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暑期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 ”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医圣”张仲景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准备好,精彩即将启程!
医圣张仲景半身雕像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是:华佗、董奉),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当我们今天谈论连花清瘟、讨论《伤寒论》古方新用时,很难想象,这一切都源于1800年前,一位毅然弃官的河南南阳人。
今年是“医圣”张仲景诞辰1875周年,他抗击瘟疫的巨著《伤寒杂病论》成书迄今也1815年了,源自该书的清肺排毒汤被国家推荐为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使用。
他在乱世中逆行,用一部经典拯救了无数生命,并被后世尊为“医圣”,他就是张仲景。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曾经瘟疫肆虐的年代,看一位长沙太守,如何成为照耀千古的医道之光。
01
乱世良医:“医圣”的养成之路
幼年立志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书香家庭氛围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
儿时的张仲景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对扁鹊“望闻问切”的高超医术非常钦佩。他后来回忆并写入《伤寒杂病论》的序中,“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当时社会处于朝代更迭之际,人心涣散,朝政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生灵涂炭,横尸遍野。而府衙自顾不暇,为争权夺势,发动战争。
这些都让从小怀着学医梦想、想要济世救民的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坚定了学医救民的愿望。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岁左右,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当时有名的医生,性格沉稳,生活简朴,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非常用心,十有八九都能痊愈,极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中兴湖畔张仲景雕塑
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何颙,曾夸赞张仲景“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何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信心,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
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超过了他的老师。当时的人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撰写医书
励志学医的张仲景遍览医书,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且能够应用于实践、对其进行创新发展。
《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张仲景重视实践,“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河南省南阳市医圣祠医圣文化园古代医书《伤寒杂病论》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210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
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都早已散失不存。但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伤寒杂病论》已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为人父母
汉代从汉武帝开始实行举“孝廉”“良才”的选官制度,“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
小时候的张仲景并不想做官,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再加上张仲景医者仁心,东汉末期多举世家子弟,仲景承袭家门,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病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一反封建官吏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
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应接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有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或诊所取名为“××堂”,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张仲景在长沙任职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南阳医圣祠张仲景雕像
