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宝妈说,她快要被儿子气死了。
儿子数学比较弱,她就找了一些巩固知识点的资料和题,要儿子每天练一练。
可儿子除了把课内的作业做完,其余是一点也不想做了。
宝妈就“利诱”他,拿手机给他看动画片。
一开始,还管用,可一到后来,宝妈说:“你再做2页,我们就玩半小时手机。”
儿子直接回她:“我不玩总行了吧,你也别逼我了,我真的不想学。”
宝妈当时就愣住了,她感觉,自己手里唯一的筹码都不管用了,她觉得好无力。
“妈妈,我不想学”,这句话,相信不少家长都听过。
你在这为他学业急得上蹿下跳,他在那不慌不忙。你多说两句,他就说自己没天赋、没兴趣、比不过人家,不想学。
这可怎么办?遇到孩子说这话时,我们要怎么答?
你的回答,还真可能改变他的一生。

一:“自我决定”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自我决定”理论。
它是说,人天生就有3种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
只有当这3种需求都得到满足时,人才会有满满的内驱力,愿意自发、长久地做一件事。
而孩子之所以不想学,很可能,是这3种需求没有得到激发。
①自主感
我听过很多家长对孩子说:“你给我去做作业。”“你给我去看书。”
“你给我去”,在孩子听来,就是“我替你去”,我替你去做这个、替你去做那个。
一次两次还好,听多了,孩子就会觉得:
“凭什么我要去给你做这些呢?你自己咋不做呢?”
还有很多学业,都是家长强行给安排的,你要做这个、你要做那个。
孩子也会很逆反:“我一点主动权都没有,你都给安排好了,我为啥非要听你的?”
越长大,他就越怠惰,越不想做。
因为,他缺乏“自主感”——这不是我自己想要做的,而是你要求我做的。
②胜任感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学得很挫败,不想学。
就像我们看一本书,全是专业名词,甚至还全英文的,你得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查完了还不一定看得懂。
我相信,这本书,你很难看下去,能坚持看10页都很了不起了。
当孩子学习时,他觉得这也不会、那也不懂,那你就很难要求他高高兴兴、满怀激情地学了。
他只会用发呆、开小差、拖延来逃避。
因为学习,太痛苦了,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学下来,只觉得自己好失败、好没用。

③归属感
还有一种,就是归属感。
怎么说呢?
我之前看过一个视频,看完好心疼。
男孩高高兴兴回到家,举起手中的试卷,大声宣布:“我考了95分!”
爸爸抬起头,板着脸问:“还有5分去哪了?”
男孩举着试卷的手,停在半空,脸上的笑容也顿时僵住了,有些不知所措。
爸爸接着冷冷地问:“班上有考100的吗?”
小男孩小声回答:“有......”
爸爸很生气地大声质问:“那你为什么没有考100?”
男孩呆在原地,泪水围着眼眶打转,不敢让它们掉下来。
如果你是那个男孩,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是不是会觉得:“爸爸眼里,只有成绩,只有那没拿到的5分,就是没有我。”
这就是没有归属感。
当我们过于看重结果,看他是不是考了满分,看他是不是拿了好名次,看他是不是排名靠前。
如果他做得好,我们就高兴;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我们就生气。
那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就没有“归属感”,他只觉得,自己是为父母学习的机器。
等他长大一些,他会很厌恶学习,能不学就不学了。

二:激发3种内在需求
可是,学习本就是孩子该做的啊,难道他不想学就不让学了吗?他现在不学,将来会后悔的啊!
孩子说“我不想学”,我们当然不能直接说:“好,那就不学了。”而是要巧妙地回答他。
①让他有自主感
有时候,我们也要检查一下,是不是给孩子安排的任务太多、太重了,让他透不过气来。
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找孩子聊一聊:
“妈妈看到,你最近做作业明显需要的时间比以前长多了,也没那么积极了,是不是觉得选的功课太多了?”
这时候,孩子就会告诉你他面临的情况,任务繁重让他压力大,压力大就不想动笔。
我们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那你觉得,要保留最重要的几个,是哪几个呢?你自己决定。”
这样,孩子就会有“自己做决定”的感觉,从而就有了自我感,而不是被我们推着走。
平时孩子做作业拖延,我们也可以给他选择:“语文和数学,想先做哪一个呢?”
这样的选择和决定,都能增加他的自主感。

②创造胜任感
我们不要求孩子一口气吃成胖子。
这次错5道题,那下次做作业,争取只错4道,再下次,争取只错3道。
这次没及格,那下次目标是及格。下下次目标65,再下次70。
小步前进,孩子能够得着,也就容易建立自信和胜任感。
他对学习,就没那么恐惧和抵触了。
③建立归属感
孩子考得好,我们表扬:“你考得这么好啊,真棒,妈妈太高兴了。”
孩子考得不好,我们批评:“你怎么回事,考得这么差,还好意思回来?”
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孩子,我们言语里在意的,都是孩子的成绩、结果,而不是他这个人。
那我们要怎么赞扬和批评呢?
“妈妈看到,你考得好特别开心,妈妈看到你开心,就很开心。”
你开心,所以妈妈开心。我看到的,是你这个人,而不是那个分数。
孩子就有了满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妈妈听你说,你每天很认真地听课,也很努力地复习,但还是有很多不懂,没考好。
是不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呢?我们一起想想,可以怎么改进呢?或者需要我帮什么忙呢?”
你没考好,结果出了问题,那可能是过程出了差错。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过程需要怎么改进,我能怎么帮你。
我们的关注点,就在帮孩子克服困难上,而不是指责他这个人有问题。
孩子也就愿意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了。
当孩子说“妈妈,我不想学”时,你会怎么回他呢?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