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赴慷慨 烽火已去义长存

参考消息网9月4日报道(文/吕梦琦 王学涛 王皓 李元昊)80多年前,有“表里山河”之称的三晋大地饱受日军铁蹄践踏,一场关乎中华民族存亡的持久战激烈地进行着。在罪恶与正义面前,多位国际友人选择站在正义一边,远渡重洋来到这片英雄的土地,与中国人民一起并肩作战。许多地方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一些遗迹保存至今。

烽烟散尽,情义永存。三晋儿女用一座座纪念馆、展览馆纪念中国人民永志不忘的老朋友。初秋时节,记者循着蜿蜒的山路,在太行山上、吕梁山间,寻迹三位国际友人援华抗战的感人故事,追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英国人林迈可:用电波让世界听到延安声音

晨光洒落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高家沟村,沿着整洁的村路前行,爬上陡峭的坡道,映入眼帘的便是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的正门。一面影壁上绘有这对中英伉俪的画像,两人身着八路军军服,在延安宝塔山下展露笑颜。

情定燕园、援华抗战、红色电波……纪念馆内400余幅珍贵照片再现了林迈可在中国八年支援抗战和生活的场景,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林迈可原名迈克尔·林赛,1937年12月受燕京大学聘请来华担任经济学导师。1938年初,他前往晋察冀边区考察,被那里军民的抗战精神所感动。他利用外籍身份秘密为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购买和运送急需的药品以及无线电通讯器材,帮助营救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协助运送军用物资。

“任何有血性有思想的人,都有义务去反对日本军队。”林迈可在回忆录中写道。

为避免给购物商店带来麻烦,林迈可认为最好撕掉原标签,再贴上中文标签。于是,他向自己的学生李效黎求助,在他眼里这名女学生值得信赖。在不断交往中,两人心生情愫,1941年结为伉俪,共同支持抗战。

不久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宪兵冲进燕京大学,试图逮捕林迈可。幸运的是,他们在日军抓捕前10分钟成功逃走,辗转抵达晋察冀边区和延安,与中国军民一起投入抗战。

这位身形高瘦的英国人支持八路军抗战,一方面是出于对日军侵略行径的愤慨,另一方面也源自对八路军抗战意志的敬佩。他曾这样说道:“这可能是唯一的一支军队,能在根本没有正常的物资供应的恶劣环境中作战。”

林迈可为中国无线电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他不止一次到山西帮助八路军检修电台,曾被朱德总司令委任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通讯顾问”。当年,他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培养的那批学生,后来成为新中国电讯工作的骨干。

1944年5月,林迈可偕夫人穿过日军三道封锁线,历经艰险到达延安。在那里,他利用定向天线弥补功率不足,建立了一台大型收发报机,把红色电波发到美国西海岸,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林迈可参与创建新华社英文广播部,并担任顾问和英文改稿专家,使新华社得以用无线电通信技术向国外播发英文电讯。

“每天早上先看延安的报纸,选择需要的部分翻译成英文,下午4点把英文稿送到三局发送出去。遇到问题,就去和新华社社长博古磋商。”李效黎在回忆录中这样描写那段时间林迈可的工作。

如今,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静静地坐落在小山坡上,讲解员付耀男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和研学学生讲述这位“中国女婿”的抗战故事。游客石向平第一次了解这段历史,内心受到很大触动。他说:“回家后,我要把林迈可的事迹讲给儿孙听,永远铭记他为世界和平正义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为中国抗战事业献出生命

在前往中国的旅途中,林迈可邂逅了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当时,白求恩携带了很多医疗器械和药品,要到华北抗日根据地帮助中共游击队抗战。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

1939年8月,林迈可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与白求恩再次相逢。不幸的是,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由于在抢救伤员时手指不慎被划破,严重感染导致败血症,11月12日白求恩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病逝,终年49岁。

