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横跨苏鲁豫皖四省的枢纽城市,徐州正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战略支点,推动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系统性转型。这座承载 6000 年文明积淀的 "帝王之乡",正通过产业重构、空间再造、动能革新,在长三角一体化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双重国家战略中锚定发展坐标。
一、战略定位:从产业重镇到区域价值枢纽
徐州的城市能级提升遵循 "强基拓维" 逻辑,《徐州市 "十四五" 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明确提出打造 "四中心一高地" 战略定位:
- 全国先进制造业领军中心巩固全球最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地位,推动徐工集团从装备制造商向 "智慧施工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转型。2024 年工程机械产业产值突破 3500 亿元,占全国近 15% 份额,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 15 年稳居全球前三。
- 淮海经济区科创策源中心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深地科学、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等特色学科,建设深地空间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4 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 2.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35 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淮海经济区首位。
- 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构建 "米字形高铁 + 双十字铁路 + 亿吨级内河港" 立体交通网,2024 年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 1500 列,货值同比增长 58%,徐州国际陆港入选全国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实现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主要节点城市全覆盖。
- 汉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以国家 5A 级汉文化景区为核心,打造 "千古龙飞地" 世界级文旅 IP。2024 年接待游客突破 8000 万人次,旅游收入超 900 亿元,户部山古建筑群保护工程入选联合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高地完成 30 万亩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创造 "挖深垫浅治塌成湖" 的潘安湖模式,该生态价值转化案例入选联合国《全球生态修复最佳实践》。2024 年森林覆盖率达 33%,跻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

二、产业重构:传统焕新与新兴崛起的双轮驱动
徐州坚持 "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并举",构建 "343" 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一)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标杆
- 工程机械的数字孪生实践徐工机械建成行业首个 "5G + 工业互联网" 智慧工厂,装载机生产线自动化率提升至 85%,通过 XCMG IoT 平台实现超 30 万台设备远程运维,后市场服务收入年增 20%,2024 年突破 200 亿元。
- 钢铁产业的低碳转型示范徐钢集团投资 50 亿元实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国首个智能化料场管控系统,吨钢综合能耗降至 530 千克标煤,较改造前下降 18%,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通过 A 类环保绩效评级的钢铁企业。
- 建材产业的循环经济范式中联水泥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技术,年消纳建筑垃圾、污泥等废弃物 300 万吨,生产的低碳水泥碳排放强度较传统工艺降低 40%,相关技术标准纳入国家绿色制造体系。

(二)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突破
- 深地空间开发的地下经济革命在徐州高新区建设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规划地下 1000 米深地数据中心,利用恒温恒湿环境降低数据中心能耗 35%,预计 2026 年投用后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绿色算力枢纽。
- 氢能产业的全链条生态构建依托协鑫集团等龙头企业,形成 "光伏制氢 - 高压储氢 - 燃料电池" 完整产业链。华东地区最大电解水制氢基地年产能达 5000 吨,配套建成加氢站 23 座,氢燃料电池重卡在淮海国际陆港实现规模化运营。
- 生物医疗的精准治疗突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细胞治疗中心开展 CAR-T 细胞治疗临床研究,2024 年成功救治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 56 例,客观缓解率达 82%,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医学》子刊,成为全国五大细胞治疗临床研究中心之一。
三、空间再造:从单极扩张到全域协同的格局重塑
徐州以 "多中心、组团式" 发展破解大城市病,构建 "一核引领、三极支撑、两带联动" 的空间发展新架构:
(一)中心城区的能级提升工程
- 中央活力区的金融商务集聚在云龙湖东岸规划建设淮海经济区金融集聚区,已吸引交通银行苏北总部、淮海国际资本大厦等项目落户,2025 年前将建成 3 座 200 米以上地标建筑,打造辐射周边 300 公里的区域金融决策中心。
- 历史城区的文化复兴计划实施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复建明清院落 23 处,引入汉文化沉浸式剧场、非遗大师工作室等业态,目标 2026 年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展示汉代文化的 "城市会客厅"。
- 高铁新城的产城融合示范依托徐州东站枢纽优势,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建设 1200 亩徐州国际博览中心(含 10 万平方米展馆),2026 年投用后将承接中国国际工程机械交易会等国家级展会,预计年带动会展经济规模超 200 亿元。

