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重返娃哈哈!新品牌"娃小宗"惨败, 经销商只认娃哈哈不认人?

历经一个多月调整,宗馥莉再次重返娃哈哈。与上次被公司请回不同,此次去而复返更像是无奈的妥协。

此前,宗馥莉控股的宏盛胜饮料对旗下经销商发出通知,明确2026年将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这意味着她另起炉灶打造新品牌“娃小宗”的计划暂时失败。

在娃哈哈工作近15年的前客户经理郑某表示,经销商普遍不愿打款,多数只认娃哈哈品牌,不认宗馥莉个人。

业内人士或许知晓“娃小宗”脱胎于娃哈哈,但消费者对此并不了解,产品流入终端后难以实现销售周转,没有盈利空间的生意,经销商自然不愿参与。

据郑某介绍,签订新一年框架协议时,经销商需缴纳相当于年计划销售额30%的保证金,即三个月的货款。

作为新品牌,如此高的打款金额让经销商难以评估风险,自然不愿配合。他进一步提到,当前娃哈哈一线销售人员工作积极性低迷,核心原因是收入大幅下降。

去年业绩实现增长,但员工收入几乎腰斩,很多老员工的年终奖仅为往年的一半甚至更低,部分年龄较大的员工已连续数月未拿到工资。

郑某表示,员工薪资拖欠的核心原因是销量未达到总部制定的考核标准,而该标准却持续提高。尤其是去年借助舆论流量实现业绩增长后,娃哈哈今年制定的考核标准大幅提升,部分地区甚至要求达到50%的增长率,这一目标显然脱离实际。

郑某补充道,贵州作为娃哈哈的销量大省,去年在特殊市场环境下仅实现10%左右的增长,增速位列全国倒数第一,但今年仍被要求继续增长,明显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

不少员工因月度业绩未达成增长目标,被降为付货员,进而面临降薪。

当被问及为何无人反对不合理的考核标准时,郑某透露,今年开始出现大量不满声音,全国已形成上千人的离职员工群,群内成员均对宗馥莉近两年的改革举措表示不满。

除绩效标准外,员工不满的另一焦点是劳动合同改签。

今年2月,大部分员工被要求将劳务合同从娃哈哈集团改签至宏胜系公司,不愿改签者只能离职,且无任何补偿。

事实上,不仅内部员工,经销商群体也经历了大规模调整。今年,年销量低于300万元的经销商均被清退,这类经销商虽单体体量小,但整体数量众多。

据悉,这也是宗馥莉接手娃哈哈后推行的改革举措之一。与其他饮料品牌不同,娃哈哈的经销体系采用“仅与一级经销商建联,后续渠道全由经销商自主负责”的模式。

这套自宗庆后时代建立的联销体模式已运行30年,而宗馥莉近两年的一系列动作,显然意在打破这一传统体系。

嘉世咨询合伙人李应涛表示,娃哈哈的联销体模式与农夫山泉的全渠道参与经销模式差异显著。

通常,品牌开拓新市场初期,多采用娃哈哈这类模式,可快速实现市场扩张,降低管理成本,同时通过一级经销商“先打款后进货”的方式快速回笼现金流,这些都是联销体模式的核心优势。

但自2014年起,娃哈哈年销量长期徘徊在400亿至500亿元之间,期间多次推出新品均未取得市场突破,这也暴露了联销体模式的固有劣势。

李应涛补充道,首先,联销体模式对终端渠道掌控力薄弱,品牌仅能对接一级经销商,无法触及下游渠道,导致新品推广阻力巨大;

其次,数字化转型难度极高,经销商作为独立主体,可能拥有自有数字化系统,难以统一接入品牌方系统。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行业聚焦精细化运营与数字化效率提升,娃哈哈联销体模式的弊端被进一步放大。

关于宗馥莉为何推行如此激进的改革,甚至多次引发舆论热议,李应涛认为,娃哈哈的传统模式已到必须改革的临界点,若拖延下去,积弊加深后改革难度将更大,这或许是宗馥莉急于推进改革的核心原因。

李应涛进一步表示,改革必然涉及公司内部各类组织与群体的核心利益重新分配。

例如,联销体模式下的经销商习惯了宗庆后时代“高利润、低要求、重人情”的管理方式,对宗馥莉倡导的“数字化、标准化、流程化”改革自然存在抵触情绪,公司内部也面临巨大阻力。

或许,复杂的家族关系、模糊的股权归属,叠加难度极高的创新改革,注定让宗馥莉在娃哈哈的每一步调整都充满争议与波澜。

#财政##国际##经济##时事热点头条说##上头条 聊热点##热点##社会##品牌##娃哈哈##品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2

标签:财经   娃哈哈   经销商   模式   员工   品牌   销量   热点   核心   渠道   难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