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柳小玲 通讯员 肖良水 文/图
今天是七夕,泉州泉港区南埔镇的一个文物新发现,为这个浪漫节日增添了厚重的历史韵味。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南埔镇的清代兰陵桥得以重见天日,该桥以沉稳之姿和浪漫往事,向世人传递着“一诺千金”的永恒重量。8月29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兰陵桥的发现意义重大,不仅体现了清代闽南地区的建桥技艺,更成为泉州爱情文化、诚信精神与女性力量的物质见证。
三墩四孔江海回澜 建筑智慧满满
“这座沉睡百年的清代石桥,重新走入公众视野,是值得开心的事,它不只是一处交通遗迹,更是一件跨越时空的爱情信物,见证了一位清代女子‘建桥造福梓里’的誓言与她用一生完成的兑现。”泉港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长肖良水说道。
据介绍,随着“四普”工作的持续推进,泉港区新发现了一批文化遗产,兰陵桥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它静卧于西溪之上,连通南埔镇施厝村与埭头村,也连起了一段浪漫与责任交织的历史记忆。
从空中俯瞰,兰陵桥历经岁月沧桑仍显坚固
在田野调查中,普查队对兰陵桥展开了全面测绘与记录。该桥始建于清代,为花岗岩砌筑的三墩四孔石桥,总长16.4米,宽2.92米,桥墩呈船形构造,石条犬牙交错、榫合叠扣,并以铸铅加固,墩头作尖形以分水势,显示出鲜明的沿海适应性特征。而桥面铺长石板,两侧设护栏,桥头立“兰陵桥”碑刻,整体结构稳重精巧。
河水冲刷百年,古拙的墩身见证了时光流转
“据《梅峰肖氏族谱》所载,此桥于同治甲子年(1864年)由奉政大夫肖继光支持建造,曾是‘下山’各村通往‘顶路’的交通要道。”肖良水表示。
古桥背后 藏着一段爱情故事
“四普”不仅记录建筑,更唤醒记忆。普查队通过走访乡民与查考方志,兰陵桥背后的爱情故事清晰浮现:清代施厝村才女施氏,自幼见西溪潮涨潮落、乡人涉水艰难,尤其在裹足盛行的年代,妇女渡溪更为不便。待嫁之时,她立下誓愿:“如能嫁为贵人妇,必建桥以利乡邻。”
桥头立“兰陵桥”碑刻
“后嫁与肖继光,夫妇相偕富贵。她不忘初心,向丈夫道出心愿,肖继光倾力支持,雇工建桥,终在同治甲子年梅月竣工。一诺既出,金石为开,这座桥因此被当地人称为‘爱情桥’。”肖良水介绍。
据“四普”登记,兰陵桥历经一百六十载风雨,主体结构仍基本完好。随着当代海堤建设与道路更新,它已不再承担日常交通功能,但其文化意义与象征价值日益凸显。
编辑:林威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