(二)三大增长极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 东部创新极(高新区)聚焦深地空间、第三代半导体等前沿领域,建设深地科学园、半导体材料产业园,2025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目标突破 65%,打造 "创新浓度" 最高的发展极。
- 南部生态极(铜山区)以吕梁湖为核心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推进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康养旅居,规划建设千亩光伏农业大棚,实现 "棚上发电、棚下种植" 的立体农业模式。
- 北部转型极(沛县 - 丰县)依托微山湖资源优势,建设徐州港沛县港区亿吨级港口,发展港航物流、绿色食品产业,打造长三角北翼冷链物流枢纽,预计 2025 年港口吞吐量突破 1.2 亿吨,农产品加工产值超 500 亿元。
四、动能革新:破解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密码
徐州构建 "平台支撑、人才赋能、资本撬动" 的创新生态体系,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
(一)科创平台的金字塔体系构建
- 国家级战略平台运营深地空间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7 个 "国字号" 平台,2024 年获国家科技奖 3 项,深地资源勘探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应用于沙特、俄罗斯等国家的油气开采项目。
- 省级研发平台矩阵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 45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87 个,在氢能储运、细胞治疗等领域建成 12 个产业研究院,形成 "研发 - 中试 - 产业化" 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
- 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徐工集团建成行业首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年研发投入超 60 亿元,累计获得专利 1.2 万件,2024 年工程机械技术创新指数居全球首位,成为中国制造业创新标杆企业。

