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首次回应,青海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发现

今天,《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刊发《回应学界关注的青海黄河源 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文中,他对学界关注的石刻发现过程、内容解读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等问题作回应,并表示:“学术研究中存在争议是学术发展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6月8日,仝涛在《光明日报》发表《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文中首次提出,黄河源石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该文一经刊出立刻引发了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个领域学者的关注与热烈讨论。

清代还是秦代?

2022年,仝涛等人受邀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人民政府,调查一处被盗严重的吐蕃时期遗址——莫格德哇。2023年7月,仝涛等人探访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处凸出的山岩基部,发现了这处石刻。粗略辨识有“皇帝”“大”(后考证为“采”字)“乐”(后考证为“药”字)等残存文字。被告知它属于清代石刻,遂没有引起重视。

2024年初,整理和制订莫格德哇发掘方案时,仝涛注意到石刻上的“己卯”二字,再加上小篆字体,大胆推测,这可能是更早期的石刻。查阅大量资料,一一对比秦代文字和文献,逐渐确定:这处石刻为秦代石刻题记。

首先,主要是依据文字本身。典型的秦小篆,后世虽然有模仿,但区别非常明显。

其次,石刻中提到的“五大夫”爵位,是商鞅变法后设立的,一直沿用至东汉。而且“五大夫”这几个字是合文写法,是上古时期造字、写字的一种特别方式,在秦汉以后就基本上消失了。

此外,石刻中“昆陯”的“陯”字的辨识是又一关键例证。“陯”偏旁为阜旁,西汉以后这一写法就基本绝迹了。比对里耶秦简发掘者张春龙先生慷慨提供的秦简清晰照片后,才最终确认。陯”字的识读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才合理推测和辨识出了“昆陯”“方士”“采药”等相关铭文,从而实现了对整个石刻文本的完整通读。

2020年已经发现石刻

青海师范大学侯光良教授2020年7月在田野考察时就已发现该石刻,具有首察之功。

仝涛表示,翻阅文献,辨识关键信息,将其判断为秦始皇时期石刻,并发布研究成果,初衷是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这一发现可以说是填补了多个方面的空白。”

首先,它可以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它记录了秦始皇遣使前往昆仑山寻觅长生不老药的历史事实,这在文献中并无记载。

其次,石刻的发现为解决先秦时期“昆仑”“河源”的地望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石刻的发现地点位于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畔,扎陵湖之南便是巴颜喀拉山脉,与《山海经》《禹贡》等先秦文献关于昆仑山的最早记录“昆仑之丘……河水出焉”“河出昆仑”等重要地标特征非常契合,证实了唐代刘元鼎及清康熙年间勘定河源时对昆仑山地望的推定,也说明昆仑山与黄河源的密切关系。

此外,石刻的发现还实证了隋唐时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时期已经打通了最为关键的环节。这表明早在秦代,中原内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的交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交通史、文化交流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争议是推动学术进步重要力量

对于网上的争议,仝涛始终保持开放和严谨的态度。他认为:首先,关于石刻的年代和真实性,已经通过文字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论证。关于刻石年代,初步识读为“廿六年三月”。但关于该年号信息的论证还需要再结合刻石的超高清图像进一步确定

其次,关于石刻内容所反映事件的可行性方面。根据新疆师范大学教授饶尚宽先生所重建历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应该是开始于确定历法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0年。而秦始皇廿六年则沿用此前的历法,该年的三月是这一年的第6个月,而非第3个月,因此从逻辑上讲,采药使团是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到达的。

使团选择在冰冻的冬季出行,一方面,可能是迫于秦始皇的紧急需求;另一方面,更可能是受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及古代交通条件所限,不得已而作出的选择。秦时的黄河上游尚未有足够的桥梁、舟船等渡河条件,黄河源高海拔地区又多湿地、沼泽,夏季极易陷车,只能在寒冬季节水枯结冰之时,车辆人马方可履冰通行。黄河上游桥梁系统的建设,发生在汉代之后,至隋唐时期唐蕃古道开通之后逐步完善,此后才有条件在夏季丰水季节乘车实现高原的穿越。这在文献中有比较多的记载。

仝涛相信,“这一发现将为我们揭示更多秦代历史文化的奥秘。”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进行更深入的考古发掘,清理出秦代活动面,找到和复原石刻上碎裂脱落的残片,使这一石刻内容更加完整。同时,还想在石刻周边开展相关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对目前所见的多处相关遗迹和遗物,如岩画、石棺葬等进一步研究,复原当时这一区域的人类活动,为石刻研究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另一方面,多学科合作,进一步完善证据链。例如,从历史学、古文字学、古地质地理学、岩画学等诸多领域,开展综合性的交叉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高清扫描、微腐蚀分析、石刻微痕分析、残留物分析、湖泊沉积物分析等,获取更准确的年代、工艺技术、古气候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4

标签:历史   青海   石刻   发现   作者   河源   秦代   昆仑山   时期   文献   中国   历史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