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许倬云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许倬云的晚年,绝不是“功成身退、颐养天年”那么简单。他的生命最后十年,简直是硬撑出来的高光。他身上的光,不只是“学者”的光环,还有那种面对衰老、病痛甚至死亡时的倔强和温柔。
95岁的老人,身体几乎全瘫,只能靠两根手指动弹。这位华语史学界的大佬,哪怕“肉身不便”,精神却依旧站在最前线,硬生生把每天过成了“公开课”。
在一档纪实访谈节目他自己坦率地说过:“我的瘫痪是一个问题,骨头和肌肉融合了,神经也治不好,脚也不能动了。”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语气平静到近乎冷静,甚至能让你觉得,这件事他早已和自己谈过无数遍。
许倬云这么多年就是“身体抱恙”,好多事仍旧亲力亲为,没有自暴自弃。他非常依赖于妻子的照料。有人问他累不累、痛不痛,他通常只是摆摆手,“还活着,总比什么都好。”
他自幼就是肌肉萎缩症,这种病有什么苦,只有自己知道。可他的精神始终杠杠的。曾有人感慨他“身残志坚”,但这四个字恐怕都还不足以形容他。
他最后十年,竟然是自己学术创作的高峰期。很多人以为老年是做减法的时候,许倬云却是变本加厉地做加法。他后期的著作,《万古江河》《说中国》《经纬华夏》……不仅话题大,笔锋还特别新。
写作的时候,他就用剩下活动的两根手指,慢慢地在键盘上一字一字敲下来。就连微博推文、直播演讲,也是这样的状态。2024年,他94岁高龄,开了微博账号【许倬云说历史】,条条推文都是“独角戏”,有时一条短短的微博,背后却是几天甚至十几天的打磨。
他晚年根本“不高冷”,哪怕是历史门外汉,也能跟着他的讲述一点点进门。
他直播讲《万古江河》的时候,人们在屏幕前留言“泪崩”,他却一脸温和地打趣:“年纪大了,嗓子不行,大家多多包涵。”那一刻,你会觉得距离历史原来可以这么近。
2023年对许倬云来说,是特别难熬的一年。老友、同学接二连三离去,几乎每个月都有噩耗。他在社交媒体写:“我在世一天,我愿意尽我之能,替中国人旷野呼唤。”那种痛苦,像钝刀子一点点割人,旁人未必看出来,但他自己明白。
年末,他获了“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尽管已不能亲自出席,只能录一段视频,但还是努力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安定自己,别慌张,定下心往前看,这是我的责任。”他对自己的要求,从来都不会因为外部环境而妥协。
许倬云一生最大的牵挂,其实就在“九州同”这四个字。每次被记者问及遗憾,他总要沉默几秒,“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话跟他念书时看甲骨文、考古挖掘时落泪的情景连着。家国、家乡,是他内心最深的底色。
哪怕身处美国,哪怕瘫痪在床,他最后的遗嘱都是:“骨灰撒太湖,墓碑刻‘许倬云 无锡人’。”其实也是一句:“我其实一点都不想离开。”
许多老一辈知识分子到晚年也许会变得冷淡或疏离,但他没有。他希望“天下大同”,希望中国越来越好,这种家国情怀,早就超越了学科、超越了个人。
许倬云晚年最打动人的,并非对学术的执着,也不是对身体残疾的豁达,而是某种“咬牙活着”的坚韧。现在社会高速变革,新技术层出不穷,年轻人焦虑、迷茫,连找工作都开始摆烂。但许倬云这种“哪怕只剩两根手指,也要继续写、继续讲、继续守望”的劲头,其实在告诉我们一件事:
“尽人事、听天命”。活着只要还能出一份力,就别轻易停下。
许倬云的温柔和倔强,让我们看到知识分子不仅是真的会思考,还敢担当,还能守得住孤独和遗憾。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即使时代再变、身体再弱,精神有时却可以撑起一整个世界。他对历史、国家、家庭的挚爱,还有一辈子的努力和追问,给很多和他一样曾焦虑、曾无助、曾怀疑自己的普通人,带来了安慰,活着就是最大的勇气。哪怕只剩两根手指,哪怕所有熟悉的人都先他而去了,他依然为“常民”写史,为华夏守夜,把悲伤和不甘一寸一寸化成纸上的文字。
这就是许倬云的选择,这就是他的光。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