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COP30气候谈判马上要在巴西贝伦开了,前一周气候与发展非营利组织“行动援助”扔出份分析报告,看完真让人有点咋舌。
国际上用来削减碳排放的援助资金里,帮工人和社区实现“公正转型”的钱,少得超出想象,这份报告不是随便做的,团队扒了全球两大多边气候基金的项目数据。

一个是联合国支持的绿色气候基金,简称GCF,一共178个获批项目;另一个是世界银行和区域开发银行搞的气候投资基金,叫CIF,466个获批项目,加起来近650个项目,用计算机程序加人工核查的方式,按四个标准去评估。
这四个标准看着就很实在,有没有让工人、女性和社区真参与进来,能不能帮着摆脱化石燃料和高污染农业,有没有技能培训或生计支持,能不能解决不平等问题。

可评估结果一出来,就有点让人沉默了,符合“公正转型”标准的项目,一百个里才两个,花在这上面的钱更夸张,每35美元气候资金里,只有1美元用在这领域。
十来年累计下来,也就6.3亿美元,本来想这数字再少也不至于太离谱吧?但后来发现,美国科技巨头杰夫・贝索斯那艘超级游艇,造价都比这钱还多。

行动援助的全球气候正义负责人特蕾莎・安德森说,这数据其实藏着气候行动推进慢的原因。老百姓被逼着选,要么要安全的工作和生计,要么要安全的地球。
这话真没说错,你想啊,要是减碳要让一家人没饭吃,谁会真心支持?国际工会联合会的伯特・德韦尔也说,这数据刚好印证了工人的观察,气候资金优先考虑的是投资者,不是受影响的人,很显然,就算资助方当初承诺得再好,实际做的时候还是偏了。

讲完报告里的数字,再看看实际项目里的情况,就更清楚问题在哪了,孟加拉国有个项目,开发商想让农民改种芒果,替代会排放很多甲烷的水稻,初衷听着没问题,减碳嘛,但他们只问了土地所有者的意见,完全没考虑季节性劳工,还有那些靠稻米加工吃饭的女性,芒果一年就收一季,可水稻能收三季。
这一改,劳工一年少了两季收入,直接断了生计,这项目最后成了“经济灾难”,要是当初多问问干活的人,也不至于走到这步。

本来想靠改种减碳,结果把人的饭碗砸了,这哪是推进气候行动,分明是帮倒忙,不光孟加拉国这样,肯尼亚之前也有个风电项目,开发商占了马赛族牧民的传统牧场,既没给合理补偿,也没帮着找替代生计。
牧民没了牧场就没了收入来源,只能抗议,最后项目停了,减碳没做成,还闹得两边不愉快,如此看来,气候项目要是不把社区和劳工的需求当回事,根本推进不下去。
这些事带来的影响还不止表面上的,“全球南方”国家本来历史排放就少,应对气候危机的能力也弱,现在还要承担转型的苦,北边国家出钱搞气候援助,却不看实际需求,只按投资者的想法来。

这样下去,南北国家的发展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更何况,民众对气候项目没了信任,参与度越来越低,气候行动自然就慢下来了。
既然问题这么多,马上要开的COP30,能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机会呢?这次巴西是主办国,他们已经把“公正转型方案”列为谈判的优先议题。这算是个好信号,至少议题能摆到台面上重点谈了。

其实2022年埃及COP27峰会上,就启动了“公正转型工作计划”,但之后一直没什么进展。这次COP30,民间团体想推着这事落地。
气候行动网络这些组织,希望谈判代表能搞个“贝伦行动机制”,就放在之前那个工作计划下面。目的很简单,就是定具体方案,给符合公正转型标准的项目多拨点钱。
行动援助还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让富裕国家每年出数万亿美元赠款,帮“全球南方”国家平稳淘汰污染行业,注意,是赠款不是贷款,要是贷款,这些国家又多了负担,并非明智之举。

另一个是让绿色气候基金改革,把劳工权益和社会正义放进项目评估的核心里,还有个争议点是气候投资基金CIF。
行动援助说这基金该逐步“终止”,为啥?因为CIF是世界银行运营的,主要由“全球北方”国家控制,“全球南方”国家没多少话语权。
但绿色气候基金不一样,它由联合国气候机构的缔约国管理,有民主机制约束,更何况,CIF设立时就有“日落条款”,说新的全球气候融资架构启动后就终止。

现在绿色气候基金都运行快十年了,CIF确实有点过时了,安德森说,现在很多谈判代表把“公正转型”当成气候行动的“可选项”,觉得没时间也没多余钱搞这个,直接盯着减碳就行。
但这种想法根本不对,那些不考虑公平的“捷径”,只会让转型更慢,民众不支持,项目推不动,最后减碳目标还是实现不了。

毫无疑问,气候转型要是丢下工人和社区,根本走不远,COP30的谈判桌前,别光说漂亮话,得真把钱花到点子上,把机制建起来,公正转型不是“奢侈品”,是必须要做的事,你们觉得要怎么推进公正转型?评论区可以聊聊。
更新时间:2025-11-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