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10时,南京上空警报齐鸣,神州大地静立默哀1分钟。国家之殇,吾辈安能苟且,公祭现场的表情是庄严肃穆的,国人的心情是沉闷悲愤的。
德国人约翰·拉贝说:“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仇恨只会生出更大的仇恨,只会让受害者徒增更大的痛苦,唯有铭记才会汲取惨痛的教训,防止重蹈历史的覆辙。
时间定格在2009年夏天,我们一家三口随团到南京。
瞻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最震撼我灵魂的,莫过于门口那一“根雕”。树根像男子的五指,手背青筋条条暴起,似攒积浑身的千钧之力,深深地插入泥土之中。这是灾难来临的刹那间的肝肠寸断,这是杀父辱妻、国破家亡的血海深仇,这是血泪满眶、浑身战栗的切肤之痛。
南京的天很热,展馆前却显丝丝凉意,两行长长的人流缓缓移动到灵魂安放的地方。现场没有喧哗和躁动,除了静默,还是静默,刻骨铭心的静默。
肃穆,素装,连孩子都沉默得出奇。
展馆里资料众多,我只记下了日军暴行的几行文字:
1937年12月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
南京大屠杀《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杀人、强奸、抢劫、放火,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最可耻的一页。
读这些文字,我心中只有两个词:悲愤!野蛮!
纪念馆的最后部分,是祭奠亡灵的地方。
正堂中间上方,两边分别高悬两个大字:“奠”和“平”。寓意为祭奠亡灵,热爱和平。香炉旁烟雾缭绕、香味笼罩、人流穿梭、静穆虔诚。我带领妻儿随着人流,一束高香,数张纸钱,临空祭拜。在袅袅香烟中,我的思绪似乎凝固了。
这是国家的记忆,是缅怀过去,体现的是生命的尊严,呼唤的是对和平的向往。此时,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良知,也是生而为人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
又一次相遇这段历史,时间在2013年夏天,地点是甘肃省博物馆。
算是机缘巧合,我和朋友带孩子游玩,旅美画家李自健就在兰州。省城博物馆很大,李自健的作品很大气,挂在5米多高的墙壁上,敞亮醒目。他的油画作品很多,主题是“人性与爱”,以红为主色调,张扬了真善美和人间正道。他举办环球展览,走遍世界各国,深深触动了中西方观众的心灵,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也引起了国家政要、各界名流的赞誉。我看到有一些观众签过字的本子,曼德拉、萨马兰奇、柯菲·安南、马哈迪尔等名列其中。
展馆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历史油画《1937·南京大屠杀》。画面一方是男女老少尸横遍野的惨状,一方是手持屠刀、面目狰狞的两个日本兵。这幅画以其强烈的色彩和丰富的内涵震撼了现场无数观众。我从不同侧面拍下了这幅画作,回来给朋友看。后来每有相关纪念活动,媒体就将这幅画置于首页,每看到这幅画我就有些激动。
观看结束,我购买了李自健的画册和他“爱与人性”的励志视频,赠送给我学画的侄儿和学画的学生,算是传递了一点正能量吧。
每年12月13日的国家公祭日,都会给每个中国人以警示。
个人和国家一样,都要牢记历史,要追根怀远,要善于反思,要不忘初心,并以此激励自己。
当把个体生命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时,并与他人与社会同频共振时,个体才会更有力量、更有价值。
经历了昨天的洗礼,你、我、他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王兴邦)
编辑:杨阳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