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告别:为何越来越多的德国城市放弃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过去一提中德,都是“热热闹闹办活动、你来我往送园林”。如今倒好,德国不少城市突然换了脸,悄悄拆招牌、断合作,动静虽小,味道却大。

表面上看是“地方决策”,背后却暗藏着政治转弯、舆论变调、战略收缩。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城市,到底是怎么告别的?又是谁,在背后递的刀子?

走下神坛的“友城模式”

1990年代到2020年前后,中德地方合作一直是热词。法兰克福与广州、金华与迪伦、杜伊斯堡与重庆,全是双向奔赴的模范代表。园林互赠、文化交流,一度搞得有声有色。

可到了2022年,风向说变就变:杜伊斯堡市突然宣布,暂停与华为的合作。曾经的“政绩加分题”当下却成了“政治风险项”,原因只有一句话:怕被贴上“依赖中国”的标签。

紧跟着,基尔市也动了。原本与青岛的友好关系,搞了不少年头,合作项目不在少数。结果呢,基尔市政府来了一手“单方面终止”。一句话:信任掉线,感情降温。

那德国城市为何突然“变脸”?2023年德国政府出台《中国战略》,这份文件给中国贴上了“三重标签”: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在政策层面,给地方政府发了“防中国通知”。

再看德国国内的政坛氛围,更是“风声鹤唳”。政客上电视动不动就谈“安全”、讲“防渗透”;媒体稿子也从“合作共赢”变成“风险评估”。

在这种氛围下,哪个城市还敢高调喊“亲中”?都是闷声做选择,低调做切割。到2024年上半年,中国连续八年保持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终于被美国反超,退居第二。

这数据一出,给德国地方政府更大的“政策底气”:看吧,国家都开始调头了,地方自然要跟上节奏。

于是,友城关系这根“民间纽带”,就这么一点点地松了。一头是“中国重要”,一头是“政治敏感”。

夹在中间的,是一张张逐渐发黄的友好协议书,被默默抽出,从市政档案柜中悄无声息地归了档。

战略转舵:从拥抱到设防

说到中德城市关系,绕不开一个人:默克尔。在她执政的十几年里,中德关系走的是“信任加油道”。

超过100个城市与中国缔结了友好关系,德国企业扎堆来华,地方政府纷纷搭桥牵线,搞经贸、跑文化、谈环保,忙得不亦乐乎。

像杜伊斯堡,原本就是德国的老工业城市,靠着中欧班列的开通,摇身一变成了欧洲物流节点,吃上了“中国快车”的热饭。那可是实打实的就业岗位、真金白银的财政收入。

可到了2022年之后,国家战略变了,地方也跟着“转舵”,还喊出了新口号:“去风险”。注意,不是“脱钩”,但本质是:该离的得离,不能靠太死。

什么叫“风险”?供应链、核心技术、数字系统……哪个没中国影子?地方政府一算账,心里就打起小鼓:万一真出点什么政治风波,地方项目难保啊。

于是,能砍的砍,能缓的缓,合作不再是“加分项”,反成了“雷区”。最典型的就是杜伊斯堡暂停华为项目这件事。

不是因为项目有问题,而是“合作对象政治敏感”。这不叫决策,这叫“避险动作”。而基尔市终止青岛友城,更是“怕出事先断交”的操作。

另一面,是德企在2024年对华投资不降反增。他们看得很清楚:中国市场依旧强大,产业链完备,人才密集、技术稳定,供应链效率没得挑。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等一众行业代表,甚至直接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他们说了:你关税加了,受伤的是欧洲消费者,断的是我们自己的供应链。这话说得直接,实在。

换句话说:政府设防,企业加码。一个踩刹车,一个轰油门。这种“政策一条街,实操两张脸”的场面,地方政府怎么看?自然是跟着国家走,甭管企业咋吵,先把“安全帽”戴好。

于是,中德城市合作就这样,从“合作优先”变成了“风险先行”,从“拼关系”变成了“看背景”。战略调头,地方跟随,告别就在这种沉默中悄然发生。

谁在拆桥?谁还搭桥?

就在不少城市悄悄撤梯子、拆桥梁的时候,2025年6月,一场逆流而上的城市峰会在德国法兰克福悄然举行

这就是首届中德城市峰会。现场来了不少人:中德20多个城市、100多名政府代表与工商界人士

先看老牌友城法兰克福与广州,三十多年合作没断过,还互送了园林。“春华园”在法兰克福摇曳生姿,“法兰克福花园”在广州香气扑鼻。

更值得一提的是:金华市与德国迪伦市,在峰会上正式“升级”,成了国家级友城。这俩城市的关系不新,早在2002年就结好了。

这次升级背后,靠的不是情怀,而是务实:能源转型、工业发展、城市可持续……这些是能干实事的领域。

再看发言的重点,有代表说得直白:“地方合作搞得好,项目就能落地生根,为国家关系提供支撑。”这不是套话,这是“逆周期稳合作”的定力。

德方一位高级领导说了大实话:“合作协议本身就是对合作意愿的确认。”什么意思?国家政策再复杂,地方该干的事还得有人干。

在这场峰会上,没人喊口号,反倒是产业、项目、气候、交通这些具体话题成为焦点。你做风电、我搞氢能;你研究城市交通,我研究数据智能——合作不是停了,而是转向了更“务实”的轨道。

这时候再看那些早前切断友城关系的城市,不免显得有些急躁。因为现实摆在面前:中国市场还在,合作机会依旧,错过一次窗口,未必有下次机会。

中德地方合作正在经历“拆桥者”与“搭桥者”的分野。一边是战略收缩的脚步声,一边是基层合作的延续流。

矛盾还在、风波未平,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才看得出哪些城市是真正把合作当成发展的钥匙。

参考资料:

美国与德国政治变局影响下的中德关系.上观新闻.2024-12-25

首届中德城市峰会在法兰克福举行 让友谊连接城市 以合作促进发展.人民日报.2025-06-25

德国学者托马斯·海贝勒:“我必须每年都去中国”.中国经济网.2024-10-2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财经   德国   中国   友好   关系   城市   何越   法兰克福   地方   基尔   地方政府   战略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