(二)人才政策的精准靶向引育
- 金字塔型人才计划实施 "彭城英才计划",顶尖人才(两院院士)最高给予 1 亿元项目资助,领军人才(国家杰青)提供 800 万元安家补贴,青年人才(硕士及以上)享受 30 万元购房补贴,2024 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比增长 40%。
-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共建 18 个联合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设立深地科学与工程学院,定向培养地下空间开发、深地资源开采等领域专业人才,年输送急需紧缺技能型人才超 5000 人。
- 柔性引才机制创新建立 "周末工程师"" 候鸟专家 " 制度,吸引长三角地区 200 余名退休专家、在职教授定期来徐开展技术攻关,累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300 余项,相关经验获国家发改委通报表扬。
(三)资本生态的创新要素集聚
- 产业基金集群效应设立总规模 200 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投向半导体、氢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已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 800 亿元,成功培育出鑫晶半导体、协鑫氢能等一批独角兽企业。
- 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在淮海科技城建设科技金融街,推出 "苏科贷"" 人才贷 " 等专属产品,2024 年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 1200 亿元,同比增长 32%,科技金融服务覆盖率居全省前列。
- 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建立 "储备一批、改制一批、报审一批" 的上市企业梯队,目前全市上市企业达 16 家,计划 2025 年前新增 10 家,重点推动徐工机械等龙头企业冲击世界 500 强,2024 年企业直接融资占比提升至 65%。
五、生态治理: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样本
徐州用 20 年时间实现从 "煤城" 到 "生态绿城" 的蜕变,创造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的 "徐州经验":
(一)塌陷地治理的三大模式创新
- 潘安湖生态经济模式通过 "挖深垫浅造田、沉陷区建湿地",将 1.74 万亩采煤塌陷地转化为国家湿地公园,创造生态旅游、苗木种植等就业岗位 3000 余个,年生态旅游收入超 5 亿元,成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典型实践。
- 九里湖水质净化模式利用煤矿疏干水形成生态湿地,通过构建沉水植物群落、投放生态鱼苗,水质从劣 Ⅴ 类提升至 Ⅲ 类,吸引白鹭、灰鹤等 20 余种珍稀鸟类栖息,成为淮海经济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
- 吕梁山系统治理模式实施 "山水林田湖草" 综合治理,修复废弃矿山 23 座,建设梯田景观 1.2 万亩,发展 "生态农业 + 文旅康养" 产业,2024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低碳发展的产业实践探索
- 钢铁行业碳中和路径徐钢集团建设 100MW 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 1.5 亿度,配套建设 CCUS 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年封存二氧化碳 20 万吨,成为全省首个开展碳捕集利用的钢铁企业。
- 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新建建筑 100% 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024 年完成改造面积 500 万平方米,年节约标准煤 8 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1 万吨。
- 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建成 3 个国家级静脉产业园,年处理废旧轮胎 30 万吨、废钢铁 500 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 98%,居全省首位,形成 "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 的闭环产业链。
六、区域协同:在国家战略中的双向赋能
徐州主动融入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在长三角一体化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发挥连接枢纽作用:
(一)长三角北翼的协同发展实践
- 产业协作深化加入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与上海、苏州共建工程机械产业联盟,2024 年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项目 68 个,总投资超 500 亿元,实现 "研发在上海、制造在徐州" 的跨区域协同。
- 交通互联升级开通徐州至上海 "高铁快巴",每日开行 12 班次,最短行程 3 小时 18 分钟,规划建设徐州至苏州货运专线,推动长三角 "一日经济圈" 向苏北延伸。
- 公共服务共享实现长三角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覆盖,与南京、杭州等城市互认高层次人才资质,2024 年引进长三角地区人才 1.2 万人,占新引进人才总量的 35%。
(二)黄河流域的生态经济联动
- 微山湖生态共治与济宁、枣庄等沿湖城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联合治理 23 条入湖河流,2024 年微山湖水质优良率达 92%,创近 20 年最好水平,成为跨省流域生态保护典范。
- 文旅融合创新发起 "黄河文明・汉风走廊" 旅游联盟,推出 "徐州 - 西安 - 洛阳" 高铁旅游专线,串联六大古都文化资源,年输送游客超 200 万人次,打造黄河流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线路。
- 产业互补发展与郑州、西安共建装备制造产业带,形成 "徐州整机制造 - 郑州零部件配套 - 西安智能控制" 的产业协作体系,2024 年区域内产业链配套率达 70%,整体制造成本下降 15%。

七、挑战与对策:在转型中突破发展瓶颈
面对产业结构偏重、中心城市能级不足等挑战,徐州以系统思维推进改革创新:
- 破解产业结构矛盾设立 10 亿元未来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深地空间开发、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目标 202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 30%,培育 5 家百亿级 "链主" 企业。
-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规划建设 3 平方公里徐州中央商务区,出台总部经济专项政策,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给予最高 5000 万元落户奖励,力争 2025 年引进各类总部型企业 50 家以上。
- 强化人才发展支撑实施 "彭城人才强基工程",对留徐工作的本科毕业生给予每月 2000 元生活补贴(连续 3 年),建设 10 万套人才公寓,目标 2025 年高校毕业生留徐率提升至 45%,人才资源总量突破 150 万人。
站在 "两个一百年" 的历史交汇点,徐州正以 "功成不必在我" 的战略定力和 "功成必定有我" 的使命担当,书写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时代答卷。从工程机械的钢铁丛林到深地空间的探索前沿,从采煤塌陷的生态疮疤到湖光山色的宜居典范,这座千年古城的蜕变证明:传统产业的升级蝶变与新兴动能的培育壮大可以并行不悖,工业文明的厚重积淀与生态文明的绿色追求能够交相辉映。未来的徐州,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动能,成为长三角向北辐射的战略支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示范窗口,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城市转型的 "徐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