角度、切削速度和进给量等参数,尝试使用不同的磨削材料和工艺方法。

在第40天,他们又将加工好的金刚石滚轮送到检测室进行检测,这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张地等待着结果。

几分钟后,检测人员激动地跑了出来,大声喊道:“成功了!精度完全符合要求!”

那一刻,整个车间沸腾了,洪家光和团队成员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他们用40多天的努力,彻底攻克了金刚石滚轮加工技术这一世界级难题,加工精度提升至0.002毫米,远超设计要求,自此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

随着技术的成功,他也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人们这才知道,他既不是985、211的名校毕业生,也不是留洋归来的高素质人才。

他只是一个出身农民家庭的初中学历小伙子,一个生产线的工人。

«——【·寒门少年·】——»

1979年,洪家光出生在沈阳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父母的肩头。

而洪家光自幼便懂事乖巧,深知父母的不易,常常在放学后主动承担家务,帮助父母减轻负担。

同时,他也从不耽误学习,经常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初中毕业时,以他的成绩,本可以顺利升入高中,继续追逐大学的梦想。

可家庭的经济状况却让他陷入了沉思,看着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日夜操劳,日渐憔悴的面容,洪家光心中满是心疼与不忍。

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他毅然决定放弃高中,选择进入技校学习机械加工。

在技校的三年时光里,白天他就在车间苦练车、铣、磨、镗等基本功,夜晚自学航空理论,更是用三年时间将操作精度提升至0.01毫米级,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1/8。

1998年,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顺利进入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成为了一名普通的车工。

«——【·工匠精神·】——»

刚进厂的时候,洪家光在心中暗自下定了决心,一定好好学习技术,他从别人嘴里得知了,技术最好的就是孟宪新。

于是,他决定要向他拜师,学习那令人神往的精湛技术。

然而,摆在洪家光面前的第一道难关,便是如何让这位声名远扬却素不相识的孟师傅接纳自己成为徒弟。

孟宪新师傅在工厂里可是赫赫有名,他的技术堪称一绝,无数人都对他的手艺钦佩不已,渴望能得到他的指点。

洪家光深知,想要打动孟师傅,必须得主动出击。

于是,他开始留意孟师傅的工作日常,只要一有机会,就主动凑上前去,虚心向孟师傅请教各种技术方面的知识。

每次孟师傅讲解时,洪家光都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孟师傅手中的工具和操作流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主动地担当起孟师傅助手的角色,只要孟师傅有需要,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去帮忙。

在跟随孟师傅工作的过程中,洪家光也察觉到了一些细微的差别。

一般工人在切削内螺纹和加工车床时,出于对设备稳定性和操作熟练度的考量,工作速度只能小心翼翼地开到每分钟600转。

然而,孟师傅却仿佛有着一双神奇的手,在他操作机床时,转速竟能轻松开到每分钟1200转。

为了掌握这个技巧,洪家光开始刻苦练习,他利用业余时间,反复进行各种零件的加工练习,不断尝试调整加工参数,寻找最佳的加工方法。

当时,工厂里规定一年完成4000个工时就已经相当不易,可洪家光一年下来,竟完成了7000多个工时,比别人整整多出了3000多个工时。

而且,他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和质量也越来越高,逐渐得到了师傅们的认可。

后来更是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垄断,并且荣获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和奖励。

2017年,洪家光获颁“大国工匠”称号及800万元国家奖励,这笔资金被他全额投入“高精度磨削实验室”建设。

自从他出名后,国外的一些国家也想过用更高的奖金,将其收入麾下,但是洪家光无疑都拒绝了。

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我要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奋斗终身。”

他深知,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国家的培养和支持,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他不能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国家和事业。

未来,也希望他会为国家奉献更大的力量和成就。

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待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3

标签:科技   绝密   小伙   农村   国家   航空发动机   技术   金刚石   师傅   滚轮   加工   精度   团队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