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终破“停滞”!通胀连21个月爆表,QE效果成谜

通胀连着21个月超过2%,工资涨幅创下几十年新高,日本经济的表现让不少人感到意外——那个被贴了“失去的三十年”标签的国家,似乎终于要松口气了。

有人说,这是日本央行二十多年坚持量化宽松政策的胜利;也有人认为,真正让日本经济“动起来”的,其实不是政策,而是全球局势变化带来的“外部冲击”。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如果认真看一看,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日本不是最近才开始搞宽松,早在1999年,日本央行就把利率降到零。

2001年正式启动量化宽松(QE),随后十多年,政策工具不断升级。2013年“安倍经济学”提出“三支箭”,将QE升级为“量化质化宽松”(QQE),并设立2%的通胀目标。2016年,日本又引入负利率和收益率曲线控制(YCC),进一步刺激市场。

但这么多年下来,通胀率始终提不上去。

2001年到2012年,日本CPI和核心CPI年均都是负增长。就算2013年QQE上阵、负利率落地,2013年到2019年,CPI年均也只有0.8%,核心CPI更低,为0.7%。2019年疫情前夕,CPI通胀0.5%,核心CPI也才0.7%。可以说,政策做了不少,但通缩阴影一直没散。

这让人不得不问一句:这么多年宽松政策,到底有没有真正起作用?

事情有了变化,是从2020年开始的。

这一年,全球疫情暴发,供应链大乱,原材料价格飙升。数据显示,当年年底,美国CRB商品价格指数较年内低点反弹了27.7%,到了2021年底又涨了30%。

日本作为资源进口大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从2021年2月起结束了12个月的下跌,全年上涨4.6%,创下2009年以来的新高。

同一时间,CPI和核心CPI虽然还不高,但也开始转正。到了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全球能源价格进一步上涨,CRB指数在5月冲到644点。那一年,日本PPI年均上涨9.8%,CPI和核心CPI也都明显升温,年末双双达到4%。

这时候,还叠加了一个重要因素:汇率。2021年起,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开始加息,而日本央行却按兵不动,结果就是日元不断贬值。三年下来,日元对美元汇率累计下跌26.7%,进口成本更高,输入性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但这场通胀的到来,并不是因为央行多印了多少钞票,而是全球局势的连锁反应。换句话说,日本不是把通胀“做”出来的,而是“被”通胀起来的。

通胀虽然来得“突然”,但也确实带动了不少经济指标的改善。2021年到2024年,日本名义GDP年均增长3.0%,比2013到2017年的2.0%好不少。企业盈利回暖,家庭收入增长,消费和投资都被带动起来。

日本央行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未来1年、3年、5年的通胀预期都稳定在2%以上。这说明,通胀预期确实被“唤醒”了。

在通胀连续爆表21个月之后,2024年3月,日本央行宣布退出负利率,进入加息周期。到2025年9月,共加息3次,累计提升60个基点。

但加息这条路并不轻松。

一方面,日本实际GDP增速依然不高。2020年到2024年,年均增速仅为0.1%,比2015到2019年的0.8%低了不少。2024年全年增长只有0.1%,IMF预计2025年也只有0.7%。

另一方面,加息会推高国债利率。目前,3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已经升破3%,10年期也达到1.6%。而日本政府负债率超过200%,利率一升,财政压力就加重了。

还有一个不确定因素:全球货币周期。如果美联储明年开始降息,日本继续加息就可能形成利差逆转,日元升值压力加大,出口受影响,经济恢复可能再添变数。

从这些年日本的经历看,QE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更糟的局面,但真正让日本经济“动起来”的,不是政策本身,而是全球疫情、能源价格上涨、日元贬值这些“外部变量”的组合。

长期通缩的环境下,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是非常有限的,日本的经验说明结构性改革和外部环境的这些因素,才是真正影响经济走向的重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财经   通胀   日本经济   效果   日本   央行   利率   宽松   政策   日元   全球   核心   疫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