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消息,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周二表示,将在特斯拉股东大会上投票反对马斯克的薪酬方案。美国规模最大的公共养老基金Calpers近日也宣布,计划在投票中反对特斯拉公司授予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方案。
此前,特斯拉董事长罗宾·德霍姆在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警告称,如果公司CEO马斯克的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不能获得批准,马斯克可能会离开特斯拉。

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值危机,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突然提起诉讼,指控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技术宣传和电池性能数据方面存在误导性陈述。这一消息直接导致特斯拉股价在美股市场暴跌6%,单日市值蒸发高达78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00亿元),创下自2024年12月以来的收盘新低。
在即将举行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股东将在大会期间对三个关键提案投票,包括马斯克薪酬方案、股权激励计划及董事选举。此前,根据特斯拉董事会提议的天价薪酬方案,马斯克有望获得特斯拉12%的股份奖励,估值约1.03万亿美元。

特斯拉最大的资产是什么?是工厂?是技术?不,是马斯克本人。同样,它最大的风险,也是马斯克本人。董事会主席罗宾·丹霍姆最近一反常态,频繁奔走于媒体之间,她反复强调的核心信息就一句话:如果这个方案通不过,马斯克可能会分心,甚至把精力转移到他的其他公司去。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把一个潜在的、模糊的风险,直接变成了摆在所有股东面前赤裸裸的选项。你看,这份合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把“马斯克会不会走”这个最大的不确定性,给量化了。
合约规定,马斯克在此期间不拿一分钱薪水,所有的回报,都必须跟一系列近乎疯狂的业绩目标挂钩。这等于是在说:想要马斯克全心全意留下来,继续为特斯拉创造奇迹吗?可以,价码就是未来公司增值部分的约12%股权。这哪里是激励,这分明就是一份留人保单的“保费”。

这份保单让所有机构投资者都陷入了极度的两难。像挪威主权基金这样的反对派觉得,这“保费”实在太贵了,高达12%的股权稀释,简直是在割现有股东的肉。可他们心里更清楚,一旦“保险失效”,也就是马斯克真的撂挑子,那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这种又爱又恨的纠结,正是这份合约设计的高明之处。它逼着你为恐惧买单。而马斯克本人,似乎也乐于强化这种捆绑。据报道,他与挪威基金CEO之间曾有过火药味十足的短信交流,他竟然把纯粹的商业分歧,上升到了“朋友难道不该互相帮助吗”的个人情感层面。这种风格,更是为这份“保险合约”的强制性,抹上了一层浓厚的个人色彩。

再来看它的第二重身份:一部用于重塑市场预期的超级叙事引擎。
方案里列出的那些业绩门槛,每一个都足以让人瞠目结舌:公司市值要达到惊人的8.5万亿美元,要交付2000万辆汽车,要部署100万辆无人驾驶出租车,甚至还要生产100万台人形机器人。
这些目标的首要功能,可能根本不是为了实现,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宏大到足以让万亿美元薪酬显得“合理”的故事框架。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当一个8.5万亿的数字被抛出来后,投资者的讨论焦点,就不知不觉地从“这笔钱是不是太多了”,转移到了“万一……万一真实现了呢?”。

整个公司的估值逻辑,就在这个过程中被悄悄重塑了。
更聪明的是,马斯克本人公开宣称,他要的不是钱,而是对公司至少25%的投票权。他的理由是为了确保自己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宏大构想,不会中途被人搅黄。你看,他巧妙地把一个容易引发反感的个人财富诉求,转换成了一个关乎公司未来命运的“控制权”问题。
这么一来,支持这份方案,就好像不再是对个人贪婪的纵容,而是对一个伟大愿景的必要投资。这种叙事,对于像巴伦资本这样的铁杆支持者和广大的散户来说,简直就是信仰的基石。他们投资的本来就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马斯克这个“疯子”创造不可能的能力。这份方案,为他们的“英雄崇拜”,提供了史诗级的、可量化的剧本。

这套叙事逻辑,完全绕开了过程的合理性与规则的约束,它只指向一个最终的、颠覆性的结果,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信息:只要能创造奇迹,规矩,是可以被打破的。
这就引出了这份方案的第三重,也是最核心的身份:一场挑战现代公司治理边界的制度公投。
这次投票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迫使所有股东,必须在“创始人的无限权力”和“现代企业的制衡法则”之间,做出一个公开的选择。这已经不是一次普通的商业决策了,而是一场事实上的“修宪公投”。

你看反对阵营里站着的都是谁?挪威主权基金,全球最大的。代理咨询机构ISS和GlassLewis,它们的影响力巨大,专门为贝莱德这种资管巨头提供投票建议。马斯克曾怒斥它们是“企业恐怖分子”,恰恰说明了它们的“建制派”地位。
他们的反对理由高度统一:方案规模过大、股权稀释过分、将公司的未来过度绑定在一个人身上,缺乏对“关键人物风险”的制衡。这些理由,几乎条条都踩在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石上。

更让这场冲突戏剧化的是,董事会本身就带着“原罪”。特拉华州的一家法院,就曾经因为部分董事缺乏独立性,而驳回过一个价值560亿美元的旧版方案。直到今天,马斯克的亲弟弟还稳坐董事会,这让外界对其独立性的质疑从未停止。
一个本身程序就存疑的董事会,发起了一场可能颠覆公司治理规则的公投,这矛盾简直拉满了。
这与Meta的扎克伯格或者Snap的创始人还不一样,他们通过特殊的双层股权结构,从一开始就锁死了自己的控制权。马斯克没有。他必须通过赢得这场“民意”的授权,来获得他想要的权力。

所以,11月6日的这场投票,俨然成了特斯拉的“卢比孔河时刻”。是让凯撒渡过那条河,赋予他超越元老院的权力,去开创一个帝国。还是坚守共和的传统,用制度的笼子把他关起来?每一个股东手里的票,都在回答这个问题。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马斯克的这份万亿薪酬方案,都已经成功地将一场关于个人待遇的商业谈判,升级为一场关乎风险、叙事与权力的多维度战争。它既是特斯拉为留住自己核心大脑而设计的精巧枷锁,也是重塑自身估值神话的强大工具,更是对全球公司治理体系的一次公开挑衅。

它把一个终极问题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在一个由超级个体驱动创新的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平衡天才的破坏力与制度的稳定性?
股东们的选择,不仅决定了马斯克的钱包和特斯拉的未来,更将成为未来商业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经典案例,被反复研究和讨论。那些被形容为在巨头博弈中几乎没有话语权的“罗马平民”般的散户投资者,也在这场历史大戏中,被动地见证着一切。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