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美国百年优势,川普百天败光,再次证明伟人的话高瞻远瞩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百年积累,一朝失守,这听起来像夸张的危言,却出自美国自家专家之口,美国花了一个世纪建立的全球优势,竟被特朗普在短短百天内消耗殆尽,特朗普究竟做了什么,让“衰退”来得如此之快?

科技版图的历史巨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科技上远远落后欧洲列强。

德国凭借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瞻远瞩的眼光,涌现出爱因斯坦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在诺贝尔奖得主中占据三分之一的席位。

相比之下,美国的科技实力显得有些羸弱,诺奖得主仅占6%。

彼时美国更像是一个亦步亦趋的跟随者,不得不仰仗欧洲的科技成果维系工业的进步。

美国企业甚至不惜冒着侵权的风险,大肆"山寨"英国的专利技术。

在蒸汽机、纺织机械等多个领域,美国都只能望其项背,甚至沦为欧洲技术的"剽窃者"。

谁料想几十年后,两国的科技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究其原因,还要从两次世界大战说起。

纳粹对犹太人的血腥迫害,迫使大批科学精英背井离乡,逃亡他国。

美国凭借其相对宽松的移民政策,吸引了约60%的犹太裔科学家,其中就包括改变物理学面貌的爱因斯坦。

这场"科学家大迁徙",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在世界科学版图中的地位。

美国的科研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批欧洲科学家为之注入新鲜血液。

一时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加州理工等一批名校名所声名鹊起,成为科学新贵的摇篮。

二战的炮火虽然没有波及美国本土,却为其科技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战争结束,美国以压倒性的军事和经济优势傲视群雄。

为巩固科技领先地位,美国加大研发和教育投入,20世纪50年代研发经费支出达到全球最高的2.5%。

正是依靠政府和产业界的通力合作,美国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研究的新体系,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二战后的曼哈顿计划到阿波罗登月,从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到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美国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其科研实力之强大,令世界侧目。

学术的圣殿不再神圣?

然而,让美国引以为傲的科研体系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特朗普执政以来,频频向大学和科研机构"亮剑"。

这位行事乖张的总统威胁要大幅削减科研经费,令不少高校和研究所陷入"钱荒"的窘境。

就连被誉为皇冠明珠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科学基金会也未能幸免,正在遭受"阉割"之痛。

一些重大科研项目被迫中止,实验室面临关门的境地。

科研人员叫苦连天,人心惶惶,担心美国科技界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特朗普的一意孤行激起了学界的强烈不满。

2023年3月,1900多位科学家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联名发表请愿书,公开指责特朗普政府正在摧毁美国的科学事业。

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大牌云集,足见事态之严重。

这些科学界的"重量级选手"直言不讳地表示,特朗普的做法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将美国的科研体系逼入绝境。

他们呼吁美国政府悬崖勒马,重新审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为科学家提供稳定的研究环境和经费保障。

人才外流,谁之过?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带来巨大冲击,不少华裔科学家选择"另谋高就"。

3月,知名核物理学家刘畅和数学家林华新相继回国,在学术圈引发轩然大波。

而在《自然》杂志一项针对美国科研人员的调查中,竟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有意离开美国。

这不禁让人感慨,当年德国科学家逃亡美国的一幕正在上演,只不过主角对调,剧情也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

作为最早从美国获益的科学强国,德国当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建立起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科研范式和人才培养机制,成就了海森堡、普朗克等一代科学巨擘。

然而纳粹的疯狂和战争的创伤,让德国科技界元气大伤。

美国却把握时机,对德国的科技精英虎口夺食,继而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然而,百年之后,美国上演着德国当年的悲剧。

建立起的百年科研优势,在特朗普的手中,竟然只用了短短100天就差点败光。

CNN主播在节目中痛心疾首地感慨,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大势所趋。

在反智主义、民粹主义的潮流中,美国正在重蹈德国覆辙,逐步丧失科技引领地位。

这应当成为美国上下警醒和反思的契机。


后来者居上,谁与争锋?

与美国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崛起在东方的新兴力量。

近年来,中国在主要科学期刊发文量、工程技术论文数量、专利申请等多个指标上,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前列。

从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到成为创新的引领者,中国科技界用几十年的努力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

这种成就的取得,固然离不开国家在科研经费、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大力扶持,但归根结底,还在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


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国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一思想的感召下,中国重启高考,召开了影响深远的科学与教育座谈会,为各行各业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正是有了制度的保障和观念的更新,中国的科技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在较量中赢得一席之地。

这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结语

科技强则国强。

回望世界科技版图的沧桑巨变,我们感慨万千。

热爱科学、尊重人才,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必须担当的使命。


这其中既有科技界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支持。

只有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热情,才能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才能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梦想。

纵观科技兴衰史,任何背离这一理念的做法,都难逃失败的命运。

希望这一教训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激励我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高瞻远瞩   美国   伟人   优势   科学   科技   德国   科学家   中国   欧洲   科研   纳粹   诺贝尔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