俗话说,医者难自医,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长沙来看望他的百姓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也很爱戴张仲景,再加上当时大多人选择落叶归根回乡安葬,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传说寿终的那日是冬至,于是大家按照张仲景的遗嘱抬着棺材寻找安葬之地。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如今位于南阳的医圣祠。
02
济世情怀:“医圣”的传闻轶事
若只将张仲景奉于神坛,读其深奥经方,反而疏远了他最本真的温度。他不仅是著书立说的医圣,更是一位有烟火气、有智慧、甚至有些“俏皮”的医者。他的智慧,不仅藏在竹简药方里,也飘散在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里,隐藏在一次精准的“预言”中。
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包裹,尝一尝那名为“祛寒娇耳”的饺子,感受他如何将厨房化作药房,用食物疗愈百姓的身体与心灵;再品一品那“对症下药”的经典一瞬,看他如何一语道破玄机。这些轶事,是“医圣”二字最生动、最可亲的注脚。
饺子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深得民心。在他告老还乡之际,寒冬腊月,风雪交加。在白河岸边,他目睹众多无家可归的民众,面容憔悴,衣衫褴褛,许多人的耳朵被冻得溃烂。这凄惨的景象让他心生怜悯,愁绪满怀。
回到家乡后,因其医术高超,名声远扬,每日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张仲景秉持仁心,有求必应,虽忙碌不堪,却始终牵挂那些饱受冻伤之苦的穷苦之人。经过潜心研究,他精心研制出一款御寒良方,名为“祛寒娇耳汤”。
张仲景吩咐弟子在南阳东关一处空地上搭建棚屋,支起大锅,为贫困百姓施药诊治。开张之日正值冬至,所施之药正是这碗暖人心的“祛寒娇耳汤”。此汤以羊肉和数味驱寒药材熬制而成,煮熟后切碎,以面皮包裹成耳状,再放入原汤中煮熟。这些面皮包裹的食物形状酷似耳朵,且有预防耳朵冻伤之效,因而得名“娇耳”。
张仲景让弟子为每个前来求药的穷人分发一碗热汤和两个“娇耳”。人们食用后,顿感浑身温暖,耳朵发热,从此再也没有人因寒冷而冻伤耳朵。这一善举不仅缓解了百姓的病痛,更在寒冷的冬日中为他们送去丝丝暖意。张仲景的仁爱之心与高超医术在民间传为佳话,世代颂扬。
张仲景于冬至这一天与世长辞,而同样在这一天,他为百姓施舍了“祛寒娇耳汤”。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医学家,人们便在每年的冬至包饺子食用,并且相传在冬至这天吃了饺子,整个冬天的耳朵都不会被冻伤。虽然“祛寒娇耳汤”已渐渐不再有人食用,但在时光的长河中,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却一直流传至今。
对症下药
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成就闻名于世,却始终保持谦逊,乐于为同僚诊治病症,并善于向其他医生学习。在那个年代,许多郎中都将医术视为家传之秘,不轻易外传。
南阳有一位名叫沈槐的名医,年逾古稀,却膝下无子。他为此忧心忡忡,茶饭不思,渐渐地积郁成疾。当地郎中虽尽力诊治,却皆束手无策,沈槐的病情日益加重。
张仲景得知此事后,立即前往探望。细心诊断后,他判断沈槐的病症源于过度忧虑,开出一张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混合制成药丸,表面涂以朱砂,嘱病人一次性服用。沈槐得知此方,心中不以为然——五谷杂粮,怎么能算作是药?
他命家人将药丸悬挂于屋檐下,逢人便指此药丸对张仲景加以嘲笑。有人探望时,他笑道:“看啊,这就是张仲景开的药方。一顿吃五斤面,五谷杂粮怎能治病?真是天大的笑话!”
他专注于此事之可笑,竟将忧虑全然抛诸脑后,不知不觉间,病竟痊愈了。此时,张仲景前来拜访,说道:“恭喜先生病愈,晚辈冒昧。”沈槐闻言恍然大悟,既敬佩又羞愧。
张仲景接着道:“先生,我们作为医生,肩负着为百姓谋福祉、祛除病痛、延年益寿的使命。先生虽无子女,我们这些后辈皆可视作您的孩子,何愁无人传承衣钵?”沈槐听后深感其言之有理,内心大为感动。自此,他将毕生医术倾囊相授于张仲景及其他年轻医生。
03
根在河南:医圣足迹与精神符号
当我们谈论孔子,会想到山东曲阜;谈论李白,也许会遥望四川江油。而当我们致敬医圣张仲景,目光必然聚焦于河南南阳——这片生他、养他、并最终被他永恒的医学精神所反哺的沃土。
时光流逝,英雄的身影虽已远去,但土地却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在河南,张仲景从未仅仅是一个历史课本上的名字,他是一种“活着的存在”。这种存在,是看得见的建筑,是闻得见的药香,甚至是餐桌上的一味酱料。
他早已从一位历史人物,升华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图腾和一种产业动力,深深地融入了河南的肌理与血脉。追寻他的足迹,不仅仅是一场怀古之旅,更是一场感受中医文化如何在新时代“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历史的砖瓦,也能品尝到现代的创意。让我们一起解码,医圣张仲景,如何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他深爱的这方水土与人民。
医圣足迹
张仲景博物院
张仲景博物院(原称医圣祠)是南阳市政府直属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由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代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墓址所在地。该院占地面积1203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物面积6669平方米,含各式房屋136间,墓祠古建筑群占地3200平方米,包含仿汉建筑群、东西长廊、双层六角碑亭及历代名医塑像,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
