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甩出一串“谈判筹码”的清单,话音未落,隔天——9月25日,中国商务部就果断出手,把6家“踩线”的美国企业,列入了不可靠实体清单。
这一来一回,像极了一场无声的交锋,却比任何一场公开辩论都要辛辣直接。
贝森特说了什么,让中方选择不废话,直接将六家美企业拉进黑名单?
贝森特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语气平静却意味深长地表示,美国在谈判中“还有牌没出”,其中包括高端飞机发动机、精密化学品、工业硅材料、甚至是对中国企业赴美IPO的监管权限。
这番话的潜台词并不难读懂:美国手握高科技“命门”,可以在谈判中作为“交易筹码”。表面上看,这是在为双边谈判铺路,实际上却像是在提前压价。
这其实并不新鲜。过去几十年,美国对伊朗、朝鲜甚至俄罗斯的制裁套路几乎都是从技术下手。
靠着对全球高端产业链的把控,美国习惯在“芯片”和“引擎”上做文章,试图用“我有你没有”的逻辑,让对方在谈判桌上让步。但问题是,这一套对中国还真就不一定灵。
贝森特此番“亮牌”,其实暴露了一个更深层的惯性思维,那就是继续把中国当作过去那个对外依赖度高、议价能力弱的“工厂型大国”。
但现实是,从国产大飞机C919的试飞成功,到中国在稀土、光伏、锂电等战略资源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美方所谓的“技术压制”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好使。
贝森特的发言,更像是一次对过去经验的“照本宣科”,而非真正对中国现状的理性判断。
中国的回应显得更直接了。9月25日,中国商务部一纸公告,明确指出6家美国公司因“参与对台军售”“违反中国法律”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这不是一般的“反击”,而是一次精准打击。制裁对象包括“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萨罗尼克科技”等涉军企业,几乎全部与台海局势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中国这次不是在经济层面上“还嘴”,而是从国家主权立场出手,划出了红线。
过去几年,中国逐步完善了出口管制法、反外国制裁法、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这些看似技术性的法律,其实是在为国家利益设下明晰的边界。
美国可以继续打“技术牌”,但中国已经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做好了“接招”的准备。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中美交锋的节奏之快,前所未有。贝森特刚放话,中国马上出手,几乎没有任何拖延。
这种“即时反应”不仅体现了战略敏锐度,也传递出一种新态度:中方不再等待、观望,而是主动塑造谈判节奏,不让对手独占话语权。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中美关系的一种新现实。双方你来我往,已经从过去的“长线对峙”演变为“即时博弈”。
任何一句话、一次动作,都可能立刻引发对方的政策反应。这种局势下,策略的灵活性、法律体系的完整性,以及对整体局势的把控能力,就成了真正的分水岭。
与此同时,美国内部其实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虽然特朗普政府在对华政策上试图维持“竞争中合作”的表面平衡,但随着2026年中期选举将近,特朗普能否继续稳坐白宫,,这也让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
特朗普在任期间对中国采取的高压策略,如今正被重新包装、再次上台。贝森特的“筹码论”看似是在为谈判增加筹码,其实更像是在做“政治表态”,为内政服务。
而中国的态度则显得更加稳定。不管是对外释放的“继续开放”信号,还是对内持续推进的“科技自主”,都表明中方不愿意被这一场场“谈判秀”牵着鼻子走。
关键在于,中国并没有选择“全面脱钩”或者“对等制裁”,而是通过有选择的行动,体现出一种成熟的节奏控制力。
如果说美方是在“打牌”,那么中方则是在“布局”。一边防守主权红线,一边保持合作窗口。这种双线思维,其实比单纯的对抗或者妥协更具战略深度。
而这也正是未来中美关系的核心:不是谁打得更猛,而是谁更能稳住全局。
在这场快速交锋中,中国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不是不谈,也不是怕谈,但谈可以,前提是你得尊重我的底线。
美国可以继续挥舞所谓的技术大棒,但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招的角色。如今的中国有话语权,有工具箱,也有战略定力。真正的博弈,不是嘴上说得响,而是落到实处,看谁走得稳。
未来的中美关系或许不会风平浪静,但一件事可以确定:中国的回应,已经不再是反应性的,而是规则性的。
这一次,不只是一次交锋,更是一次信号,一次宣告:中国,准备好了应对挑战,也准备好了与世界讲规则、讲底线。
信息来源:2025-09-25 16:06·人民日报——萨罗尼克科技公司等3家美国企业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2025-09-25 16:27·广州日报——商务部:将3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