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娥
8月29日,2025一带一路高校人工智能胜任力培养学术会议(2025 ACTS)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下称“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开幕。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联酋、土耳其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多位高校领导、国际组织代表、企业领军者及科幻文学名家等近300人出席会议。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杨斌作题为“智能时代的全球高等教育愿景:清华大学的战略与思考”的主旨报告,系统阐述了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布局与实践探索。他强调,要从“适应”转向“展望”和“塑造”,塑造开放包容、有所担当、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院长欧阳证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远不止于经济合作,更承载着通过知识交流、教育协作实现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本次会议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汇聚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行业领袖,分享关于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的深刻洞见、最佳实践和创新路径。
来自阿联酋、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的高校代表分别分享了各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
阿布扎比投资局实验室主任霍斯特·西蒙(Horst Simon)强调应通过聚焦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重大社会议题的基础研究,依托顶尖国际顾问委员会与全球合作项目,构建跨学科创新网络,将阿布扎比打造为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及全球科研协作的关键枢纽。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副校长艾哈迈德·法汉·莫哈末·萨杜拉(Ahmad Farhan Mohd Sadullah)强调AI应用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理心与利他精神,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副校长、首席人工智能官马诺·洛哈特帕农(Manoj Lohatepanont)系统介绍了高等教育从传统教学到AI驱动的范式转型,展示了本校为促进教育公平研发的“ChulaGENIE”大模型,以及在心理健康和医疗诊断等社会服务领域的AI应用实践。
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叶夫根尼·布尔纳耶夫(Evgeny Burnaev)指出,AI能显著提升教学与研究效率,并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大规模培养人才,应引导学生将AI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助手,而非“答案生成器”。
印度尼西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彼得鲁斯·穆尔桑托(Petrus Mursanto)阐述了AI如何赋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使命,并表示要将AI深度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同时警惕并缩小数字鸿沟,让技术真正地服务于人。
会议期间举行了多个合作签约仪式,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印尼建国大学以及新加坡信托资产管理公司分别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围绕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开展合作。
同时,学院也与腾讯、美的、迈瑞医疗、中国中煤能源集团、自变量机器人科技、博清科技六家领先企业达成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与技术创新落地。多项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校企研多方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此外,会议围绕“人工智能·教育·人文——科幻叙事中的未来教育想象”举办分论坛,由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付昊桓主持,来自教育、科技与文学领域的多位专家参与。科幻作家郝景芳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聚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因才施教。深圳外国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何石明提出了AI与课程融合的“六个阶梯”理念,强调技术应为教育之“翼”,而人性始终是教育之“根”。学堂在线副总裁潘守东围绕“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主题作报告。香港城市大学计算学院副院长王诗淇介绍了学校推行的以学为中心的“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模式,强调团队协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创意工作坊环节,来自中小学和教育企业的代表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应用。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北校区执行校长王丽分享了基于“STEM+A”大科学教育生态圈的建设经验;深中南山创新学校创新发展部主任杨为中分享了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深信服科技集团教育事业部副总裁张涛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的具体解决方案,为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提供了实践参考。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工智能教育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未来,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赢,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更多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助力区域创新发展。
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主办、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数据与信息研究院承办、培训学院协办。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