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个热搜,“小时候是没有穿衣体面权的”,细读满是心酸。
1
有个女孩分享,说小时候,别人送了她妈一条丝袜,腿后面是一整条黑线。她妈自己不穿,让她穿。女孩不想穿,妈妈就不给她别的丝袜。
她只能穿着去补习班,果不其然被其他同学笑了。

有网友说,小时候妈妈给钩了双坡跟凉鞋,鞋底是妈妈自己买的,大概有7厘米高,紫色的,一朵大花,上面是妈妈钩的绑带。
妈妈让网友穿这双鞋,网友没有别的鞋只能穿。想象一下,在农村,身上穿着脏兮兮的90年代的校服,脚上踩着一双7厘米的高跟鞋,在学校想不引人注目都难。

有网友评论说,真的很感激初高中校服,遮住了我不合身的旧衣服。
现在想想也是,校服虽然不够时尚,不够漂亮,但至少,拯救了很多人更糟糕的穿衣命运。

除了衣服不合身,还有很多网友小时候承受着来自父母无端的穿衣指责。
一位网友分享,从12岁开始,她的穿着总是遭到父亲的指责。哪怕只是把衬衫扎进长裤,再穿一双运动鞋,爸爸也认为这是孩子故意凸显身材。
穿衣打扮上的改变,可能不过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某种呈现。
“我是谁?”“我跟别人哪里不同?”“真实的我应该什么样?”这是经常盘桓在孩子心中的课题。
与过度控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种伤害——完全忽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
一个未成年小女孩,竟然在凌晨时分,赤裸上身被自己的父母罚站在室外!
大半夜的,别人都在睡觉,小女孩却被罚站了长达近一个小时。这不仅侵犯了孩子的身体权,更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尊严。
2
无论是过度控制还是完全忽视,背后都是亲子关系中边界感的彻底失守。
一方面,父母可能以“为你好”的名义,将孩子视为实现自我理念的工具,而非独立的个体。
另一方面,父母习惯将孩子的生活全面纳入掌控,小到穿衣吃饭,大到社交娱乐,都要按自己的标准规划。
这种边界失守的根源,在于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
他们混淆了“爱”与“支配”的边界,要么将其置于无规则的荒野中“野蛮生长”,要么用权威枷锁将其捆在“正确轨道”上。

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些父母会用羞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在穿衣上的探索。
一次,一个女孩穿了件露肩裙子,刚进家门就被爸爸一顿劈头盖脸羞辱:“穿成这样想勾引哪个男人?”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一书中指出,青春少男少女,性意识朦胧觉醒,向往与异性的交往,开始注重穿衣打扮或是想对异性表达好感。
当然,不是所有的穿着改变都跟两性有关。
3
于是,当我们长大独立后,一种典型的补偿行为出现了——报复性消费。
我们疯狂买买买的背后,是在试图填补童年缺失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有意识地将单纯的“报复性消费”转变为“建设性自我滋养”。
与自我和解的第一步,是理解父母的局限。
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模式源于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和认知局限。
他们可能只是重复着自己被养育的方式,或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了他们认为最合理的选择。
第二步,是接纳童年那个穿着不合身衣服的孩子。
我们可以对那个孩子说:“我看到了你的委屈和尴尬,这些感受是合理的。现在,我已经长大,有能力为你提供你曾经缺失的选择权和尊重。”

第三步,是学会建立健康的亲子边界,避免重蹈覆辙。
如果我们已为人父母,应当学会尊重孩子的身体自主权和选择建议权。
面对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发展,父母应该理解孩子这一行为,而不是武断地将其定义成“败坏”。更不该轻易对孩子的穿着进行羞辱式打压,如此只会在孩子内心种下自卑的种子。
与自我和解并不意味着否定过去的伤痛,而是理解它的来源,并以更健康的方式满足内心那个从未被满足的孩子。
有位网友经历了漫长的试错过程。她在27岁开始瘦下来后,才发现“瘦下来好啊,更好穿衣服。”
婚后,她的衣服色彩变得缤纷,有阵子偏爱粉色,有时又想各种色彩都想尝试一下。
她意识到:“女人,无论长幼,谁会拒绝华衣美裳呢?不讲究有时只是心思未开窍,有时是经济条件不达标。”

我们终于可以既理解父母的局限,也接纳童年那个穿着不合身衣服的孩子。
衣橱里塞满的,不只是童年欠下的债,更是我们不断探寻的自我。
每一件衣服背后,都是那个曾经没有选择权的小孩,和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自己,共同寻找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能坦然面对过去,而不是通过疯狂购物来填补内心的空洞,我们才真正实现了与自我和解。
那时的我们,既能穿着得体,也能素面朝天从容自在——因为真正的体面,从来不在衣服,而在灵魂的独立与完整。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