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中村风云之63:张家坡村的古墓葬及侠骨柔情

近期考古部门在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街道张家坡村东发掘出战国墓葬309座、车马坑1座等,为什么非常迷信常用卜卦勘舆的战国先民们会把亲人安葬在这里?《周易》64卦和384爻是否在这里被长期运用?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秦都咸阳,在今渭河北。而张家坡村却在距都城很远的荒僻之地。那时白鹭在天空翩翩起舞,欢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有可能秦国大良造商鞅曾带着兵马在村东不远处的浐河边勘察地形,他精通法家地理学说,对眼前背高地而临水,面日升而西迎阳,南望山而北靠龙首,迎四季风而瞻远等地理特点颇感惊奇,所以在他制订的严格秦法中才把现今张家坡村所处地排除在耕地外,并允许做为丧葬之地。

所以随后的几百年中老秦人陆续拿着龟壳来这里为逝去的亲人相机墓穴。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战国时期的墓葬应该远不止现在清点的309座,按照古代先民们的开荒和盗墓推测,这里曾经埋葬的老秦人应该以数千人计。

随着朝代更迭,国法修订,《周易》中的风水学说却继续延续传承。所以现在张家坡村里发现的汉代、隋代、唐代墓葬充分佐证。但令人惊讶的是唐都长安已非常繁华,张家坡村已处在京城的边缘,为什么还被用来大量安葬逝者。今天在该村发现的214座唐墓只是揭开了冰山之一角。

据史料记载张家坡村起村于唐代,属京兆府万年县浐川乡管辖,当时村名为北姚村。元朝时村里人口逐渐增加,以农耕和养马人家居多。明朝年间因张姓为主,且居该村坡下而改名为张家坡村。清朝年间村里人口日益增加,其他姓氏人也逐渐增多。

清朝末年,村里老先生张景山开办私塾,开教书育人之先河。而他本人文武双全,洪拳一绝,后又在村里开设武馆教徒。他还发明了张家坡“锣鼓八部”,成立了张家坡锣鼓队。

张景山侠骨柔情,对地痞流氓、土匪强盗决不姑息,时常伸张正义,维护村里治安。对村里贫穷人家和进村来乞讨的流民他常慷慨帮助,送粮送衣,很受乡邻们称道。

新中国成立后,张家坡村在村北佛爷庙开办了第一所村办小学。1975年佛爷庙在“破四旧”中被拆除,村小学就停办了。后来本村适龄学生都进入了黄家坡小学读书,逐渐发展成了张黄坡小学。

改革开放后村里采取招商引资政策,广办企业,增加村民收入。仓储行业和房屋出租产业是村里重点发展的“两条腿走路”。商贸业和餐饮业随着外来租居人口的增加也日益壮大红火。

现村里有近三百户超千人,户均建筑面积达到750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村里建有公共厕所,安装有两台净水系统,增容了供电设施,设置了多处封闭式垃圾台,还整修亮化了村道,修建了停车场、综合市场、村民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

村里常住外来人口达三万人左右,房租现已成了村民们最主要的收入。年收入人均超万元,全村年房租金收入达千万元以上。久而久之,村里逐渐形成了男人主外,女人主内的管家局面。

疫情期间发生的感动全国网民们的“包租婆”主动减租事件就发生在该村。那段特殊的时间,考虑到租住户们没有多少收入来源,张家坡村内的女房东互相商量后决定主动联系房客给其减免租金。一时间感动全网。得到减免租金的房客们也被张家村民们的“侠柔之情”震动心灵,为他们日后不离不弃继续在张家村租居打下了牢固的感情基础。

村里秦腔老艺人韩辅花,2005年弥留之际,委托子女们最后一次向村党组织缴纳了人生最后一次党费。治病救人,医德高尚,享誉西安的周高海也被后人铭记在心……。村子里名人名事还非常多,彰显了良好的家风和村风。

社会治安成了这个三万多人常住人口村里的大事,确保和谐幸福安全发展是张家坡村在新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与全国许多地方的城中村一样,张家坡村在蒸蒸日上中也面临拆迁改造的契机。

如果时光倒流,在古人墓葬之地兴旺起来的张家坡村是否真的如凤飞九天,借地理而富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历史   侠骨   西安   柔情   风云   村里   墓葬   周易   小学   先民   佛爷   京兆   房客   人口   地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