一位加拿大人,为了中国的抗战事业,将生命的终点定格在了太行山。一年九个多月,白求恩在中国的时间虽短,却义比天高。

据不完全统计,白求恩曾亲手为1200余名伤员实施手术和医疗救治。有一次,在黑寺前线救护所进行手术时,敌机的炸弹落在离救护所40米处,震塌了小庙东北角,但白求恩仍坚持做完手术。在病逝前一个多月,他还创办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即使是在手指严重感染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抢救了13名危重伤员。

什么是“白求恩精神”?山西省五台县松岩口村白求恩纪念馆展厅入口处镌刻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八个大字给出了答案。这是毛泽东对白求恩的高度评价。

为何选择中国?七七事变爆发后,白求恩在演讲中无比愤慨地指出:“章鱼状的垄断资本主义已四处伸出触手,日本侵略中国即是一例。”他还曾说过:“我拒绝生活在一个制造屠杀和腐败的世界里而不奋起反抗……我现在到中国去,因为我觉得那里是我最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1938年6月17日,白求恩抵达驻扎在山西省五台县金岗库村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被司令员聂荣臻聘为军区卫生顾问。9月15日,白求恩模范病室在五台县松岩口村建成。

为了纪念白求恩,当地政府后来修缮了白求恩模范病室,又在东侧建起白求恩纪念馆。

听诊器、镊子、止血钳、药碾、资料包、刀片、药驮子……展柜前,就读于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的初中生张航铭驻足停留,不时拍照记录下展板信息。“我从课本上学习了白求恩的感人事迹,所以想走一走他走过的路,体会他当年的心情。”张航铭说。

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杨庄村,白求恩的事迹已与村庄融为一体。村口矗立着白求恩雕像,旁边展板上写着“白求恩精神永放光芒”九个大字。村边小河上架起一座“友谊桥”,桥旁木牌坊正中写着“白求恩”。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旧址就在山坡上的一座四合院内。青砖木窗,透露着岁月的痕迹。今年3月,杨庄村白求恩纪念馆重新布展,详细讲述他的生平事迹。

“小妇人”艾伟德:带领百余名孤儿安全转移

在林迈可来中国之前,他的英国同胞格拉蒂斯·艾伟德已经在这个她视为“第二故乡”的国家生活了七年。

时隔80余年,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至今仍保留着艾伟德曾经居住的院落。取材于艾伟德故事的好莱坞电影《六福客栈》,赢得了第16届美国电影金球奖“促进国际间了解影片”奖,艾伟德也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影响美国人看待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西方,艾伟德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她在190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郊区,1930年10月辗转万里来到太行山上的阳城县,在东关村开办客栈。随后十年间,她帮助当地政府开展“解放天足”活动、收养孤儿、救助难民、支持抗战,做过许多善举。

“我恨恶日军的暴行,不能缄默不言。”艾伟德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向西方媒体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

最让人感动的是,在日军占领阳城前,艾伟德带领孩子们穿越层层封锁安全转移。她身高不足1.5米,体重只有七八十斤,但这并不影响她为中国抗战出力。当地资料记载,她救助收养的孤儿中,最大的十几岁,最小的四岁。1940年3月,她带领百余名孤儿,穿越中条山,渡过黄河,徒步在崇山峻岭间,历时20余天,行程达480公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孩子们安全送到当时的大后方西安附近的扶风县。

2015年出版的《六福客栈——小妇人艾伟德传奇》一书中,记录了当年的孤儿秦秋荣的一段回忆:“记得队伍行走缓慢,首尾拉得很长。艾伟德一会儿前一会儿后,指挥大家。记得是刚过春节不久,大部分孩子没穿棉衣,也没有被子……过黄河的时候,我们坐的是没有船帮子的大船,骡马和人一起上了船,泥泥水水地过河。”

1949年,47岁的艾伟德回到英国后,写下自传《我的心在中国》。英国作家艾伦·伯斯奇看到后,以其自传为蓝本,写了英文版传记小说《小妇人》,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阳城县志》主编王家胜介绍说,艾伟德的事迹影响了欧美一代人,近年来不断有外国人到阳城寻找“六福客栈”的历史遗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烽火   慷慨   白求恩   中国   延安   晋察冀   日军   山西省   纪念馆   阳城   英文   孤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