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博物院
医圣祠始建时间无考,1949年后经多次修葺,1950年代成立张仲景博物馆,1981年设立张仲景医史文献馆。1984年两馆合并,2021年更名为张仲景博物院并升格为正处级单位。该院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仲景故里
张仲景故里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东南。 张仲景纪念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故里
张仲景故里纪念地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外围筑有1.5米高的透景护拦墙。纪念地内建有张仲景纪念塔及医圣宫,塔高30米,塔顶设有转盘彩灯,塔内耸立10米高的医圣汉白玉塑金雕像,雕像右手持《伤寒杂病论》,左手持中药灵芝。医圣宫分为两层,一层为地宫,内设有医圣塑像及汉画图;第二层则设有医圣行医塑像及晚年著书塑像。宫外围建有仿古式单层仲景医院,医圣雕像正面一侧设有石梯,可至宫顶纪念塔,石梯由石柱、石狮、石栏板构成。
精神符号
如果说历史的遗迹是张仲景留在河南的“根”,那么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便是其医圣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在河南,“仲景”早已超越一个历史名人的范畴,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符号,一种对真材实料与健康品质的承诺,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融入了现代经济的血脉与百姓的日常起居。
河南的许多与药有关的品牌以“仲景”为名,其智慧在于让“仲景”IP完成了文化符号的成功转换。这不仅是对一位历史先贤的最高致敬,更是为我们展示了一条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创造价值的辉煌路径。
河南省南阳市医圣祠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于中医药的巨大贡献,习总书记指出,过去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于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之路。
每年正月十八,对于南阳人来说,是一个蕴含着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无论老幼,都怀着敬仰之情,从四面八方向医圣祠汇聚,为家人和亲朋好友祈求安康与幸福。
今年正月十八,适逢医圣张仲景诞辰1875周年。上午9时10分,医圣祠内回响着铿锵有力的鼓锣声,祭拜仪式在九声悠扬的钟响与九次洪亮的锣鸣中拉开帷幕,庄重而肃穆。
河南省南阳市医圣祠
全体参拜人员整齐地站在医圣墓前,神情专注。雄浑的《医圣颂》响起,仿佛在诉说着医圣张仲景一生的传奇与卓越贡献。伴随着敬献花篮的仪式,祭文被恭谨地宣读。随后,全体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达对医圣的敬仰与追思,并绕行医圣墓一周,虔诚地瞻仰医圣张仲景的英灵。
04
千年医魂,守护当代
当我们回顾张仲景的一生,他留下的远不止一部《伤寒杂病论》,更是一种跨越千年的精神力量。在瘟疫肆虐的乱世,他以仁心仁术逆行而上;在官与医之间,他选择了更能普惠苍生的道路。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不仅是中医临床的根基,更是一种整体观照、动态调适的东方智慧,与当代系统思维不谋而合。
如今,在河南乃至全国,“仲景”二字早已超越个人名姓,成为一种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张仲景的身影从未远离。他活在一剂汤药中,活在一味酱料里,活在一次次的文化纪念和产业创新中。河南以其独特的在地智慧,让医圣精神走出古籍,融入生活,完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活态传承”。
张仲景雕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张仲景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他的生命,在千百年后依然能与我们对话,正是因为其精神内核——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对社会的责任、对学问的求真——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新时代的我们仍需要张仲景。不仅因他留下了抗疫的经方,更因他树立了医者的榜样;不仅因他来自河南,更因他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下一个冬至,当你端起一碗饺子,不妨想起那位舍“娇耳”济世的医圣。文化的温度,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细节里;而伟大的传承,恰恰在于我们每一次的铭记与实践。
部分观点参考自:
[1] 纪录者岐黄子:为什么是他?张仲景为什么会成为医圣?纪录中医,2021年5月14日
[2]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医圣张仲景诞辰1875周年!全国各地5万余人齐聚南阳医圣祠,祭拜千古医圣张仲景
图片均来自于视觉中国
读了张仲景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你还想在“豫见名人”系列中看谁的故事?
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