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蜱虫叮咬、登革热……夏季要防这些高发病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夏季蚊虫进入活跃期,部分南方省份发生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本土疫情的风险逐步上升,手足口病和感染性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当前正处于高发季节,要做好预防。”7月11日,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健康度夏 科学应对夏季高发传染病与高温等健康风险”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副司长席晶晶表示。

高温中暑:

避免12点到14点进行户外活动

7月11日,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潘力军在发布会上介绍高温中暑的预防知识。“国家疾控局”公众号图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潘力军:最近经常出现“桑拿天”,在户外活动时容易出现头晕、眼花、头痛、恶心等症状,这就是高温中暑。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12点到14点进行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时,少量多次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是剧烈运动,每小时建议喝500毫升~1000毫升温水。不要饮用含酒精或者大量糖分的饮料,也不要喝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消化道不适。

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可以到阴凉通风的地方,用冰袋、湿毛巾重点敷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降温,同时小口多次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比如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如果体温飙升超过40℃,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或者嗜睡、昏迷等症状,就可能是致命的热射病,身边陪同人员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蜱虫相关疾病:

避免在野外的草地、树林长时间坐卧

7月11日,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李艳在发布会上介绍登革热的预防知识。“国家疾控局”公众号图

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李艳:蜱虫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染病传播媒介,它可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蜱传脑炎等多种传染病。

在蜱虫活跃季节进行野外活动时,比如茶园、果园、草地等地活动时,最好穿长袖、长裤,扎紧袖口、裤脚,针织衣物表面应尽量光滑,不要光脚或穿凉鞋。避免在草地、树林长时间坐卧,减少与蜱虫接触的可能。外露的皮肤上建议涂抹避蚊胺、避蚊酮等驱避剂。每次户外活动结束以后,要仔细检查身上有没有蜱虫附着,特别是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腿窝等重点部位。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当中是否有蜱虫存在,饲养的家畜身上有没有附着蜱虫,同时及时清理和杀灭蜱虫,还需要注意做好经常接触的猫、狗等宠物的日常清洁,时常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也可以使用一些驱蜱药物,防止宠物被蜱虫叮咬。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7月11日,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刘钢在发布会上介绍儿童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知识。“国家疾控局”公众号图

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刘钢:手足口病,顾名思义就是容易累及手、足、口部位的疾病,以口腔内的疱疹、手足的皮疹(常常是壁比较厚的疱疹)为主要特点的症候群。还有一些孩子会在臀部、膝关节、肘关节周围看到红色的皮疹。口腔的疱疹形成溃疡后会有明显的疼痛,导致孩子出现不愿进食、流口水以及烦躁不安等表现。临床上还可有反复的发热、咳嗽、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抽搐、精神差、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急促、面色发白、皮肤发花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类似,也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导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和夏季是高发期,学龄前儿童是最容易感染的人群。其潜伏期一般为3至5天,最典型的症状为急性发热,并伴有咽峡部的疱疹,后期疱疹形成溃疡后,孩子可能会更加疼痛,影响进食。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在5天左右自愈。

二者均可通过接种对应的疫苗进行有效预防。

此外,夏季,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肠炎以及部分肠道病毒、诺如及轮状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儿童肠道传染病。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严重的腹泻、大便可以见到脓血及黏液、有脱水的症状,比如说尿量明显减少、哭时无泪、口唇干、小婴儿可见囟门凹陷等,频繁呕吐无法进食,都需要及时就医。另外,当出现持续的腹痛不缓解,并拒绝揉按时,也要及时就医诊治。

“泳池病”:

查看游泳场所的卫生质量状况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潘力军:游泳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存在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的风险,同时也可能会出现摔伤等意外伤害。

进入场所后,观察场所的卫生质量状况。比如,是否对水质检测结果进行公示,室内空气是否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游泳池水是否浑浊。如果存在上述问题,建议尽量选择离开。

游泳前,应做全身运动,放松肌肉,以免下水后发生抽筋、扭伤等事故。游泳时,佩戴好泳帽、泳镜和耳塞,降低对眼睛、耳道的刺激。在泳池边不要嬉戏打闹,以免摔倒或扭伤。游泳后不要立即大量饮水,注意保暖休息等。另外,游泳时间也不宜过长,也要适当变换泳姿,否则会增加肌肉、关节的损伤风险。离开游泳馆后,如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

登革热:

定期清理花盆底盘等

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李艳:登革热是经伊蚊(也叫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在全球分布范围广,东南亚、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全年流行。我国常年有登革热输入病例报告,每年夏秋季在部分南方省份会发生本地传播疫情。从登革热等蚊媒传播疾病流行地区返回,或被蚊虫叮咬后,如果出现发热38℃以上,严重的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

日常要做好防蚊灭蚊,尤其要注意定期清理花盆底盘、水桶、废弃轮胎、瓶罐等积水容器;家中储水容器要加盖密封,确保阳台或庭院排水系统通畅;家养水生植物建议至少每周换水刷洗一次,大型水池可放养食蚊鱼类;及时清理楼道杂物、屋顶落叶垃圾堆放点等,尤其注意地下室、车库等阴暗潮湿区域。

家庭住宅可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可使用电蚊拍、电蚊香、灭蚊喷雾罐等消灭成蚊;在4~11月蚊媒活跃季节前往公园、丛林区域时,建议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避蚊胺等驱蚊剂产品(但婴幼儿请慎重使用,具体可参考产品说明书使用)。

责编:乔靖芳

主编:张瑾

校对:郭诗颖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养生   登革热   夏季   疱疹   传染病   主任医师   咽峡炎   游泳   手足   肠道   会上   户外活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