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7日,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在苏格兰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关税谈判,大败而归的冯德莱恩被欧盟内部戏称“像早餐一样被特朗普吃掉”。除了15%的关税之外,欧盟还得追加6000亿美元投资,还要购买美国军事装备,以及价值7500亿美国能源产品。
没想到仅仅过了3天,继欧盟“跪”了之后,韩国也跟着“跪”了,同样是关税、投资外加购买美国能源产品。这么一算,世界GDP前9中,加上中国也就只有3个国家顶住了美国的压力,那么,除了中国还有谁?它们又还能坚持多长时间?
协议的条款直白得令人咋舌,美国对所有韩国商品统一加征15%的关税。作为交换,韩国不仅要对所有美国商品敞开国门、实行零关税,还得掏出一份厚重得惊人的“嫁妆”:承诺对美追加3500亿美元投资,外加采购10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
其实从美国和各国之间的谈判就能看出,15%的关税应该是特朗普的底线,至于对美投资和购买美国能源产品,应该也是硬性条件,可这笔账怎么算都显得极不对等。在全球与美国达成类似协议的发达国家里,韩国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最高的。
虽然看起来欧盟付出的代价要更大,但欧盟是27个国家的结合体,因此但从某个国家为关税付出的代价来看,韩国确实当仁不让。有人将此举形容为“饮鸩止渴”——用牺牲本国产业的长期竞争力,来换取眼前的喘息之机。
想到不用想,在这份协议曝光后,韩国国内一定会掀起一波高过一波反对的声音,因为谁都能看出来,这纸协议的每一个字,仿佛都在清晰地标示着两个字:代价。然而,这场“投降”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一出由华盛顿精心编排的多幕剧。
美国是导演,盟友是演员,剧本从今年4月就已写好,导演先给所有演员留出90天的“自由发挥”时间,眼看火候未到,又将最后通牒的日期从7月推到了8月1日。这套步步紧逼的“最后期限”战术,精准地瓦解了盟友间本就脆弱的抵抗阵线。
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第四大经济体欧盟(27国)率先登台,接下了导演递来的剧本,他们的妥协,成了压垮全局的关键剧情。一直在台下观望风向的韩国,看到主角们都已就位,终于明白“墙倒众人推”的道理,再单独抵抗已毫无意义。
于是,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韩国也匆忙上台,完成了自己的戏份,这场大戏的落幕,标志着一次由美国主导的“经济再编队”正式成型。毕竟在美国的眼里,“盟友”二字的分量太过轻飘,远没有一份份实实在在的利益来的令人安心。
所以,什么美欧同盟、美日同盟、美韩同盟等等,平常大家聚在一起好吃好喝,但真的到了利益相关,美国马上就会翻脸,将盟友通通摆上餐桌。然而,并不是所有盟友都愿意任人鱼肉,总有那么一两个刺头会让美国头疼。
美国掀起对等关税目标明确:让制造业回流、增加财政收入、削减贸易逆差,以及最核心的——联合所有棋子,对棋盘另一边的主要对手中国,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包围圈。从日、欧、韩的顺从来看,这步棋似乎走得很成功。
然而,从对等关税刚刚推出,全球国家都在观望,谁都不想第一个妥协,也不想第一个选择硬碰硬,最终还是中国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制。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中国反制成功,经过三轮谈判,美国的目的也没能达成,这给了其他国家一些启示。
因此,即使很多美国的盟友都跪了,但加拿大,这个与美国有着漫长边境线的邻居,却选择了硬碰硬。面对美国总统“吞并加拿大”的狂言和35%的关税威胁,它用对等的报复措施强硬回击,毫不退让。
另一个就是体量更大的印度,新德里的底气,一方面来自保护本国汽车、钢铁等命脉产业的决心,避免引发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它最核心的对美出口商品是手机,关税成本最终会由苹果公司和美国消费者自己买单。印度的策略很清晰:先顶住压力,拖到8月中旬再与美方谈判,争取一份对自己更有利的牌局。
协议的签署,从来不代表故事的结局,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国家利益的自私本性,决定了白纸黑字的承诺往往会在现实中大打折扣。韩国那3500亿美元的投资和1000亿美元的能源采购,最终能兑现多少,全世界都在等着看。
墨迹未干,算盘已在各自心中敲响,比政治承诺更诚实的,是资本的流向。尽管美国用关税筑起了高墙,试图命令全球资本“回家”,但真金白银却在进行另一场投票。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美国的特斯拉、韩国自己的三星,依然在持续加码对中国的投资。
它们的理由简单而粗暴:这个星球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能像中国一样,提供如此完整、高效且成本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市场的逻辑,有时远比政客的协议更加坚硬,如果将这份协议扔进历史的长河里,它的分量或许会轻上许多。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曾对日本半导体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却未能阻止日本芯片产业后来的辉煌。今天,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百般围堵,结果是中国光伏拿下了全球超过80%的市场。这说明,单边壁垒从来无法真正杀死一个拥有庞大内需市场、完整产业链和强大国家意志的对手。
这场全球博弈的真正关键,从来不是“谁先妥协”,甚至不是“谁先下跪”。而是谁能在新的格局中,凭借自身的韧性、市场与智慧,长久地站立下去。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关乎国运的较量,其实才刚刚开始,不是吗?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2025-07-29《美欧达成“史上最大”关税协议》
广州日报2025-08-01《美国将对加拿大关税上调至35%》
大江网2025-07-31《特朗普宣布:美国从8月1日起对印度征收25%关税》
环球时报2025-07-31《特朗普称与韩国达成贸易协议,将对韩征收15%关税》
更新时间:2025-08-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