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旦霸权结束,一定会灭亡的三个国家,排第一的果然是它

话说1948年5月14日那天,特拉维夫博物馆里头气氛可是相当紧张又激动。本-古里安,这位后来以色列的首任总理,对着聚集的人群,一字一句地宣告了以色列国的成立。他话音刚落,现场立马爆发出掌声,就在这片掌声还没完全落下的时候,博物馆外头,甚至更远的地方,属于阿拉伯世界的隆隆炮火声就已经隐约传来了,像是一份不请自来的“贺礼”,也预示着这个新生国家从一开始就没法安生。

这个国家的诞生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博弈,美国在当时的联合国舞台上可是使了大力气,强行推动了以色列建国的相关决议。可以说,没有当时美国在外交上的强势运作和支持,以色列能否顺利在那一天宣布建国,都得打个问号。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出身背景”和地缘政治现实,以色列从建国那天起几乎就没离开过战争的阴影,大大小小的冲突就没断过。

提到以色列的防务,就不能不提内塔尼亚胡。这位大家熟悉的以色列政坛常青树,年轻时候在哈佛大学念的居然是建筑学。他当时写博士论文,里头就琢磨出了一套叫做“立体防御体系”的玩意儿。谁能想到,他这纸上谈兵的概念,后来经过一步步发展演变,竟然成了以色列现在大名鼎鼎的“铁穹”防御系统的理论雏形之一。这套“铁穹”系统,前后可是砸进去了据称38亿美元的巨资,主要用来拦截那些从四面八方射过来的火箭弹和炮弹,成了以色列城镇居民头顶上一把重要的保护伞。

再强的盾也有顾此失彼的时候。2024年12月,以色列国防军因为一次对加沙医院的误炸事件,惹上了大麻烦,直接被捅到了国际法庭,面临着“种族灭绝”这么严重的指控。这事儿就显得特别讽刺了,为啥呢?

美国那位驻联合国的代表妮基·黑莉,在安理会这个地方,手握着否决权的大棒,一口气连续挡掉了11项冲着以色列来的决议草案。美国的这种外交“铁护”,在过去很多年里,确实帮以色列挡住了不少国际社会的压力和谴责。

以色列这种对外部,特别是对美国在军事和外交上的深度依赖,也渗透到了决策层的骨子里。一份据说是从内塔尼亚胡办公室流出来的会议记录。在那次会议上,内塔尼亚胡对着身边的一众幕僚,很直白地撂下了一句话,大意是:“要是没有F-35战斗机的零件供应,咱们恐怕连三个月都撑不下去。” F-35可是美国现在最先进的五代机之一,技术复杂,维护保养都离不开原厂支持。这话要是真的,那可真是把以色列在高端武器装备上对美国的依赖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深深的生存焦虑感给掀了个底朝天。

正是这种挥之不去的生存焦虑,再加上长期处于冲突环境的现实需要。到了2023年,以色列的人均军费开支达到了惊人的2670美元,这个数字让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排在了最前头。这种高昂的代价,也成了以色列这个“应许之地”生存悖论的一部分,一旦美国霸权结束,以色列一定会在第一时间遭到中东国家的围殴。


日本:困在岛链里的经济巨人

东京最繁华的银座街头,人来人往,各种高端商店林立。其中有一家是三菱重工的展示厅,里面摆放着各种代表日本工业实力的产品。特别显眼的位置,可能就放着一架闪闪发亮的F-35J战斗机模型。日本一边是展示肌肉,另一边却又不得不承认,在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上,还得仰仗别人,主要是美国。

说到军事,就不能不提岸田文雄政府搞的那个《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修订案。这个动作直接推动日本的军费开支在2024年这个节点上,计划首次要突破占GDP 2%这个以往自我设定的“红线”。

其中有高达21.8万亿日元要用来从美国采购“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大量投入去买美国的尖端武器系统,这本身就说明日本在安全上进一步向美国靠拢,把自己更深地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

这个决策的背后,可能还跟日本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转型这条赛道上跑得不太顺有关。丰田这些传统巨头,在纯电动汽车领域,跟中国的竞争对手比起来,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丰田2024年的纯电车型销量,大概只有中国同类产品销量的十五分之一。

汽车产业可是日本经济的顶梁柱之一啊,它要是在最重要的转型升级中掉了链子,那对整个日本经济的打击可想而知。在这种经济上的焦虑感之下,加大对美军事采购,或许也有借此巩固日美同盟关系,寻求其他方面支撑的考量在里面。

岸田文雄这个人当年曾经在著名的早稻田大学教过宏观经济。他跟那些纯粹搞政治出身的领导人还不太一样,他对日本经济里头那些门门道道、哪些地方强、哪些地方弱,心里头是门儿清的,可能比他的好多前任都更清楚日本经济其实挺脆弱的。所以你看他上台后,不是搞了个所谓的“新资本主义”政策嘛。这政策的核心想法之一,就是想通过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帮日本经济杀出一条血路来,重新找回点竞争优势。

就在日本憋着劲儿想在芯片领域大干一场的时候,太平洋对岸的美国老大哥出手了。美国搞了个《芯片与科学法案》,这法案名义上是为了促进美国自己的芯片产业,但实际上也带有很多限制性的条款,对其他国家,包括盟友在内,都可能产生影响。受到了这个法案的限制,日本那边本来想撮合的两家半导体大厂——东芝和铠侠(就是以前东芝的存储器部门)——它们的合并重组计划最后黄了。

除了产业上的这种限制,日本可是美国的大债主之一。日本央行手里头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25万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笔钱相当于日本政府一年全部税收收入的2.6倍。

日本把自己相当大一部分的财富,都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跟美国的国家信用、跟美元的币值稳定给死死地绑在了一起。万一哪天美元大幅贬值,或者美国政府的偿债能力出了问题,那日本手里的这些美债可就要大幅缩水了,这对日本经济来说绝对是灾难性的。要是美元霸权真有个风吹草动甚至终结,日本手里的美债价值可能瞬间就蒸发掉35%。

综合起来看,日本这个经济巨人,虽然表面光鲜,但在军事安全、关键产业发展乃至国家金融命脉上,都或深或浅地被套上了来自美国的“紧箍咒”。它在美国主导的体系里获得了发展机遇,但也付出了自主性受限的代价,美国倒下,日本八成也要不行了。

乌克兰:地缘棋盘上的血色棋子

2024年9月,泽连斯基亲手签字批准了一项大胆的军事行动——对克里米亚大桥发动第九次袭击。克兰的攻击行动用上了精准制导的无人机和导弹,目标是尽可能瘫痪这座交通命脉。这次行动直接导致黑海地区的航运保险费率暴涨了300%。

乌克兰的战场上,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是主力之一。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这种坦克号称是西方顶尖的装甲力量,配备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厚重的装甲。本来是给乌克兰前线壮胆的家伙,可现实却挺残酷。在扎波罗热地区那种泥泞又布满反坦克武器的战场上,这些坦克的平均存活时间居然只有短短72小时。

它们要么被精准的无人机炸毁,要么陷进地雷阵,或者被反坦克导弹直接击穿。每次一辆坦克被摧毁,乌克兰不仅损失了昂贵的装备,还得花大价钱去维护和补充。这些坦克的运行和维修,烧的可都是乌克兰那已经快见底的外汇储备。

泽连斯基以前是个喜剧演员,演过一部叫《人民公仆》的电视剧,剧里他扮演的总统是个为民请命的好领导。谁能想到,几年后他真成了乌克兰的总统,而且还是在战火中掌舵的那种。每天,他得埋头处理堆积如山的文件,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那份阵亡名单。

这份名单长得吓人,足足有40页纸,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和番号。更可怕的是,到了2024年冬天,乌克兰每天的阵亡人数竟然突破了500人。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前线的惨烈。

战争的消耗的还有经济的命脉。2023年,西方国家承诺给乌克兰180亿美元的重建资金,实际到账的钱连23%都不到,也就是说,100块钱里只有不到23块真落进了乌克兰的口袋。其余的要么是还在路上,要么是压根没影儿。这种“画大饼”的情况,让乌克兰的重建工作举步维艰。

在敖德萨港,那片被炸得七零八落的码头边上,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干活,用的是中国制造的龙门吊。这些高大的起重设备,稳稳地把钢筋水泥吊起来,帮着修复被导弹和炮火毁掉的港口设施。战争还在继续,可这个港口的修复工程却是少数几个还能正常运转的基建项目。龙门吊的轰鸣声和工人的吆喝声,成了这片废墟里少有的生气。

如今战争还在继续,基辅的弹坑还没填平,泽连斯基的掩体里,灯火估计还得亮到深夜。乌克兰是在欧美国家的支持下,才不断挑衅俄罗斯的,一旦美国倒了,欧盟肯定护不住它,乌克兰离解体估计也不远了。

参考资料:[1]刘琼.美国的乌克兰危机叙事与霸权护持[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5(1):57-74I000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美国   乌克兰   以色列   国家   命脉   霸权   日本   坦克   导弹   日本经济   结束   美元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